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一场旨在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的环境治理风暴正席卷全国,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成效大显。这让不少城里人都萌生了回归田园、隐居乡村的念头。
然而,还有一些地方,在进行农村治理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设计者脱离现实,远离群众,为了形象而形象,为了环境而环境,不顾农民的生产生活,强推一些看似高大上的做法,农民对此反感,舆论对此哗然,社会上也颇多微言。
例如:一些地方下令不准烧柴草,只准烧天然气。对此,我们来看看网友们的观点:
网友A:我小时候,农民都烧柴火,一天三顿都冒烟,可那时的天也是蓝的,河水清亮的很,小鱼成群。搞环保是好事,但我觉的和老百姓烧柴没多大关系,在着说农民现在条件好了,烧柴的比过去少多了。
网友B:给农民每人每月发一仟元的生活费,农民就不烧柴做饭了,专家你们认为农民愿意烧柴火做饭吃吗。
网友C:农村的生活习惯是多年养成的一个循环,也是一个生态链,断其一节就有很多的不适应,需要再适应,得不偿失,劳民伤财。
更有人说:这是要把农村当成仙界,要将农民视做神仙。
再如:一些地方进行要求农民改造抽水马桶,不许使用旱厕。同样,我们也来看看农民的意见:
农人A:
早上起来一泡尿,按一下马桶,二毛钱没了;
中午饭后上大号,按一下马桶,二毛钱没了;
晚上睡前净个身,按一下马桶,二毛钱没了;
拉肚子,千万不敢,否则出工一天就白干了。
没看到有多少农民还在为吃水发愁?
没见到农民从土地里挣一毛的不易?
农民心疼水,也更心疼钱。
所以,要想让农村露天旱厕彻底消失,
先提升农村的基础设备和农民收入再说。
农人B:没多长时间就满了,抽一回最少五十元。
农人C:我不会选择使用,最简单的原因就是为了节约。因为冲水马桶需要一定的水量才能冲厕所,人每天都要上厕所,一个月下来也是不小的水量。如果还是使用传统的厕所,那么就不需要水,还有一点就是并非所有的农村都普及了自来水管。我家就是安了自来水管,没有安装冲水马桶。
也有农民表示:当生理排泄都要考虑成本时,真是农村的悲哀。
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农民拍手称快,但好事一定得办好。上述种种言论的涌现,究其原因,在于久居城市的设计者,不了解乡村,大多以城市人视角为出发点,用城市的思维考虑农村问题,但“农民”与“市民”这是二种截然不同的概念。
他们认为:
农民房前屋后只要种上了风景树就算是美观,可有没有想到过农户家中的小菜园,更能让农民享受到了天然与方便。
农民只要住上了楼房肯定会高兴,可有没有考虑过农民家中的铁锹、水桶、绳索、扁担这些农具和三轮车、拖拉机这些农械如何存放保管。
农民只要用上了燃气肯定会干净,可有没有观察到大量农村的树枝、稻草、断木,秸秆如何处理,还有那些安全意识较弱的留守老人、儿童的用气安全。
农民只要使上了马桶一定会兴奋,可有没有意识到后期的维护谁来负责,有机肥料又怎么生产。即使财政承担这些,也将逼着农民将农药、化肥用于农业生产。
经过举国上下多年的拼搏努力,到2020年脱贫攻坚决胜之后,中国农民才刚刚摆脱贫困,中国农村的各种配套服务设施还很不完善,即便服务齐全,就目前农民的收入水平看,也无力承受超出消费能力的负担。
别说我们农民目光短浅,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研究室学者刘琦就曾这样表述:
中国的乡村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 形成了方方面面既丰富多彩又符合规律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两大系统,山水田园、路树沟渠、屋宇院落,都经历了时光的磨洗,环境的考验、习俗的应对、物种的竞择,都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为了适应所谓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一些地方强行拆旧村建新村,房屋都盖成一个模式,绿化都栽植一个树种,道路横平竖直,禁养各类禽畜,几千年厚重的历史没了踪迹,多姿的文化淹没于单调的空间,“诗意的栖居”变成了乏味的存在。
难道这就是农民追求的美丽乡村?这样农民真的会拥有幸福感?
所以,请各位专家在规划设计时,能多些实际了解,尊重常识,尊重现实,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别忘了多听农民意见,不要过多的“想当然”。
对此,大家又怎么看?欢迎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