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隶属:10.乡村民俗农耕文化(第129/132篇)
- 就地取材的乡村木头创意景观!
- 如何打造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乡土景观及乡村文化?
- 心中若有爱:“乡村破屋”蜕变诗意家园
- 设计案例:苏州树山精品民宿示范区
-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创意是旅游引擎
- 案例:无山少水的平原地区也能打造高人气的乡村民俗特色小镇
- 农家乐、民宿、乡宿的区别与关联
- 乡村旅游中如何开发乡村民俗文化?
- 设计案例:某山林乡村民俗度假村
- 什么是乡村文化?主要模式有几种?其重要性有哪些?
- 某四季乡村民俗度假村的规划组图
- 呼唤失落的远古乡村文化 追寻中华乡贤国学孝德风尚
- 乡村旅游规划建设中怎样做好传统文化传承?
- 解读二十四节气中的农谚与农耕智慧
- 优秀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与大智慧
- 某农耕文化主题之休闲农业规划设计案例
- 农耕文化园【农耕文化主题之休闲农业规划设计案例】
- 现代农业与24节气之关系疏离了吗
- 全国粽子流派地图出炉,终极解密“甜粽与咸粽之争”!
- 农村俗语解读:“秋败茄子似毒药,秋败丝瓜胜良药”是什么意思?
- 建设中的盘锦美丽民宿第1期,值得欣赏一下的田园民宿作品
- 乡村民俗游成为中秋节亲子家庭旅游新风向,带孩子出游要注意哪些问题?
- 淮安最美民宿,拥有田园般的风景,还有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
- 德国乡村举办“南瓜节”,中国有自己的“南瓜节”吗?
- 清朝风靡一时的新型罪犯:采菇大盗
- 海内外专家学者天津研讨应对传统村落“空心化”问题
- 中国非遗“荣昌夏布”:苎麻产业带动近万农户增收!
- 对农业你真的很了解?这十个农业小常识肯定有你不知道的
- 春节,正值喝茶养生的好时节!
- 今日立春,谋春耕保供应,粮食蔬菜保障是防疫持久战的重要基础
- 品牌文化营销:如何让你的农产品更有文化?
- 河南惊艳!豫见樱桃沟夜游魔幻之旅,项目设计解析
- 安徽农民自建民俗农耕博物馆,郑州市民自创“农俗博物馆”
- 乡情研学游散文:乡土乡村短章
- 农业谚语:为什么说“白露水,赛砒霜,立冬水,似蜜糖”?
- 宁夏:农耕劳动健身大赛里的丰收喜悦与乡村变迁
- 2020“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座谈会暨美丽乡村艺术行活动”在江苏省南通市举行
- 非遗文化:手工榨油技艺,坚守是为了更好的传承!
- 民宿、非遗、设计、新农人……它们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 大学教授把乡村民俗旅游课堂搬进山村,外国友人成了民宿首批住客
- 农业文化遗产研讨:传统农业不是落后的农业,需要现代农业科技武装提升
- 农业劳动文化活动:农民乡村趣味运动会,粮食秋收与挑拣茶籽劳动竞赛
- 第6批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启动,中国有哪些重要的遗产名录?
- 地方土种(乡土品种资源)消失将引发农业危机
- 高手在民间:“90后”乡村画家年收入20万元,让传统年画“萌动”网友
- 追寻传统农业文化的生态智慧,践行农业文化遗产的永续价值
- 为什么北方的农村大多都是平房?有什么讲究?
- 这里有个乡村沉浸式非遗实践基地,乡村经济和非遗碰撞擦出“爱的火花”
- 如何策划实施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激活市场,导流游客,提升项目收益!
-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农文旅”融合发展研讨会举行
- 研学劳动教育:世界级非遗文化“二十四节气”布贴画手工制作课
- 2021中秋节,多地开展庆丰收活动,开启农文旅融合新画卷
- 农民体育赛事:上海第2届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周,全国第4届农民体育健身大赛
- 鸡冠花的民间传说故事,与斗鸡活动及治病救人有关
- 西阳城蚕桑文化等21项入选第6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3年首发19个入选项目
- 截至2022年1月,我国拥有15项全球级及138项中国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 非遗文化进校园: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新技术,让非遗在校园扎根
- 稻作文化:稻作农业历经数千年之久,是人与自然界动植物协同进化过程
- 安徽文旅厅调研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工作,四川多举推动文化旅游促进乡村振兴
- 如何保护发展农业文化遗产:建立参入激励机制,以产业促推合理利用
- 农业文化遗产集自然,文化遗产与文化景观为一身,如何保护和发展?
- 新增三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福建安溪茶,赤峰游牧系统,涉县旱作石堰梯田
- 中小学包粽子劳动教育实践课来袭,附端午节活动方案
- 平湖市隐世田园乡村游:钟埭村→钟埭街道樱花里→沈家弄村
-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即将开幕,我国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居世界首位
- 海南:推出10大研学旅游线路,正式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定
- 湖北启动第3届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湖南举办旅游景区讲解员技能大赛
- 吉林省首届乡村旅游节开幕,山西出台《非遗工坊认定与管理办法》
- 四川已建146家非遗工坊,广东发放600万元文旅补贴
- 山东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关于基层学校农耕文化的继承传播
- 辽宁不断丰富研学教育等新业态,云南出台十四五康养地发展规划
- 中秋节日传统文化活动:重拾童年梦想,亲子手工制作灯笼
- 重庆2022农民丰收节:策划实施“4+9+10+12+N”系列乡村活动
- 农业是基础!世界这么大,为什么农业非得诞生在这三处地方?
- 湖南澧县城头山:叹为观止的稻田灌溉遗址,体验浓郁的农耕文化
- 湖北启动第3届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南昌举办2022乡村旅游风情月
- 全国农民技能大赛正式启动!自2022年起每年举办一届
-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获认定,总数增至19项
- 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申报开启!抓紧申报,年底截止
- 乡村创意设计大赛总决赛云活动启动,“美丽田园”摄影大赛圆满落幕
- 广西举行旅游民宿大会,广东江门描绘文旅乡村振兴画卷
- 润化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第四届中国乡村美育行动计划启幕
- 黑龙江2022冷水鱼·冬捕季启幕,1个冬钓大赛1个大典+N个湖区冬捕
- 安徽成功举办第2届农耕健身大赛,重庆秀山举办农特产品电商大赛
- 山西发布非遗旅游基地建设标准,江西开展首次元宇宙文旅推介
- 第7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开始申报,2023年3月31日截止
- 竹文化旅游项目设计方案:集观光,生产,研究,科普教育于一体
- 广东江门:结合本地资源开发研学活动课程,搭建文化传承桥梁
- 2023年货节来了!贵州,山东,湖南常德与怀化农产品年货节…
- 传承农耕文明,激发乡土文化活力:文化赋能乡村试点县申报通知发布
- 湖北,江苏,云南,甘肃…2023年春节期间旅游接待回暖向好!
- 浙江审议通过乡村旅游促进办法,湖南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
- 福建推进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广东东莞南城深掘盘活非遗资源
- 研学:芝麻是一个非常神奇的植物!药用,油用,食用,工业用…
- 安徽:开展“校园非遗月”传承活动,大力开发旅游商品产业
- 人大代表建议设立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甘肃省启动2023乡村文化活动年
- 宁波举办文旅融合非遗进景区活动,河北乡村振兴借力非遗工坊
- 鸭子的文化与童话故事:《鸭子潜水》《鸭子嘴巴》
- 湖北谷城县:快板特色传统文化进校园!拿快板打快板有什么技巧?
- 广西:生态旅游的特色优势明显,传统文化及土特产方面富有多样性
- 山西规划2030年建设千家乡村民宿,广东民宿协会发布明价诚信倡议书
- 乡村民宿:正在成为乡村旅游发展新亮点,山西打造1336发展格局
- 2023年再增4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梦呜苗寨开启非遗街系列体验活动
- 劳动工具节庆活动:展示农耕工具,传承农耕文化,弘扬劳动精神
- 2023评选过哪地的粽子最好吃?南方这8个地方粽子榜上有名!
- 壮族是这个地区的主要民族,壮族人有哪些传统节日及手工艺?
- 乡村工匠前景:浙江与四川印发乡村工匠培育工程实施推进方案
- 非遗文化:四川加大非遗权益保护力度,甘肃举办非遗传承人培训班
- 贵州:拓展非遗传承实践空间,出民宿划评地方标准
- 罗泉镇:一个从秦朝走来的千年古镇,一个孕育草根歌手的罗刹古镇
- 陕西举办乡村旅游发展现场推进会,海南启动自贸港咖啡文化节系列活动
- 内蒙古举办非遗数字论坛,孔子故里探讨研学旅行发展路径
- 如何申报乡村工匠大师?怎样申报非遗传承人?评选标准有哪些?
- 山西拟评选推荐55个乡村文旅带头人,河南开办农耕文化遗产申报培训班
- 案例:西安市蔡家坡村与云南鹤庆新华村的乡村艺术建设
- 辽宁启幕2023乡村文化旅游季活动,海南推动乡村文化和旅游结合
- 湖北省与广西贵港市:探索文体旅融合发展,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效
- 安徽承办第6届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山西力推乡村文旅融合
- 江苏推进非遗项目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甘肃举办非遗保护发展论坛
- 全球最长寿地区居民的饮食秘密:紫薯作主食,苦瓜和纳豆做配食
- 中部四省启幕2023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江苏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 巴蜀非遗酿造技艺旅游品牌发布亮相,福建非遗闽味活动展开
- 大运河2023文旅游览会启幕,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展馆开馆
- 长三角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联盟:包括哪些省市?有何作用?
- 巴中市:激活非遗资源,打造非遗研学,开发精品研学线路
- 农业展览馆举办“非遗旅游”推介会,广西推进乡村文化旅游提质升级
- 如何挖掘乡村旅游的乡愁与灵魂:四个保留四个故事
- 挖掘乡村旅游项目“农耕文化”的12个设计路径
- 大别山农耕文化的抢救与挖掘
- 农耕文化农业体验园区项目设计案例.选
- 如何挖掘地域农业文化遗产价值?
- 乡村文化如何融入乡村旅游规划项目中
【摘要】大别山传统农业是农民依据自然环境和作物间的关系,运用独特甚至独创的耕作技术和实践经验,经过世世代代探索、努力并传承下来的农耕文化,也是大别山休闲农业开发的重要课题。漆威收藏了大量的犁、耙、水车、纺车、斗、斛、罐、盏、灯等旧时农业生产、生活器具,现在农村基本见不到了,这些年漆威除了家中几间房子之外倾尽家财。
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里,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中国的农耕技术传承千年,如今在全球化浪潮中,农耕文化受到现代文明冲击,渐行渐远并面临着着中断和甚至丧失的威胁。
大别山区地处安徽、湖北、河南三省交界处,位于北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长约270 km,是长江、淮河两 大水系的天然分水岭,属于典型的山地气候特征,常年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自然资源丰富。大别山的山南麓的水流入长江,北麓的水流入淮河,因此大别山南北的气候环境截然不同,植物也差异也很大。大别山地区的主要特产有罗田板栗、罗田甜柿、九资河茯苓、信阳毛尖、六安瓜片、霍山黄芽、霍山石斛、百合、天麻、杜仲、灵芝、石耳、野山核桃等。
大别山传统农业是农民依据自然环境和作物间的关系,运用独特甚至独创的耕作技术和实践经验,经过世世代代探索、努力并传承下来的农耕文化,也是大别山休闲农业开发的重要课题。
大别山地区农耕文化古农具分类
一、石器瓦陶 大型工(用)具
1、石器:石磙、石磨、石槽、石碾、碓子、石榔、石墩、石碑、门枕、猪槽等。
2、瓦陶瓷器:瓦盆、酒壶、油壶、油罐、酒坛、酒缸、米瓮、茶罐等。
3、运输工具:板车、推车、独轮车等。
二、铁(木)制农具 渔猎、工匠
4、铁制农具:铁铲、小铲、铁锹、锄头、镰刀、锯链、鸭铲、扬叉等。
5、渔猎工具:鱼叉、渔网、渔罩、鱼桶、虾网、黄鳝笼、蜂箱、猎枪、火铳子等。
6、工匠工具:弯刀、斧头、凿子、锯子、吊线斗、木工尺、墨斗、瓦刀、泥抹、钢钎、錾子、踩刀、泥耒、弹棉机等。
三、加工收储 家居炊饮
7、种植收获:梨、耙、耖、秧马、刮刀、耙子、稻篮、木叉、木锨、扬锨、风簸、麻袋、稻圈、水车等。
8、炊事饮食:围腰布、铁锅、锅铲、砂锅、铁(瓦)壶、耳炉、菜叉、葫芦瓢、丝瓜瓤、木勺、捞罩、擀面杖、菜刀、面刀、磨刀石、风箱、吹火筒、火叉、火钳、捧盘、铁(铝)锅及锅盖等。
9、起居日用:木梳、篦子、筷笼、斗、升、杆秤、搓衣板、棒槌、木(竹)梯、毛掸、马灯、灯笼、煤油灯、铜壶、夜壶、脚踏罗、香盘、布袋、布包、布褡裢、麻线陀螺、布鞋、绣花鞋、鞋样、鞋楦等。
四、家什编物 作坊祭祀
10、居家家什:马扎、摇篮、儿童座椅、门闸、雕花老家具(桌子、椅子、洗脸架、床、柜、橱、供柜)等。
11、植物类编物:稻箩、笆斗、笆斗勒子、竹篮、竹篓、筛子、簸箕、鸟笼、鸡罩、鸡灯笼、笆栅、草绳、麻绳、担绳、绳褡裢、草席、蓑衣、草帽、斗笠、凉匾、草帘、草鞋、高跷、草凳、竹把、扫帚、油伞等。
12、家庭作坊:挂面架、晾晒架、梭刀、纺棉车、纺纱车、织布机、油榨、镂花雕版(模板)、剃头刀、荡刀布、推子、唤头、座椅、剃头凳、药橱、药碾、药杵、铡刀等。
13、文化、祭祀器具:七星灯、算盘、陀螺仪、笔墨纸砚、火铳子、喇叭、唢呐、铜锣、龙灯、舞狮服、道袍、僧袍、戏服、鼎、磬、香炉、香案、蜡烛台等。
大别山农耕文化的民间爱好者
石碾子、绣花鞋、七星灯、雕花木床,各种老农具……整整堆了三层楼。昨日,当记者走进金寨居民漆威家中时,顿时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犹如走进了一座民间博物馆。26年前,漆威开始着手搜集保护这些民间文化遗存,他没有稳定收入,多年来走遍了大别山的村村寨寨,几乎倾家荡产,进而积劳成疾,其中甘苦难以尽述。
今年51岁的漆威,家住金寨斑竹园镇漆店村,曾在当地乡镇工作,2004年精简人员时下岗。早在1988年就开始收藏,他的收藏很特别,他钟情于代表农耕文化的民间老物件,而且只收不卖,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抢救,因为这些东西正在走向消亡。
漆威指着一口两米多长的碾槽告诉记者,通常石碾子以圆形居多,使用时用牲口拉,而这个碾子外形像一个小船,这是以前穷人家买不起牛,槽内放一个穿木柄的石磙,两个人各站一边,同时用力推动石磙在槽内来回滚动给稻子脱壳,这种罕见的碾槽真实反映了历史上大别山区贫民的生活状态。“在皖鄂交界处的长岭关深山里,我抢回了这个碾槽”,漆威说,这家主人要价3800元,双方谈妥之后的几天,突然两个外地人来到这户人家,出价6000元要买碾槽,他听说后借了5000元立即赶了过去,主人感动于他的虔诚,还是按3800元卖给了他,他雇了8个人将这个碾槽搬运下山。随后,这两个外地人跟随到漆威家,出价8000元购买,被漆威拒绝。
衣服鞋帽在漆威的藏品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清末的长衫大褂、礼帽等,其中仅民间绣花鞋就有600多双,漆威拿着一双“三寸金莲”告诉记者,得到这双鞋的过程也颇为有趣。
漆威回忆,一位老人在旧社会做过剃头匠,将珍藏多年的竹编剃头箱子给了他,他拿回家整理时,居然发现里面还有一双精美的绣花童鞋。过去大别山农村孩子周岁,亲戚就千针万线做一双绣花童鞋,外加一块红布当贺礼,他从此开始收集绣花鞋。一位70多岁的老嫂子从箱底找出一双未曾穿过的“三寸金莲”送给他,老人的儿子都不知道妈妈居然还藏着这么个精致的玩意儿,老人说,这双鞋是她的姥姥传给了她的母亲,出嫁时母亲又传给了她,算来已有100多年了。
记者看到,漆威收藏了大量的犁、耙、水车、纺车、斗、斛、罐、盏、灯等旧时农业生产、生活器具,现在农村基本见不到了,这些年漆威除了家中几间房子之外倾尽家财。漆威的妻子说,只要见到喜欢的漆威借钱也要买,因长期翻山越岭搜集旧物,去年积劳成疾患脑血栓差点送了命,稍有恢复又往山里钻。
六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安徽民俗文化专家史红雨说,与其说漆威搞“收藏”,不如说“抢救”,他为了搜集这些物件,几乎倾家荡产,这种痴情,是对大别山的大爱,是为了把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留下来,传下去,留住大别山的“根”,让后人记住“根”。
现在,漆威最大的愿望就是建一个博物馆,让更多人和他一起分享,通过这些老物件,激活消失的记忆,感受博大而久远的大别山民俗和农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