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安吉”零垃圾村”的绿色循环产业链模式值得推广

本文隶属:07.污染治理土壤修复(第44/83篇)

垃圾分类是当前社会热点,也是难点。但在浙江省安吉县却是另一种景象。安吉创新垃圾分类处理模式,上中下游一起抓,城区农村全覆盖,催生出绿色生态循环产业链,垃圾变废为宝,成了企业争抢的绿色资源。

垃圾分类,村民积分换商品

在报福镇景溪村,每天清晨,56岁的陈建荣就会开着保洁车,挨家挨户上门收垃圾。每到一户,他都会拿出手上的智能终端机,扫一扫贴在门上的二维码,然后将分好类的垃圾称重,倒入保洁车,相应积分便录入平台。老陈边忙活边说:“别小看这积分,家家户户都在意,拿积分可以换购不少商品呢!”

张新柱是景溪村村干部,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该村的垃圾分类专管员。在他的管理下,全村388户人家基本实现了垃圾分类。

“这一办法的实施,实现了‘前端分类信息化,流程管理云端化,就地处置减量化,循环利用资源化’的目标。”报福镇副镇长谢静川介绍,短短几个月,全镇垃圾减量达到30%以上。

作为全国美丽乡村示范区,安吉县2003年就建立了“户集、村收、乡镇中转、县集中处置”的垃圾处理模式,并试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10多年来,全县187个村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垃圾就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率达到98.7%。

在城区,县里出台实施方案,生活垃圾实施居民粗分、企业细分的“二级”处置:居民只需将垃圾分为干、湿两种,“湿垃圾”投放到小区垃圾桶,转运到发电厂焚烧;而“干垃圾”则由县里引进的“虎哥”环境服务有限公司上门回收。每天,“虎哥”公司的120辆车开进一个个小区,每收集1公斤“干垃圾”,付给居民0.8元“生态金”,之后公司再将“干垃圾”细分,交给下游企业处理。

变废为宝,为不同垃圾找到出路

分好类的垃圾如何处理?安吉县的做法是为不同的垃圾找出路。

走进报福镇的资源循环利用中心,看到垃圾处理区域划分非常清晰:最左边是两台压缩生活垃圾的机器,全镇的生活垃圾在此中转;中间是台智能厨余垃圾处理机,可将厨余垃圾变为肥料,还山还田;最右边是可回收垃圾的堆放点,第三方公司会定期前来回收。

为处理工业垃圾,县里引进4家专业企业。走进递铺街道的浙江嘉鸿供销再生资源有限公司,9个工业垃圾处理车间都在忙碌,有的制作垃圾燃料棒,有的回收废轮胎,有的处理废铁。公司负责人介绍,以燃料棒车间为例,垃圾经人工分拣后进入自动化生产线,经进几道程序后,轻垃圾变成碎片状燃料,重垃圾变成燃烧棒,成为下游企业的绿色能源。他算了笔账:公司日处理工业垃圾80吨,一个月纯利润有120万元。

安吉是竹产业大县,一年竹子下脚料和竹屑就达40万吨。县里培育起15家企业,将“下脚料”制成竹纤维板、竹炭和燃料棒,实现了增值收益。

垃圾处理给许多企业带来可观效益。走进浙江博泰家具有限公司,铲车正将几个大包裹运到固废回收仓库,透过塑料包装,仿皮塑料、网布无纺布等废弃边角料隐约可见,这些一度不好处置的“老大难”变成了“香饽饽”。“以前,这些废弃物都直接送焚烧发电厂,每吨需交480元处理费。实施垃圾分类后,九成以上废弃物都由专业处理企业上门收购,每斤达1.2—1.7元,我们以废养废,每年可节约将近100万元。”公司行政总监陈辉介绍。

在安吉,从农村到城区、从园区到企业,不同的垃圾都有了新出路。

以奖代补,垃圾成了抢手货

垃圾分类处理全覆盖,并不意味着这项工作全部完成,关键还在长效机制。安吉每年拿出1亿多元专项资金,以奖代补,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性。

分类施策,对不同垃圾出台不同补助标准。对垃圾焚烧发电厂,每吨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别奖补195元、100元,一年财政补助达3431万元;对上门收集干垃圾的企业,按每户每天1.4元进行补助;在农村,每个村奖补基数3万元,再按常住人口数和外来人口数等情况给予补助。

针对农村面源污染难题,县里采取“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处置、公共财政扶持”的方式,建网格、严管理、让农药袋“有家可归”,使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

走进孝丰镇横溪坞村,整个村庄竟找不到一个公共垃圾桶,取而代之的,是村道边废弃旧物制作的一个个工艺景观,以及嵌满了旧手机、录音机等电子垃圾的砖墙。而在村口一处由喷塑厂改建的工坊内,花瓶、吊灯等精美的艺术品,也是村民家里废旧垃圾制作而成。

“我们村从2014年开始垃圾分类,2018年提出打造‘零垃圾村’的目标。目前,超过90%的生活垃圾都实现了村内生态、循环式处理。”横溪坞村村支书裘松伟介绍。

如今在安吉,垃圾变成了稀缺资源,回收企业抢着要、城乡居民争卖钱。作为浙江省垃圾分类先行区,安吉获得了“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称号,《安吉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项目》作为先进做法在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