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活动,继传统旅游之后,业已成为休闲农业乡村游的标准动作。
某某西瓜采摘节、某某葡萄采摘节、某某农业嘉年华、某某旅游文化节等等诸如此类活动层出不穷。
我们都希望节庆活动一方面能带动客流和消费,另一方面形成庄园和乡村的一张名片,带动品牌提升和溢价。
但实际结果是,绝大多数节庆日,在热闹一两天之后就迅速在人们记忆中“销声匿迹”。跟我们的期望相比,跟我们付出的成本和精力相比,相差甚远。
某地某采摘节,邀请比基尼美女走秀
为何?这里面大概有四个原因:
1、 重仪式轻内容,很多节庆日充满了政府主导的仪式感。
有政府支持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把过多精力放在迎接政府的开幕式讲话上,那么整个活动就很容易“虎头蛇尾”,出现“开幕式结束就意味着活动结束”的尴尬。
2、 过于急功近利,不考虑活动可持续性。
游客多的时候就办,游客少的时候就不办;有钱的时候大办,没钱时候就简办;政府支持的时候就办,政府不补助就不办……
所以,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某某首届采摘节、某某第二届文化旅游节……,很少看到有第六届、第七届某某节日的字样。
一鸣惊人固然很好,但大多数节日都是需要长期摸索沉淀出品牌的。就连乌镇这么强大的IP,做戏剧节也是赔了三四年,才换了如今“全球第四大戏剧节”的地位。
开幕式,成为很多采摘节的核心内容
3、 为办节而办节,缺乏节日顶层设计。
现在很多地方搞节日,多是因为某款水果成熟了,或者是某个新项目要推广了,或者要配合政府某个活动,并没有真正把节假日当做一个IP去对待,更没有顶层设计。
整体项目要做顶层设计,一个节假日也要做顶层设计。如何挖掘在地文化,做差异化定位;如何站在全国视角,站在五年后看现在;如何围绕着产业,节庆搭台,经济唱戏;如何围绕庄园主题,达到放大IP的功效……
有人会说,我就是一个小小的农庄,想这么多,至于吗?
当然可以“不至于”,但也可以“至于”。台湾、日本现在很多著名的节庆日,当初不就是从一个一个小项目的小节日放大做出来的吗?
台湾客家桐花祭
4、 自嗨式办节,封闭式办节
我们现在很多节庆日,出发点都是:我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所以我要去做个什么样的活动。
这么做当然没错,但是如果太刻意把自己当成“圆心”,就很可能变成自嗨式办节。
事实上,对于节庆来讲,至少在前两年,单纯的销售带动很难达到“爆”的效果,更多呈现一个品牌传播的价值。
这时,如果还要自嗨式办节、封闭式办节,单纯为了销售产品,为了吸引消费者来农庄而办节,往往会事与愿违,进而对节庆失望,下一期不愿意举办。
法国柠檬节
在国际上,以及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节庆活动,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模式,呈现出强大的品牌号召力,甚至超越项目本身,成为一个典型的IP符号。
比如,每年二月,法国东南的芒顿小镇会举办盛大的柠檬节。在柠檬节举办当天,整齐的街心公园里,种植户们将自家参加柠檬节的柠檬拉来,和柑橘一起,用万千只新鲜柠檬和柑橘非常有技巧地扎成一座座巨大而绝妙的雕塑,有动物、有器皿、有城堡、有教堂……
下午3点,花车游行准时开始。在芒顿的柠檬节上的花车没有一朵花,而是一车金灿灿的柠檬扎成的雕塑!花车队伍中,还会有美女们伴舞,人们也会随着大跳桑巴舞。同时,几乎每天下午都会有铜管乐队在大街小巷进行演奏。在狂欢间隙,小镇还为海外的游客准备了介绍特产柠檬的展览。
芒顿的柠檬节吸引了众多观光游客,让一个原本并不起眼的小镇变成如今南法最值得一游的小镇,极大的带动了蒙顿地区的旅游发展。
比如乌镇戏剧节,他们没有采用中国传统的地方戏,而是沿用“做年轻人喜欢的东西”这个宗旨,对接国际戏剧(话剧),邀请国际一流团体前来交流演出。
乌镇戏剧节的成功,不仅是通过戏剧节实现更大引流,更是实现了乌镇国际化,把品牌提升到“文化古镇”的高度,一举和其他古镇做出了区隔。
你可能觉得这些案例“太大”,不适应一个小村庄或者一个农庄。那我们来看台湾池上秋收音乐节的例子。
台湾台东县池上乡,是传统稻米产区,为了推广池上米的品牌。当地决定做一个秋收的音乐节。他们在早稻收割后,空地上搭建舞台看台,邀请知名音乐团体前来演出,每年设定一个主题。
在坚持了几届后,不仅当地稻米品牌打响全台湾,而且这个活动也成为一个知名的旅游IP,吸引了大量游客。甚至很多台湾艺人,都以登上这个节日舞台为荣。
从这三个案例中可以粗略总结下,我们的休闲庄园和乡村,要打造属于自己的符号性节庆日,需要注意这几个方面:
1、 办节庆是为了带动产品销售,但不能为了卖东西去办节庆
如果我们想办一个可持续性的节日,一定要从大处着眼,学会借势。比如嫁接社会公益活动,嫁接当地某种文化现象,从而和主流媒体、政府相关机构需求相融合,以此扩大活动的影响力,让更多人知道并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
当活动具备品牌力之后,产品销售,只是顺带的事情。
2、 节庆中要设计“爆点”活动,形成媒体和游客的主动传播
为什么我们花了不少钱,费了不少力策划的活动,过了节庆日之后就被人遗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整个环节“太平均”,没有打造出让人耳目一新,记忆深刻的场景。
比如池上秋收音乐节,其实这个节日还有很多环节,但是稻田上搭建舞台的画面感特别震撼,给了媒体和游客主动传播的理由,很快成为当地的品牌符号。
所以,我们的节日策划,一定要设计出让人“震撼”的点,给予活动强烈的标签。
这个点,也要同时具备四个条件:1、符合年轻人的时尚审美偏好;2、具备极佳的画面感,适合社交媒体传播;3、一个点也是一个平台,能够整合社会资源进入;4、和庄园项目主题紧密相连。
墨西哥红萝卜节
3、 让游客真正成为节庆日主角
这个话很务虚,也很务实。我们太多的节庆日,当开幕式领导讲完话,参观完项目之后,节庆日也就基本结束,实际上就是没有让游客成为主角。
真正让游客成为主角,一个是节庆日前,就策划设计游客的参与活动,贯穿到节庆日之后的二次传播;另一个是努力让节庆日变为游客的节庆日,把农庄的需求和游客的需求进行嫁接。
比如每年12月份的墨西哥红萝卜节,都会邀请几百位手工艺人前来参加。在节日前三天,手工艺人们就要开始准备。
雕刻者们需要挑选一个合适的萝卜,独自构思,独自雕刻,最后成为动物、人像、建筑、神灵等形象,等到圣诞节当天会放在瓦哈卡广场上进行展览,由观众选出获胜作品。
久而久之,这个小活动逐渐成为全国性的超大型节庆日。
俄罗斯黄瓜节
4、 开门办节,把节庆日变成一个资源整合的平台
众人划桨开大船,你能整合进来的资源越多,节庆日能够形成的影响力也就越大。
5、 两个字:坚持
即便是我们熟知的乌镇戏剧节、台湾桐花祭、哈尔滨冰雪节等大型节庆日,也都是经历了多年的积淀,才有了现在影响力。
坚持虽然很难,但是相比每年费心思找渠道推广,坚持又是一件一劳永逸的简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