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园盛行这几年,农家乐沦为“脏、乱、差、低端、落后”的代名词,一直处在鄙视链的最末端。
不过,相比休闲庄园“表面风光、内心苦逼”的尴尬,倒是不少农家乐小日子过得依旧滋润。
为何公认要被淘汰的农家乐,生命力会如此顽强?
庄园淡季放假,农家乐依然火爆
上周在黄河边一个占地两千多亩的农庄考察。像北方的大多数项目一样,过了11月15号,由于生意惨淡,就基本处于放假状态。
农庄餐厅歇业,庄主老张便带笔者到隔壁村里的一个农家乐吃饭。这是一个民宅改造的农家院,一楼吃饭,二层住宿,外加一个被女主人收拾得略带文艺范儿的院子。
还没到12点,院子对面的小广场上便停满了车,三三两两的熟客谈笑着走进院子,跟主人热情地打招呼。好些人都没看菜单,直接说出几个菜便到屋里等待。
笔者和庄主老张站在院里一个假山旁攀谈。看着热闹的人来人往,笔者打趣道:张总,你这两千多亩的庄园,一年盈利未必有这个农家院高啊?
老张脸一黑,严肃地说:啥叫未必,是真没有!前几天还跟这个老板娘聊起这事,把我羡慕得不得了。人家这才叫生活,你看我苦逼的,图个啥!
顽强的农家乐,悄悄转型,偷偷数钱
在乡村旅游跨越式发展这几年,最早出现的农家乐,地位从“主角”断崖下降为连台词都没有的群众演员。
尤其是农庄大跨步这两年,农家乐被公认为落后、脏乱差的代名词,甚至遭到不少地方政府的纷纷取缔。
不过,尽管处处遭遇冷落,尽管休闲庄园、乡村民宿大行其道,但顽强的农家乐,依然没有就此消亡,反而越挫越勇。至少经营层面上,整体盈利率要远好于休闲农庄。
在天津蓟县盘山脚下一个农家乐村考察时,村主任说,村里年净利润超过100万的院子,不会低于三十家。听到这个数字时,不由得心里盘算:有多大比例的庄园年净利润如此?
与此同时,近些年各地的农家乐并没有裹足不前,而是都在不断迭代升级。
比如农家乐的发源地——成都市郫都区友爱镇。现在这里的农家乐已经基本实现整合发展,正在向精品民宿转型。早已不是吃简单农家饭、打麻将的概念。
再比如郫都区战旗村的农家院,青砖、灰瓦、木门,精心栽种的绿树间,回廊蜿蜒、流水潺潺,一派典型的川西民居风格和乡村林盘景观,跟“脏、乱、差”毫不沾边。
与此同时,这里还自筹资金建成了“乡村十八坊”农事体验街区,郫县豆瓣、唐昌布鞋等特色产品构成了乡村的产业支撑。
实际上,正是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农家乐,构成了郫都区乡村旅游的主力军。数据显示:2018年郫都区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数1524.12万人次,增长15.46%,旅游收入38.27亿元,增长27.44%。
成都也不是个案。在拥有四万多个农家乐床位的安吉,经过这几年的升级,农家乐已经形成了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并且依托农家乐,村村都打出了特色牌,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成为吸引游客的强大磁场。
在安吉山川乡,各村分别打造了“五坊六艺”民俗区,“清灵佛禅”感悟区,“山水乡村”生活街区,“安逸隐世”住宿区,“山民生活”体验区等。
伴随数十个精品农家乐的开业,这里的游客呈现出“五子登科”的景象:有“票子”的人(企业家),一般住三五天;有脑子的人(教授、作家),关起门做学问,住一月左右;还有学子(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旅游)、游子(国外的留学生)和“老头子”(外地离退休老人)。
在南京江宁区银杏湖大道两侧,连片的乡村旅游点也是如此,一村一品的农家乐相当繁荣。
由此可见,在乡村振兴中,农家乐不仅没有被淘汰,反而逆袭成为重要支持。
别迷信高端,大众化消费依然是社会主流
打不死的“农家乐”,为何生命力如何顽强?其中有很多值得思考反刍的点。
1、别太迷信“消费升级”
这几年,“消费升级”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词。在不少人看来,消费升级就意味着人们有钱了,就会去消费更贵更高端的东西。所以一些庄主就想做“高端”市场。
不过拼多多的横空出世告诉我们,这年头依然是“性价比”当道,大众化的产品,依然是社会消费的主流。以前乡镇是拼多多的主要客源地,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用户开始迷上拼多多。
很多庄主喜欢“推己及人”,拿自己的消费能力来推演所有人。笔者曾反问一位庄主:你们县城像你一样开宝马七系的有多少人?他哑口无言。
还有很多庄主说,我们县情况特殊,穷,但是消费能力特别强,物价比地级市还高。事实上,这是资源流通结构决定的,每个县情况都基本类似,没有哪个特殊。
再说句难听话,许多庄主虽然在金钱上突破了阶层,但气质和品味,依然停留在“大众”阶段。以他们的审美想去做高端时尚的“庄园”,想去引领都市潮人的消费?一个字,难!
所以,对绝大多数农庄来说,别好高骛远,老老实实做个大众消费的农庄才是正道。
2、项目越小,盈利率越高?
农家乐为何会比大型农庄的净利润高?其实很简单,他们的各种成本低。
有人会说,那农庄的营收高啊?没错,旺季里农庄人山人海,一天收入十几万很轻松——但这只是假象。
对于大部分农庄而言,一年中真正的散客旺季只有45天。这45天里接待量有明显的天花板。淡季门可罗雀,歇业比营业还划算。其余时间的研学等团客,客单价其实相当低。
但是农庄的固定成本又非常高,人工成本、地租成本、资金成本、运营维护成本等等,这样算下来,看似热热闹闹、规模庞大的农庄,其实利润并不高。稍有不慎,就会亏钱。
其实在台湾,很多赚钱的休闲农业,也都是家庭经营的小农场,运营成本很低。
包括日本的自然学校。全日本4000多家自然学校中,多数都是夫妻经营的“家庭式”自然学校,他们盈利情况还不错。倒是大型的,比如丰田白川乡自然学校,每年反而大额亏损。
由此可见,规模越大,成本越高,特色越不容易鲜明,越不容易精细化,也就意味着赚钱越难。这或许是行业通病。
所以在乡村振兴中,虽然我们都希望“亮点带动一切”,希望大项目支撑,但是健康的乡村旅游生态,应该是像森林一样,灌木、乔木和草木相结合。
大型的文旅项目、大型庄园、大型民宿品牌都很好,但百花齐放、特点鲜明、深耕细作的升级版精品农家乐,也有足够的存在价值。
更重要的是,农家乐的形式,才能真正实现村民参与,才能真正做到在地文化融入。对于带动乡村振兴、村民增收、乡风文明来说,农家乐的价值未必比庄园小。
对于综合型庄园而言,我们也没理由鄙视农家乐。如何打造平台,融合农家乐一起发展,融合村民们一起发展,会是庄园未来的核心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