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开办主题自然教育实践活动,只有耕地健康我们人类才会健康

本文隶属:02.中小学劳动实践研学基地(第207/281篇)

黑龙江举办“绿色龙江 青春行动”自然教育实践活动

【​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2022-06-24】近日,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直属机关党委、省自然教育办、黑龙江东北虎林园联合举办了“绿色龙江 青春行动”青年理论学习小组自然教育实践活动,来自黑龙江多部门的40余名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成员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

黑龙江开办主题自然教育实践活动,只有耕地健康我们人类才会健康

活动中,开展了以《推进自然教育 共筑生态文明》为题的东北虎保护相关自然教育课程。青年干部们参观了东北虎救护中心、种源繁育区、科普文化区、科普展馆,模拟体验东北虎救护过程、实地了解东北虎保护工作。40多位青年干部用脚、用耳、用眼、用心“沉浸式”体验“生态多样性”的保护成果,学到了东北虎保护的相关知识,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次青年理论学习小组联合自然教育实践活动,提高了青年们的生态文明理论水平,也加强了省直厅局青年干部之间的交流,在实践活动中互学互促互进,凝聚青年力量,激发青春活力,共同书写龙江振兴发展壮美篇章。

只有耕地健康,我们人类才会健康

近日,荷兰科学家在最新一期《国际环境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在人体的血液中发现了微塑料,而且这些微塑料也可能进入人体器官。消息一出,引发公众普遍关注。

笔者以为,这给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再次提了个醒。我们体内这样的“人工残留物”可能还有抗生素、农药、毒蛋白、重金属……食物和水则是它们进入人体的重要载体。

黑龙江开办主题自然教育实践活动,只有耕地健康我们人类才会健康

人类的主要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耕地。作为人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如果耕地不健康,那么从耕地里生产出的米菜瓜果也会变得不安全。只有耕地“体质”健康,才能生长出健康的作物,进而孕育出安全的农产品

像维护身体健康一样,耕地同样需要精心调控才能保持最佳运行状态。不过,维护耕地健康并不复杂,重点是持续发挥耕地以下四个方面能力:

一是耕地本体健康,即耕地土壤能够维持良好的肥力和自净能力;

二是耕地作为作物生长的母体能支持作物全生命周期健康生长,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是耕地作为受体,能够抵抗外界水、肥、药、沉降物等的侵害;

四是耕地作为支撑作物和人类生存的重要生态系统,在物质能量循环过程中不会产生对自然环境有害的物质。

“耕地健康—农产品安全—人类健康”是一个复杂互馈系统。一方面,不健康甚至轻微污染的耕地并不意味着一定会生产出不安全的农产品,通过适生品种培育、生产工艺创新都有可能实现科学控制。同样,没有农药化肥投入的耕地可能会因为地质背景因素生产出超标农产品。另一方面,耕地土壤中含有大量有益化合物或矿物质元素,特殊区域还会富含一些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它们随岩石经风化、搬运、堆积进入土壤,通过根系进入作物体内,再经食物链传递、富集进入人体,进而影响人类健康。三者会构成良性循环还是恶性循环系统,关键在于耕地健康的源头管控能力和整体系统的认知能力。

黑龙江开办主题自然教育实践活动,只有耕地健康我们人类才会健康

随着人们温饱问题的解决,我国耕地利用正由传统的以提高粮食产量为中心转变为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健康价值,这就需要“土宜”科学来支撑。所谓“土宜”,就是不同的作物适宜于不同的土地,也即不同性质的土地,对不同的作物各有所宜。而通过开展耕地的“土宜”评价,比照作物生长所需的生态环境要求,对耕地属性及质量状况进行匹配分析,可以将耕地与农产品相关联,划分出耕地的不同适宜性等级,更加科学地指导耕地资源保护、利用与治理。

要实现更加精确的指导,则需要在“土宜”理论基础上,围绕耕地健康和农产品安全构建新的认知体系与耕地评价监测体系。结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和刚刚启动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区分好影响耕地健康和农产品安全的稳定因素、易变因素、特色因素,探索安全利用的指标阈值,根据耕地健康诊断结果对症下药,实施分类、分级、分策耕地资源保护利用措施。重点做好高等级、无污染的优质耕地资源的优先保护;对中低等级、有轻度污染存在的耕地资源则要实行安全利用。同时,加强在安全利用过程中的自然恢复和耕地健康建设。例如:增加有效土层厚度、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完善农田健康防护体系,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耕地健康的损耗,逐步提高耕地健康水平;对有中重度污染的耕地资源要严格管控,直至退出农业生产;对于具有特殊优势的耕地资源要确保形成现代、绿色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保持好作物尤其是名特优农产品的品质与地域优势。

古人云,“土宜天时,百物行治”。用现代人的需求来解释这句古语,就是耕地健康带来人类健康,要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管理手段提升耕地健康活力,为优质农产品提供健康的耕地资源基础,确保“从田头到餐桌”的全链条安全,守护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