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萧条时期文化产业项目的投资机会与独特作用

年月日:2014年10月9日;编写人员:武汉兆联投资顾问公司1号小编
摘要词:经济萧条,文化产业,投资机会,投资项目,独特作用。该文“经济萧条时期文化产业项目的投资机会与独特作用”是由武汉兆联投资顾问公司1号小编(采编人员)为您精选提供,文章来源于互联网上文化产业项目相关专题内容,本文经过了专业采编人员的校对与部分修改,其版权和观点归属于原作者,本站不做任何评判。全文内容如下:

历史经验表明(以美国、日本与韩国的历史经验为例 ),经济危机或萧条时期,往往正是文化特别是文化产业得以发展与繁荣的机遇期。在深度调整阶段,经济会出现短时期的低增长与高失业,社会消费心理将发生一些变化,基于经济前景的预期,大宗的固定资产支出会被压缩,而教育和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与投入会增加。教育可以延缓就业压力、提升人的自身素质与竞争力,文化娱乐可以给经济震荡中的人们一种精神的安顿、慰藉与希望。从文化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经济危机和萧条时期可以激发出更为丰富的内容灵感与形式创新,正如中国古人所谓“文章憎命达”,“诗穷而后工”。考察美国、日本和韩国所经历的经济危机,不难看出文化产业在经济萧条时期的独特作用,并会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1、美国文化产业在一次次的经济危机中遇挫愈勇,以百老汇和好莱坞为代表的演艺、影视业往往成为萧条时期的经济增长点。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也成为普通美国人精神与梦想的救助站与孵化器。

1930年初,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梅兰芳剧团在纽约百老汇的中心区域第49号街剧院进行首演,演出持续2周。这家拥有700个座位的剧院竟场场爆满,5美元的门票被票贩子们炒到十五六美元。演出的盛况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和梅兰芳戏曲艺术的魅力,同时,由此也可以感受到美国演艺业在大萧条时期的繁荣景象。

在那个年代,美国东海岸的百老汇和西海岸的好莱坞双星辉映,创造了美国娱乐业的巨大繁荣,同时也为美国走出经济大萧条作出了独特的贡献。美国人即使领取救济、节衣缩食,也要挤出几个铜板,走进剧院,涌入电影院,寻求心灵的慰藉与快乐、生存的温暖与希望。也正是在那个年代,美国涌现出了大量艺术经典作品,比如卓别林的小人物影片,诙谐有趣的“猫和老鼠”,“微笑天使”秀兰•邓波儿主演的电影等,成为美国人逃避现实的“疗伤”良药。文化的繁荣给美国人带来了信心和希望,文化的发展造就了后来被津津乐道的所谓“美国精神”。当年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曾说:“只要我们有邓波儿,我们的国家就会没事。”

同样是在美国经济最糟糕的1929年,借助演艺业繁荣的局面,好莱坞顺势举行了第一届奥斯卡颁奖礼,每张门票售价10美元,奥斯卡成为迄今在影响力和商业效益方面最成功的电影节庆活动之一。在2008年拉斯维加斯的国际大型综合电影业博览会Sho-West展会上,美国影院业联合会主席菲西安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遭遇了7次经济不景气。但是在这7次里头,有多达5次,电影票房反而强烈地攀升上去。”

当年,伍迪—艾伦拍摄了一部电影《开罗紫玫瑰》,女主人公西塞莉亚一遍遍地观看同一部电影《开罗紫玫瑰》并与片中虚幻的人物相爱了,影片所创造的梦幻之境拉开了她与冷酷现实的距离,这便是电影的魔力。在灰色压抑的经济萧条时期,文化娱乐活动让美国人能轻松地消磨艰难时光、获得暂时的精神庇护,使得娱乐产业有了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经济危机成为文化产业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创新的契机,对现实的反映与反思都会激发创作灵感,压缩的经费开支也会促使制作更为精心精致,催生出伟大的文艺作品。还应看到,美国的文化产业在上个世纪初就已经很发达了,文化娱乐产品的生产与流通日渐成熟,而萧条时期大众娱乐消费需求的膨胀使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危机中逆市而上,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

2、从“军事立国”到“经济立国”,最终落实在“文化立国”,这既是日本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也是为应对经济发展问题而进行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

近现代以来,日本的国家发展战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时的“军事立国”战略;二战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立国”战略;从20世纪后期开始转向“文化立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在二战后满目疮痍的废墟上,日本创造了世界的经济奇迹,但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与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越来越严重,人们的生活质量并没有随经济增长而真正改善,日本开始考虑新的增长方式。日本学者日下公人在《新文化产业论》中指出:基础工业复苏的奇迹不会再出现,日本的产业结构应转向以最终需要为主的产业,这种产业结构重心的转移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化产业是最终需要产业中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日本人要利用文化资源创造新文化,从人的大脑中寻找资源、开辟市场,用人文精神去创造经济奇迹。日下公人《新文化产业论》对于日本文化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95年日本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把发展文化经济作为国家战略,并通过一系列立法来保障和推进这一战略的实施。2001年日本国会通过了《振兴文化艺术基本法》;同年10月又对1970年颁布的《著作权法》进行修订,改名为《著作权管理法》;2004年颁布了《文化产品创造、保护及活用促进基本法》,该法规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可以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而且还可以让世界认识日本文化,因此各级政府和部门有义务积极扶持,在财税、筹资方面给予优惠待遇。政府对于文化艺术领域的财政预算大幅度增长,同时,社会团体对于文化创意行业的赞助规模也越来越大。

日本的推进策略有效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日本文化产业的许多领域在全球范围居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动漫、游戏这些新兴文化产业行业,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收益。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目前全球播放的动画片中有65%出自日本,在欧洲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电子游戏业更是给日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据统计,全球电子游戏的市场份额中,90%以上的硬件、50%以上的软件均被日本厂商所掌握。

3、以亚洲金融危机为契机,韩国大力加强文化投入,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韩流”不仅拉动了巨大的本土消费,也带动了庞大的国际贸易。

韩国在1997年金融危机期间,对于外向型经济带来的国民经济脆弱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痛定思痛,认识到发展具有本土优势和本土活力的经济产业,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核心国际竞争力的培育的重大价值。发展文化产业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文化产业被确定为21世纪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韩国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一跃成为全球文化产业强国,除了诸如政府放松管制、加强产业扶持保护以及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等因素外,最值得关注的做法是:影视等文化产品的内容、资金来源以及市场消费的高度本土化。

上世纪90年代初,韩国本土文化多样化的竞争格局初步形成,整体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了良性轨道。与此同时,政府采取积极的产业政策,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大力扶持和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效显著。1997年金融危机,韩国致力于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年即成立了“文化产业基金会”;1998年,韩国政府及时提出了“文化立国”方针,规划2001年起5年内把韩国文化产业产值在市场上的份额由1%提高到5%,成为世界五大文化产业强国之一。2001年,韩国设立文化产业振兴院,致力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一方面大刀阔斧地整顿企业、金融界,另一方面不再把文化视为一般意义上的休闲娱乐,而是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产业之一,由政府主导并全力支持。韩国前总统金大中曾在竞选时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并以提升文化经费占到国家总预算的1%为目标;金大中政府执政后,因为金融危机,政府裁减各部委人员,只有文化部门人员不减反增,可见其对文化事务的支持,文化总预算也逐年递增,1998年韩国政府的文化经费只有4848亿韩元,占国家总预算的0.62%,之后政府文化经费逐年增加,到2002年已经超过1.2兆韩元,文化预算突破政府总预算的1.09%。目前,全世界只有法国和韩国的文化拨款达到国家预算的1%。1999年至2001年间,韩国先后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21》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计划,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特别是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好莱坞电影占据了韩国电影80%以上的市场份额。韩国电影业之所以不景气,很重要的原因是诸如三星、现代、大宇之类的财阀垄断了韩国的影视制作和发行,但它们只是把影视内容制作作为其主营的录像带等产品的附属业务,对电影产业运作规律基本上一窍不通,对电影艺术更是缺乏热情,这样是绝对拍不出票房和艺术双赢的影片的。亚洲金融危机将韩国的各大财阀拖向破产边缘,国际货币基金向韩国提供了稳定支持,同时要求重组后的三星、现代、大宇等大财团必须退出电影行业,只能经营自己的核心产业。就这样,财阀垄断韩国电影业的局面在一两个月之内瓦解了。于是,大大小小的以好莱坞方式运作的独立制片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些新生的制片公司每年可以拍出好几部影片,在全国范围内发行。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产业链在韩国本土也逐渐形成,各类中介服务以及有效的投资市场日益成熟,使本土导演、本土明星借助本土资本投拍大制作的本土题材电影成为可能,而且形成了良性的竞争机制。1999年青年导演姜帝圭自编自导了韩国电影史上第一部以朝鲜半岛战争为题材的本土大片《生死谍变》,影片耗资350万美元,而最后的票房、录像带和出口三项总收入超过了3500万美元,首破由《泰坦尼克号》创下的韩国最高票房纪录。从此,韩国本土电影的票房成绩不断提升,到2004年本土电影的票房比重达到了62%。

韩国电影电视的文化特色鲜明,内容创意独特,制作精良,凭借国内的巨大成功,在东亚乃至全球掀起了巨大的“韩流”热潮。2005年韩国文化产品的出口额高达7亿美元。仅2004年一年,中国30多家电视台共播出了60多部韩国电视剧。从韩国产业政策研究院对“韩流”的经济波及效果分析上来看,“韩流”对韩国经济产生的效益达45亿美元,其中在中国产生的效益达33亿美元。

以电影为龙头的韩国整体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崛起,有太多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尤其是他们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本土化的努力和成果证明,具有本土魅力、本土根基和本土优势的产业,才会有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