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2019年食品安全与健康十大热词专家解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对热词之一“食育”进行了解读。孙宝国表示,食育是对公众科普的有效补充,食育应向各年龄段和不同人群,尤其重点应在儿童、青少年身上开展。
孙宝国在解读时表示,食育是对公众科普的有效补充。食育是将公众科普前移,通过“食”的相关科学知识和传统文化教育,将信息灌输变为主动学习,赋予人们自主选择食品的能力。随着公众对食品安全、营养与健康的越发重视,通过食育,尤其是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公众在面对食品安全信息辨识及食品消费等问题时,更加客观、理性,增强人们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热爱和文化自信。
“在我国,食育的理念及相关活动的开展尚处于探索阶段。”孙宝国表示,食育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与规划,立法是根本。他举例称,世界上规定国民饮食行为的第一部法律是日本在2005年颁布的《食育基本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可以说,从国际食育成功经验来看,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是保证食育有效运行的关键。
同时,孙宝国表示,食育需要科学、严谨,多方联动,聚力推进。此外,食育应面向各年龄段和不同人群,创新形式,重点面向处于行为和习惯养成重要时期的儿童、青少年。国内外很多研究也证明,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宣教活动,可以显著提高中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饮食行为。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修订后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条规定:国家将食品安全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内容,普及食品安全科学常识和法律知识,提高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此外,2019年,教育部将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知识纳入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