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生态循环农业:长春稻蟹种养面积达7.2万亩,宿州稻蟹每公斤卖到近200元

本文隶属:09.生态循环农业&碳汇项目(第39/119篇)

稻田生态循环农业:宿州市稻蟹每公斤卖到近200元

“一块地有了两份收入,这比传统种地强多啦。”宿州市丁湖镇刘玉梅给记者算起了收入账:螃蟹根据大小不同,每公斤能卖到140元至200元,今年基地120亩蟹田能产出螃蟹7500公斤左右;蟹田里的绿色无公害香稻米也能卖到每公斤10元。

稻田生态循环农业:长春市稻蟹种养面积达7.2万亩,宿州市稻蟹每公斤卖到近200元

【安徽日报】稻谷香、螃蟹肥。10月10日清晨,(安徽省宿州市)泗县丁湖镇樊集村稻蟹共养基地内,脱贫户李绍刚划着小木船,在稻田四周的小河沟中捕蟹。不远处,订购螃蟹的车辆早已排起了长队。岸上,基地负责人刘玉梅和几名务工人员有的分拣、捆扎,有的打包、过秤,忙得热火朝天。

“今年螃蟹个头比往年大,不少都长到了半斤左右。”刘玉梅一边捉着“溜号”的螃蟹,一边对记者说:“现在只要是绿色生态的,在市场上都受欢迎。这些天每天天不亮客商就来了,我们都是凌晨3点就开始干活。”

樊集村紧邻沱河,长期以来农户引水入田,以“一季小麦、一季水稻”种植模式为主。

“我寻思着离沱河那么近,这可是老天爷赏的‘金饭碗’,就想着搞稻蟹共养,没成想真能在水里淘出‘金疙瘩’来。”刘玉梅告诉记者。2019年,刘玉梅在村里流转了120亩土地,开沟挖渠、规划稻田、选购蟹苗,建设稻蟹共养基地,当年秋天就挣得了“第一桶金”。通过县里农业部门牵线搭桥,基地还成为了华中农业大学的实验基地。学校经常组织师生到这里化验水质和土壤,并传授科学种养技术。

“稻蟹共养对技术要求很高。”刘玉梅边说边拉开了冷库门,里面存放着小鱼、小虾等主料以及蚕豆、黄豆、玉米等辅料。依靠政府建设的农田水利设施,她的基地每月两次从沱河引入活水补充到蟹塘里,并投放水草净化水质。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不打农药、不上化肥,所以我们的蟹肉多膏肥,口感清甜。”刘玉梅说。

“一块地有了两份收入,这比传统种地强多啦。”刘玉梅给记者算起了收入账:螃蟹根据大小不同,每公斤能卖到140元至200元,今年基地120亩蟹田能产出螃蟹7500公斤左右;蟹田里的绿色无公害香稻米也能卖到每公斤10元。

眼见刘玉梅干得风生水起,樊集村又有10余户村民“试水”稻蟹共养模式,带动了本村100余名村民从事插秧、除草、喂蟹、捕捞等工作。当地政府因势利导,积极在稻蟹共养区修筑水渠、架好电网、打下深水井、增加供氧设备,着力培育特色产业村。眼下,全村随处可见捕蟹卖蟹的场景。

“今年我打算再把规模扩大到200亩,成立合作社,辐射带动更多村民,争取把我们的螃蟹和稻米打出品牌,通过生态种养让更多乡亲走上富裕路。”刘玉梅说。

稻田生态循环农业:长春市稻蟹种养面积达7.2万亩,宿州市稻蟹每公斤卖到近200元

稻田生态循环农业:长春市稻蟹种养面积达7.2万亩

今年(吉德园家庭农场稻蟹示范基)农场稻田养蟹面积达到450亩,相比较水稻种植,收益至少提高3倍。长春市稻渔综合种养经过5年多的发展,实施面积从当初的300亩发展到12.5万亩,主要以稻蟹种养模式为主。今年,长春市稻蟹种养面积达7.2万亩,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利用科研补助专项资金先后完成了扣蟹越冬试验、大规格河蟹养殖等项目,并成功突破了扣蟹培育这一限制稻田养蟹发展的瓶颈。

【长春日报】金秋九月,硕果累累。长春德惠市菜园子镇团结村的一片稻田里,金灿灿的稻谷颗粒饱满,散发着阵阵稻香。与其他稻田不同,这片稻田用塑料布建起一道40厘米高的“小围墙”。

为什么要把稻田围起来?“稻田里除了水稻,还有别的小家伙,围起来防止它们逃跑。”吉德园家庭农场稻蟹示范基地负责人王殿伟口中的小家伙是螃蟹。18日,长春市集中研究和现场观摩稻渔综合种养活动在此举行,为养殖户带来“生态稻田养蟹”的技术要领,推动全市稻渔综合种养向更大规模、更高质量发展。

仔细观察发现,数万只螃蟹在稻田里时而潜底觅食,时而挥舞着钳子爬来爬去,蟹稻共生呈现出绿色、高效的农业发展模式。王殿伟告诉记者,稻田养蟹不仅实现了“一地两用、一季双收”,稻米还摇身一变成了“蟹田米”。今年农场稻田养蟹面积达到450亩,相比较水稻种植,收益至少提高3倍。

稻渔综合种养为何有丰厚的回报?稻渔综合种养是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充分释放“增渔增收、节地节水、循环高效、绿色生态”的叠加效益,具有“稳粮、增效、生态、环保”的优势。

“开展稻渔综合种养,节省农药、化肥、人工成本,收获的稻米优质优价,加上养殖的鱼、蟹等水产品,有效提高收益。”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技术相关负责人于林海介绍,稻渔综合种养投资少、推广易、见效快、效益好,部分农户通过改善环境、增加设施,实现了种植、养殖、休闲一体化发展,拓展了增收空间。

长春市稻渔综合种养经过5年多的发展,实施面积从当初的300亩发展到12.5万亩,主要以稻蟹种养模式为主。今年,长春市稻蟹种养面积达7.2万亩,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利用科研补助专项资金先后完成了扣蟹越冬试验、大规格河蟹养殖等项目,并成功突破了扣蟹培育这一限制稻田养蟹发展的瓶颈。

“成蟹回捕率不高怎么办?”观摩现场,技术人员对稻渔综合种养的选种、投放、投饲、防逃、起捕等各个环节答疑解惑,并就稻蟹种养模式进行了现场演示,“利用循环水、灯光诱捕、设施陷阱、人工抓捕、扁口地笼等多种捕获的方法同时使用,就可提高回捕率。”据技术人员介绍,稻田养蟹是近年来新兴的种养技术,河蟹在稻田里生长活动既能有效除虫、除草、疏松土壤,排泄物还可以肥田,田养蟹、蟹肥田,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在推进稻渔综合种养过程中,各地通过实践集成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成功推广稻田养殖三龄蟹、稻田扣蟹培育、扣蟹越冬等具有长春市发展特色的种养模式。农安县龙王乡新大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公主岭市蓝谷水产农民合作社开展扣蟹养殖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有效供应周边养殖户的苗种需求,为长春市稻田养蟹苗种提供安全保障。

产业融合深度发展,长春市各地结合自身区位优势,积极推动发展适合当地的稻渔新业态经营方式,“稻渔 文化”“稻渔 休闲观光”蓬勃发展。九台区龙嘉街道红光村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的“稻田公园”,品稻米、赏稻画、捕河蟹,成为市民休闲观光新去处。

目前,长春市种养殖合作社达45家,蟹田大米品牌10余个,“一地双收、一水两用”,充分发挥出稻田的生态功能和水产品生长特性。在“第四届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大赛暨2020年优质渔米评比推介活动”中,榆树市青影家庭农场荣获“优质渔米”金奖,蓝谷水产有限公司获得“优质渔米”银奖,为“长春大米”品牌建设增光添彩。

通过观摩交流,长春市将进一步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合力发展高效生态循环农业,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推进农业、渔业转方式调结构是当前的紧迫任务,通过示范应用,将带动长春市越来越多的农户参与到稻渔综合种养中。”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史凌冬表示,水稻栽培和水产养殖技术的对接与集成,可以大幅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绿色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春市将继续加大资金投入,用于新增稻蟹面积、蟹苗培育、商品蟹育肥、试验种养新品种等。

活动中,德惠、农安、公主岭等地还分享了各自在稻渔综合种养生产实践中的经验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