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农耕文化的抢救与挖掘

本文隶属:10.乡村民俗农耕文化(第129/132篇)

【摘要】大别山传统农业是农民依据自然环境和作物间的关系,运用独特甚至独创的耕作技术和实践经验,经过世世代代探索、努力并传承下来的农耕文化,也是大别山休闲农业开发的重要课题。漆威收藏了大量的犁、耙、水车、纺车、斗、斛、罐、盏、灯等旧时农业生产、生活器具,现在农村基本见不到了,这些年漆威除了家中几间房子之外倾尽家财。

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里,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中国的农耕技术传承千年,如今在全球化浪潮中,农耕文化受到现代文明冲击,渐行渐远并面临着着中断和甚至丧失的威胁。

大别山区地处安徽湖北河南三省交界处,位于北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长约270 km,是长江、淮河两 大水系的天然分水岭,属于典型的山地气候特征,常年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自然资源丰富。大别山的山南麓的水流入长江,北麓的水流入淮河,因此大别山南北的气候环境截然不同,植物也差异也很大。大别山地区的主要特产有罗田板栗、罗田甜柿、九资河茯苓、信阳毛尖、六安瓜片、霍山黄芽、霍山石斛、百合、天麻、杜仲、灵芝、石耳、野山核桃等。

timg (1) timg

大别山传统农业农民依据自然环境和作物间的关系,运用独特甚至独创的耕作技术和实践经验,经过世世代代探索、努力并传承下来的农耕文化,也是大别山休闲农业开发的重要课题。

大别山地区农耕文化古农具分类

一、石器瓦陶 大型工(用)具

1、石器:石磙、石磨、石槽、石碾、碓子、石榔、石墩、石碑、门枕、猪槽等。
2、瓦陶瓷器:瓦盆、酒壶、油壶、油罐、酒坛、酒缸、米瓮、茶罐等。
3、运输工具:板车、推车、独轮车等。

二、铁(木)制农具 渔猎、工匠

4、铁制农具:铁铲、小铲、铁锹、锄头、镰刀、锯链、鸭铲、扬叉等。
5、渔猎工具:鱼叉、渔网、渔罩、鱼桶、虾网、黄鳝笼、蜂箱、猎枪、火铳子等。
6、工匠工具:弯刀、斧头、凿子、锯子、吊线斗、木工尺、墨斗、瓦刀、泥抹、钢钎、錾子、踩刀、泥耒、弹棉机等。

三、加工收储 家居炊饮

7、种植收获:梨、耙、耖、秧马、刮刀、耙子、稻篮、木叉、木锨、扬锨、风簸、麻袋、稻圈、水车等。
8、炊事饮食:围腰布、铁锅、锅铲、砂锅、铁(瓦)壶、耳炉、菜叉、葫芦瓢、丝瓜瓤、木勺、捞罩、擀面杖、菜刀、面刀、磨刀石、风箱、吹火筒、火叉、火钳、捧盘、铁(铝)锅及锅盖等。
9、起居日用:木梳、篦子、筷笼、斗、升、杆秤、搓衣板、棒槌、木(竹)梯、毛掸、马灯、灯笼、煤油灯、铜壶、夜壶、脚踏罗、香盘、布袋、布包、布褡裢、麻线陀螺、布鞋、绣花鞋、鞋样、鞋楦等。

四、家什编物 作坊祭祀

10、居家家什:马扎、摇篮、儿童座椅、门闸、雕花老家具(桌子、椅子、洗脸架、床、柜、橱、供柜)等。
11、植物类编物:稻箩、笆斗、笆斗勒子、竹篮、竹篓、筛子、簸箕、鸟笼、鸡罩、鸡灯笼、笆栅、草绳、麻绳、担绳、绳褡裢、草席、蓑衣、草帽、斗笠、凉匾、草帘、草鞋、高跷、草凳、竹把、扫帚、油伞等。
12、家庭作坊:挂面架、晾晒架、梭刀、纺棉车、纺纱车、织布机、油榨、镂花雕版(模板)、剃头刀、荡刀布、推子、唤头、座椅、剃头凳、药橱、药碾、药杵、铡刀等。
13、文化、祭祀器具:七星灯、算盘、陀螺仪、笔墨纸砚、火铳子、喇叭、唢呐、铜锣、龙灯、舞狮服、道袍、僧袍、戏服、鼎、磬、香炉、香案、蜡烛台等。

timg (2)

大别山农耕文化的民间爱好者

石碾子、绣花鞋、七星灯、雕花木床,各种老农具……整整堆了三层楼。昨日,当记者走进金寨居民漆威家中时,顿时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犹如走进了一座民间博物馆。26年前,漆威开始着手搜集保护这些民间文化遗存,他没有稳定收入,多年来走遍了大别山的村村寨寨,几乎倾家荡产,进而积劳成疾,其中甘苦难以尽述。

今年51岁的漆威,家住金寨斑竹园镇漆店村,曾在当地乡镇工作,2004年精简人员时下岗。早在1988年就开始收藏,他的收藏很特别,他钟情于代表农耕文化的民间老物件,而且只收不卖,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抢救,因为这些东西正在走向消亡。

timg (3)

漆威指着一口两米多长的碾槽告诉记者,通常石碾子以圆形居多,使用时用牲口拉,而这个碾子外形像一个小船,这是以前穷人家买不起牛,槽内放一个穿木柄的石磙,两个人各站一边,同时用力推动石磙在槽内来回滚动给稻子脱壳,这种罕见的碾槽真实反映了历史上大别山区贫民的生活状态。“在皖鄂交界处的长岭关深山里,我抢回了这个碾槽”,漆威说,这家主人要价3800元,双方谈妥之后的几天,突然两个外地人来到这户人家,出价6000元要买碾槽,他听说后借了5000元立即赶了过去,主人感动于他的虔诚,还是按3800元卖给了他,他雇了8个人将这个碾槽搬运下山。随后,这两个外地人跟随到漆威家,出价8000元购买,被漆威拒绝。

衣服鞋帽在漆威的藏品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清末的长衫大褂、礼帽等,其中仅民间绣花鞋就有600多双,漆威拿着一双“三寸金莲”告诉记者,得到这双鞋的过程也颇为有趣。
漆威回忆,一位老人在旧社会做过剃头匠,将珍藏多年的竹编剃头箱子给了他,他拿回家整理时,居然发现里面还有一双精美的绣花童鞋。过去大别山农村孩子周岁,亲戚就千针万线做一双绣花童鞋,外加一块红布当贺礼,他从此开始收集绣花鞋。一位70多岁的老嫂子从箱底找出一双未曾穿过的“三寸金莲”送给他,老人的儿子都不知道妈妈居然还藏着这么个精致的玩意儿,老人说,这双鞋是她的姥姥传给了她的母亲,出嫁时母亲又传给了她,算来已有100多年了。

记者看到,漆威收藏了大量的犁、耙、水车、纺车、斗、斛、罐、盏、灯等旧时农业生产、生活器具,现在农村基本见不到了,这些年漆威除了家中几间房子之外倾尽家财。漆威的妻子说,只要见到喜欢的漆威借钱也要买,因长期翻山越岭搜集旧物,去年积劳成疾患脑血栓差点送了命,稍有恢复又往山里钻。

六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安徽民俗文化专家史红雨说,与其说漆威搞“收藏”,不如说“抢救”,他为了搜集这些物件,几乎倾家荡产,这种痴情,是对大别山的大爱,是为了把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留下来,传下去,留住大别山的“根”,让后人记住“根”。

现在,漆威最大的愿望就是建一个博物馆,让更多人和他一起分享,通过这些老物件,激活消失的记忆,感受博大而久远的大别山民俗和农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