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遗产集自然,文化遗产与文化景观为一身,如何保护和发展?

本文隶属:10.乡村民俗农耕文化(第61/132篇)

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下的农业文化知识技术,还包括那些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和系统。它与一般意义下的自然或文化遗产不同,是一类典型的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更能体现出自然与文化的综合作用,也更能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它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与文化景观的特点为一身,既包括物质部分,也包括非物质部分。物质部分的遗产要素包括各类农业景观、土地利用系统、农具、农业动植物等,而非物质部分主要是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内部和衍生出的各类文化现象,如农业知识、农业技术以及地方农业民俗、歌舞、手工艺、饮食等。农业文化遗产的物质部分所对应的是其自然组成要素,而非物质部分则主要呼应其文化组成要素。从概念下来看,农业文化遗产更接近于文化景观,其特点是更加清晰地体现出文化景观中农业要素的重要性,是人与自然在农业地区协同进化的典型代表。因此,农业文化遗产从某种意义下体现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的综合特点,是一类复合性遗产。

农业文化遗产集自然,文化遗产与文化景观为一身,如何保护和发展?

【光明网 王克修】农业文化遗产是传统农耕文明的载体,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智慧,内含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传统的生态农业知识与技术精髓、多姿多彩的本土文化和美不胜收的景观,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称为“关乎人类未来”的遗产。截至2020年底,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了62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国占15项,位居世界首位。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6批共认定了138个项目,通过普查发布了408处具有潜在保护价值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展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认定的国家。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目的就是将历史上所创造出来的传统农业文明以活态形式留存并传承下去,为人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借鉴。但是,在这些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保护与利用关系难以平衡,民众参与度不够、积极性不高,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难以协调等问题,迫切需要在观念与路径选择上加以改进。

正确处理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概念,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中定义为:我国人民在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世代传承并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的农业生产系统,包括由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由农业农村部认定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前提,没有保护,开发利用也没有平台,没有载体,也就失去了根基。开发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没有开发利用,要保护好也会很难。一方面,加强以生物多样性为核心的农业生态保护,要以传统民俗传统村落为核心,特别要提高古村落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位。另一方面,我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数以万计的传统村落遍布各地。当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逐渐扩及乡村遗产保护时,却普遍面临缺乏内部动力、不得不长期依靠政府和外来资金支持的困局,需要采取相应对策。同时,鉴于古村落的多重价值考量,需要我们在保护和发展之间做好平衡,把保护、修缮与利用作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任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来对古村落的“生态、生产、生活”进行系统性保护和可持续性开发。

农业文化遗产集自然,文化遗产与文化景观为一身,如何保护和发展?

建立激励机制和参与机制。建立以生态与文化补偿为核心的政策激励机制,对于加强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工作,以及传承中华农耕文化精华、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农业文化遗产具有超越时间的重要价值和强大生命力,是祖先给我们的珍贵馈赠。一方面,它是培育特色品牌农业的重要依托和先天优势,又是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极具魅力的看点。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实践中,要参照自然生态保护的做法对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生态景观保护进行生态补偿,参照对于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做法对农业技术与文化多样性保护进行文化补偿。另一方面,建立政府、科技、企业、社区、公众“五位一体”的多方参与机制,逐步形成以农业农村部门为主,文化和旅游、文物、生态环保、科技、教育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与此同时,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涉及农、林、牧、水、环保、文化和旅游、科技、教育等部门,需要政府的大力协调。此外,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仅仅依靠各种组织、规范远远不够,要想让文化迸发出生机,需要每一位村民的积极参与,各地不仅需要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宣传力度,让其有更大、更广的群众基础,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还需要地方政府组织相关专家和文化学者,认真梳理整合相关的内容,组织编写出农业文化遗产相关的科普读物,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课程,让这些散发着浓厚土地芬芳的教材走进学生的心田,让农业文化遗产成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项目。

以产业发展促进合理利用。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需要充分发挥其在农产品供给、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多种功能,提升其多元价值。近年来,我国以传承和创新农耕文化这一新的发展理念大力推动农业领域变革,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产业体系。为此,一是要做强产业链。积极引导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特色资源开发,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推动标准化生产,发展精深加工,通过这些现代化手段,推动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二是打好融合牌。农业文化遗产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要突出农味、文化味,提升服务水平,优化游客体验,带动食行宿游购娱等各环节增值。同时,在促进合理利用方面,深入挖掘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等业态,设计和推出具有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文创产品,丰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