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智慧农业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产业痛点在哪里?

本文隶属:06.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第77/209篇)

近年来,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在农业中越来越多的应用,智慧农业与数字农业受到广泛关注。农业智能管理不仅提高生产经营效率、降低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其本身也是一片商业蓝海。

近日,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张国在参加“2020中国大宗商品现代供应链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暨“2020全国农商互联暨农产品供应链创新发展大会”时表示,在发展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被高度重视。大力推进数字乡村经济建设,数字技术应用应该以效益效果为前提。——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

当前国内智慧农业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产业痛点在哪里?

近日,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所长吴文斌表示,当前在推动智慧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和地方层面的引导、企业和经营主体的实践、科研院所的参与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虽然目前智慧农业的发展场景和应用案例很多,但离真正实现技术落地、解决产业痛点、体现数字经济价值还存在较大差距。

吴文斌认为,这既与智慧农业本身的数据资源、模型算法和硬件装备发展有关,也与我国小农经营模式、投入产出比较低等有关。未来在加强数字化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亟需从生产关系入手,构建智慧农业发展的数字生态,找到高收益的产业化和商业化模式。

吴文斌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农业土地资源遥感和数字农业等研究。多年来,他和团队在国内国外多地进行调研与实地考察,探索智慧农业落地的解决方案。在此次专访中,他对中国智慧农业发展的特点、存在的不足及重点任务进行了重点解答。

吴文斌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介绍道,2020智慧农业改革发展大会刚刚在江苏苏州闭幕,作为全国唯一开展智慧农业改革试点的地区,苏州将率先进行体制机制的突破,以帮助智慧农业相关技术真正落地,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

“我们要用三年的时间来进行一些体制机制上的突破,如数据怎么汇集和共享,怎么解决数据孤岛的问题;系统平台如何实现互联互通,如何解决断头路的问题。”当前,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都在积极探索,聚焦如何从经营体制上保障智慧农业技术落地,例如推动土地流转、变革农村金融改革、推动规模化经营等。

当前国内智慧农业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产业痛点在哪里?

政策支持与商业蓝海

近年来,智慧农业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新亮点,中国的一些科技巨头公司也正在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完整的商业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决劳动力短缺、跟踪农产品质量安全。

吴文斌介绍,自2016年以来,智慧农业在我国成为受到高度关注的“热词”。“从国家层面而言,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发展智慧农业,顶层设计上一直在倡导整个农业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吴文斌解释,智慧农业或数字农业可以看作是数字中国战略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和实践,也是国家数字经济的重要内容。在国家层面之下,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也在积极引导,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吴文斌举例提到,福建2018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发展七条措施的通知,广东、山东、浙江、四川、重庆等地也都在积极布局,推动数字农业发展与相关技术应用。

吴文斌还提到,企业的介入对于智慧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企业对市场是最敏锐的,企业能够构建一些很好的市场模式,例如阿里养猪、腾讯养鹅、京东养鸡、百度和小米做农机。这都意味着数字农业未来是非常大的一片蓝海。”

吴文斌称,当前在科技巨头企业的引领下,很多相关企业正在探索智慧农业落地和商业化发展的模式,这将有利于形成政府引导、科研单位技术支持、企业主导、农户参与的产业化运作方式,推动整个智慧农业的发展。

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领域,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多学科交叉和集成的科技供给也是支撑其发展的重要元素。

吴文斌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目前很多科研单位和高校在科学研究、技术供给等方面做了很多支持工作。例如,华中农业大学设立“智慧农业”新专业,将培养交叉复合型的农业人才;同时南京农大、吉林农大和华南农大等高校纷纷成立智慧农业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了智慧农业科学技术中心,牵头国内有关单位建立了国家智慧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推动从技术、装备、平台系统、人才等方面为智慧农业提供解决方案。

当前国内智慧农业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产业痛点在哪里?

完善生产关系,解决投入产出比问题

吴文斌及其团队对中国各地及其他国家的很多智慧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调研分析。他发现,经过几年的投入与发展,中国在智慧农业技术水平上进步较快,如大数据计算能力和人工智能等方面。“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单纯从技术上来说,我们不比他们差,甚至在有一些方面还比他们做得更好。”吴文斌说。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仍存在着认识偏差、数据资源少、投入产出比低、生产关系不匹配等多方面问题。

此外,当前各方对于智慧农业的理解不一。“有的人觉得到田间地头按两个传感器、装个摄像头就是智慧农业,有的人觉得买两台电脑、能够互联互通就是智慧农业,”吴文斌表示,由于当前智慧农业相关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迫切需要形成智慧概念的统一认识,避免歧义,“要规范大家对智慧农业这个概念的理解,这个肯定是需要科学家去做的。”

另一方面,数据是关键生产要素,目前数据资源不足仍是一个关键问题。吴文斌称,数据要么缺失,少数据;要么分散,不汇集;要么陈旧,不及时。这些问题使得现在的很多智慧农业应用更多还是示范展示,与真正落地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谈及智慧农业真正落地面临的问题,吴文斌直言,完全由IT企业做智慧农业“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他们在数据管理和数据可视化方面可以做得很‘漂亮’,但他们相关的农业专业知识和模型较弱,容易出现‘好看不好用’的问题,数字技术和农业深度融合不够。”

吴文斌提到,另外一个制约智慧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小农种植模式。

“目前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得比较好的区域主要是在东北、西部,这些区域的特点是规模化经营,”吴文斌表示,以大规模和高品质农业为特点的农业模式比较适合发展智慧农业,而小农户由于经营土地少、投入成本较高等原因,农业数字化的发展会受到一定制约。

但他同时认为,随着技术、系统和装备的成本不断降低,尤其是基于手机等移动端的智慧农业模式或将迎来发展机遇。

“比如苏州99%的土地都流转了,形成规模化了,在那里进一步应用包括遥感、无人机、农机装备等就比较容易。”吴文斌表示,除了土地经营流转模式的问题,包括保险、金融、信贷等相应的数字生态构建也很重要。例如,农户或企业能不能贷款进行数字化的设备升级?相关的保险能不能跟上?

吴文斌总结道,智慧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形态,其不仅是技术上的升级,实际上是要变更整个农业生产的模式,形成以装备化、数字化为基础,以标准化和智慧化为方向的新农业发展方式。

谈及智慧农业的未来应用,吴文斌表示,数字技术的发展将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的数字化、信息化,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效率。“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凸显了我国推动农业发展数字化转型的正确性,田地监控、喷洒农药、施肥、收割这些服务可以进行线上预定,农业服务会越来越专业化、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