研学旅行行业内外部现状及问题分析

本文隶属:02.中小学劳动实践研学基地(第24/281篇)

研学旅行行业的内外部现状及问题分析

随着用户对研学旅行需求的增多以及底层技术的不断成熟,政府用政策监管,行动支持;研学机构资源互补,借力同行,而当自下而上的推动与自上而下的监管双管齐下,也许研学旅行才能迎来真正健康的爆发。2018年被视为研学旅行行业的爆发年,而每一个现象级的产品和商业模式出现后,总会有一大波跟风者,研学旅行也不例外。接下来,我将就2个月市场走访看到的情况,从行业内、行业外两个维度剖析爆发年研学旅行的发展现状。

一、行业内部现状

关键词:盲目、劣币驱逐良币

1、“表象”下功夫,“隐象”原地踏步。

我们都知道江小白的表达瓶很成功,于是很多人跟风做更“炸”的文案企图达到和江小白一样的高度。却忽略了江小白强大的快速铺货能力才是成功的关键。

研学旅行行业的内外部现状及问题分析

也就是说,绝大部分跟风者都没有把自己的核心能力和成功的项目做对比。只知道的或者只看到成功的表象,而忽略或者不知道成功的隐象。

我们这个行业,同样面临这个问题。

由于研学旅行市场构成的特殊性:旅行社+研学机构+教育机构,因此,市场上的研学旅行产品本质上大多数还是“多旅少学”、“只旅不学”。 我们发现,市场上大多数人还是在执着“表象”,比如,深挖教育元素,更牛的文案,猛砸课程设计……却没有看到,研学旅行要实现教育和旅游的跨界融合,核心元素要去融合,而不是组合。

研学旅行产品作为研学旅行的核心元素之一,广义定义包括前期课程设计-中期课程执行-后期课程服务。产品内容上,要在难度设置、知识植入、各环节教育功能链接、外部环境的安全性、突发事件的预判等全面统筹规划。

落地实施上,要融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注意力被分散的针对性教学方法等,正是这些细微环节的链接、融合才能让学生乐学、会学,提升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力。

2、相似产品的冲击,真正研学旅行产品落地很难。

任何一家创业公司在初创阶段,速度与质量都是悖论,二者不可能并重,公司发展的又好又快是不现实的。

在时间和财力都有限的情况下,对于初创的研学企业来说,选择快的速度还是慢的质量?

在研学旅行政策红利的撩拨下,我发现,大多数研学旅行企业选择了速度,少数企业选择了质量。

无论是重速度的快企业还是重质量的慢企业,我们都能在其他行业找到成功案例。快和慢只是发展路径的不同,但是,企业选择优先发展速度还是有限发展质量,不是由自身决定的,而是由关键竞争因素决定,比如,行业特性、成本结构、客户体验的决定性因素。无论快慢,最后的落脚点也会回到“质量”。

研学旅行行业的内外部现状及问题分析

例如,有的同行做平台。这就必须快,平台要做的是生态链。除了买卖双方、支付、担保等体系也要纳入进来。短期不能盈利的企业,必须靠规模求得自身安全,规模越大越安全,用户群越大,越能吸引风投,越容易获得衍生价值。庞大的用户规模才能盈利。

而一些产品支撑型的研学旅行公司,长期针对用户需求做研究。

这些企业都在选对了合适的路径“匠心”或者“速度为王”。但是,在走访市场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研学企业做反了,本来是产品支撑型企业,却在一味求快。

比如,传统旅游产品简单变形“升级”为研学产品,无暇产品研发与执行,无前期的智力输出、精力投入等无形成本的支出,用价格撬动不成熟的研学市场。让对研学旅行认知度本身就不高的学校、家长更难选择,直接冲击真正的研学旅行从业者。

二、行业外部现状

关键词:政府浅尝辄止、市场固化、无评估

1、政府相关部门对研学旅行的推进力度浅尝则止

虽然,现在各地的研学政策看起来一片繁荣,但是,深究就会发现,大多研学旅行政策仍停留在纸面上。一方面,是因为相关职能部门没有经验可循,不知道如何开展;另一方面,也许是“小吏不敢放粮”的权责担当。保有情怀的研学旅行从业机构依然是推动行业发展的主力军。

2、市场格局固化,好产品难有话语权

古人说“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在很多区域,学校这块大蛋糕已经被一些“稳定”的研学旅行机构稳定的服务着,新的从业者即使有真正的研学旅行产品与服务,也很难进入。

3、研学旅行的教学效果无专业评估、指导与监管。

研学旅行走到今天,对于产品、服务以实施后的效果仍无权威的评估与指导,基本上仍停留在从业机构内部对于整体运营的评估、调整与完善。参加研学旅行的人数和效果,与从业机构投入的精力、人力与物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目前业者的宣传角度几乎全部从体量上进行展示,试问如此大的体量,又是如何保证教育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