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林总总的消费场景中,或许没有哪一个能比菜市场、生鲜超市这样的地方更接地气,更有烟火味,更解压。
生鸡活鸭,鲜鱼嫩菜,绿的黄瓜,红的辣椒……游走在生鲜市场的消费者,不只是在选购肉菜蛋奶,还在体会朴素而有温度的世间情怀。
在即将到来的鼠年春节,生鲜市场不仅平添了几分思乡团圆之情,也成为节前消费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
按图索骥:“新时令果蔬”体现科技进步
在位于北京西四环资和信商场地下一层的某生鲜超市,记者看到,蔬菜区上方悬挂着一幅特殊的时令地图,清晰地标识着属于这个冬天赐予这个城市的瓜果菜蔬:延庆的葡萄和白菜,昌平的草莓和结球生菜,密云的香椿,怀柔的油栗,平谷大桃和通州樱桃,房山的萝卜、红豆和柿子……
对时令果蔬没有什么概念的一位90后消费者,通过这幅时令地图“刷新”了自己的饮食常识。“我妈告诉我,最好吃应季的瓜果蔬菜,而不是吃‘反季节’的,但每次逛市场,还是不能很明确地区分。这份时令地图,基本解决了我这个困惑。”这位90后消费者这样告诉记者,“另外,通过这幅时令地图,我也发现,过去我认为的不属于北方冬天当季水果的桃子和西瓜,也成了时令水果。这大概反映了种植栽培技术的进步吧。”
记者查询相关科技文献了解到,所谓“时令水果”,指的是“一旦超过特定季节就无法栽培种植的水果” ,也就是说,是在各个不同的季节中按照自然规律成熟的各种水果。
农业专家告诉记者,在如今科技发达的时代,用新技术来栽培时令果蔬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让消费者能够在任何时刻都能“尝鲜”。
对于让有些消费者困惑的“反季节果蔬对健康有害”的说法,专家给出的解释是:反季节果蔬是指在温室里利用高科技手段栽培出来的提前成熟的果蔬。很多所谓的“反季节果蔬”是使用了催熟剂或其他激素类药物将果蔬催熟和保鲜。这种“反季节果蔬”的确是对健康有害的。但是,按照国家质量标准栽培的反季节水果蔬菜,从技术上能够保证其品质和正常季节产的果蔬并没有多大区别。
正在菜品区挑选白菜的一位老年消费者,一边认真地看着帮白叶绿的大白菜,一边喃喃自语:“买一颗就行了,随时都能买到,没必要拖一麻袋回家。”
从门前屋后冬储大白菜,到随时买一个尝鲜,新时令果蔬不仅体现了科技进步,也方便了消费者的生活。
“全球汇”:让菜场超市成为“打卡圣地”
北京冬日的生鲜市场,洋溢着与这个季节并不匹配的热烈。海鲜摊位上探着须子的澳洲龙虾,各种娇艳欲滴的本土和进口果蔬,从意大利香肠到马来西亚榴莲、墨西哥牛油果……数不胜数的来自全球的食材以及红酒、香料汇集在一起,让人们顿时忍不住“买买买”。
在北京三源里市场采购食材的来自德国的消费者告诉记者,虽然北京与自己的故乡相隔七千多公里,但在这里仍然能够买到与故乡一样地道的食材和调料。“一顿晚餐就可以弥补我们全家的思乡之情。”这位异国消费者颇有些感慨。
与传统的菜市场不同,在三源里这样的“网红”菜市场,喜爱西餐烹饪的消费者完全可以找到西式菜谱中的相应食材。一位热衷于在网络通过美食视频学习西餐烹饪的上班族陈小姐,对照手机记录的食谱,在菜市场买到了牛至、罗勒、鸡胸肉、迷迭香、黄油……
“如今的菜市场也越来越符合年轻人的烹饪爱好,过去难得看到的食材,现在应有尽有。”陈小姐说,“对很多年轻人来说,现在逛充满烟火气的生鲜市场,更像是在‘打卡’,甚至是一种比健身更时尚的生活方式。”
体验为王:更快更新鲜
随着消费的升级,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也日趋多样:有些人习惯慢慢逛、慢慢买;而有些人则喜欢宅在家里,坐等送货到家。
记者在北京几家生鲜超市都看到,超市摊位上方的传送带一直在接二连三地传送一个又一个的线上下单的配送袋,将一件件“日日鲜”食材配送到各家各户。
从网络采购生鲜需要等待数日,到如今的“次日达”“当日达”甚至“1小时达”,生鲜配送正在向“分钟达”晋级,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时效性的需求。
“从手机下单到生鲜到家,现在大概仅需1个小时左右。”一位消费者告诉记者,“而我认为,只有越快,才能越新鲜。”
记者发现,不仅配送提速,线上下单和APP付款方式也有诸多价格优惠。自助结账也大大缩短了排队结账的队伍。虽然春节即将来临,但生鲜超市已经不再有过去那样“排大队”的收银台。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更好的消费体验,动动手指,手机方寸之间就可以完成整个购买流程。
不过,生鲜市场竞争激烈,很多市场也难以逃脱关张的命运。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未来的生鲜市场,应当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首先要加码冷链建设和供应链投资。其次是提升品质和品牌价值。另外,要让菜市场、超市、社区生鲜多种业态共存。
另外,消费者认为,对上班族来说,时间和便利性是其优先考虑的因素,这也使得目前大量用户都是工作日手机买菜,周末和节假日选择“休闲性逛菜市场”,所以,消费者需要更多元化的生鲜市场业态,满足更多元的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