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拥挤喧嚣、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迫切渴望逃离人造空间,到丛林山谷、自然乡野。而且这种需求日益显现,因此,深处交通不便、偏僻原生态的传统村落逐渐成为人们的出游热门之地,正是这种需求催生了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
成功案例背后的思考:
· 因地制宜,定位准确,打造符合自己的文化和体验环节
· 全民创业,把所有人的利益都绑到一个产业链上,形成餐饮、住宿规模,同时通过合作社的方式,把优势项目进行股份化管理,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 通过旅游,带动传统农业生产,提高农特产品议价能力。
· 一些地方发展乡村旅游不考虑客观实际,对投资开发项目规划,忽视交通、食宿、民俗文化、产业结构、原住民利益等重要因素,最终导致投资项目没有成为财富反而变成包袱。
一个传统村落就是一个乡村旅游综合体,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我们要打造因地制宜的文创产业链,采用合适的开发模式,学习成功案例的优点,才能让“传统村落”在改造中继续传承。
1.做好文创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进乡村,是实现乡村改造的一条路径,其意义在于通过场景再造,在乡村形成了一条新的产业链,引导和培育当地居民参与。
(1)屏南双溪漈下古村,引进艺术教育团队在当地推行“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艺术教学活动,引导和培育当地居民参与,短短八个月就把30位村民培养成“画家”。
(2)龙岩培田村实施差异化文创运作模式,举办春耕节、培养民间技艺传承人、建立特色工坊等方式,传承染织、剪纸、山歌童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住“活着”的古村落。
(3)南安观山村推出“游古大厝,品有机茶,吃农家菜,住番仔楼”活动,将乡村旅游与有机农业、经济林种植、餐饮住宿等不同业态形式相结合,进行产业融合发展。
(4)仙游坝下村拥有三万名能工巧匠和600家工艺企业,形成一条由工艺师、雕刻工、木材商、经销商、工艺产品等组成的产业链,即打造上下延伸的文创产业链。
文创的价值在于为乡村赋予“场景”,而这些“场景”是可以消费和产品化的。文创进乡村,发掘与开发乡村的历史传统、建筑形制、传统产业文化等资源,打造出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创产品,既可以保护传统文化形式,也可以给乡村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2.选对开发模式
“农户 农户”模式
多数农户不愿把有限的资金或土地交给公司来经营,通常是“开拓户”首先开发乡村旅游获得了成功,随后农户们纷纷加入,从中学习经验和技术,形成“农户 农户”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这种模式乡村文化保留得最真实,且投入较少,但接待量和旅游的带动效应有限。
“公司 农户”模式
让当地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与管理,在开发浓厚的乡村旅游资源时,充分利用农户闲置的资产、富余的劳动力、丰富的农事活动来丰富旅游活动。
这种模式下,投资商与农户的合作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受投资商实力的影响较大。
“公司 社区 农户”模式
这一模式应是“公司 农户”模式的延伸。公司先与当地社区进行合作,再通过社区组织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公司不与农户直接合作,但农户接待服务、参与旅游开发要遵守公司的相关规定,保障公司、农户和游客的利益。
此模式通过社区链接,便于公司与农户协调、沟通,利于克服公司与农户因利益分配产生的矛盾。同时,社区对公司起到监督作用,保证乡村旅游正规、有序的发展。
股份制模式
通过采取合作的形式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按照各自的股份获得相应的收益。在开发上可采取国家、集体和衣户个体合作的方式进行,这样把旅游资源、特殊技术、劳动量转化成股本,收效一般按股份分红与按劳分红相结合。
这种模式通过股份形式,扩大了乡村集体和农民的经营份额,有利于实现当地居民参与的深层次转变。
“政府 公司 农村旅游协会 旅行社”模式
此模式各级职责分明,政府负责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农民旅游协会负责组织村民参与地方戏的表演、导游、工艺品的制作、提供住宿餐饮等,协调公司与农民的利益,旅行社负责开拓市场。
这一模式充分发挥旅游产业链中各环节,合理分享利益,避免了过度商业化,保护了本土文化,增强了当地居民的自豪感,从而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政府 公司 农户”模式
这一模式其实质是,政府引导下的”企业 农户”: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由政府按市场需求和总体规划,发动当地居民动手实施开发,开发过程中政府和旅游部门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引导。由当地居民和投资者承建乡村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利润由村民和外来投资者按一定比例分成,村民们还可以通过为游客提供服务而获取收益。
这个模式减少了政府对旅游开发的投入和管理难度,使当地居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因而是一种切实可行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
个体农庄模式
个体农庄模式是以规模农业个体户发展起来的,以“旅游个体户”的形式出现,通过对自己经营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完整意义的旅游景区,能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务工作。通过个体农庄的发展,吸纳附近闲散劳动力,通过手工艺、表演、服务、生产等形式加入到服务业中,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
3.借鉴优质案例
莫干山:如何做到年营收3.5亿元
位于浙江省德清县的莫干山镇,距上海大约两个小时车程,翠竹山坞间,民宿产业星罗棋布。
来自官方的数据显示,2015年,莫干山镇的精品民宿有近百家,实现直接营业收入3.5亿元。当地民宿动辄千元一晚的价格俨然成为了标配,有些甚至达到三四千元一晚,旺季的时候还需要提前一个月预订。
与如今的火热相比,十多年前,莫干山镇却是另一副模样。虽然莫干山风景名胜区在其境内,但当地却没有享受到多少旅游经济带来的好处。作为水源保护地,莫干山地区所有产生污染的产业都被清退,除了小农耕作和零星的农家乐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2004年,南非商人高天成在游玩时发现,莫干山的农舍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浑然一体,通过旧物利用和空间设计,就能满足中高端人群的休闲度假需求。之后,他又相继租用老屋,打造了“裸心谷”等一干既有设计美感,又保留了乡土元素的精品民宿,吸引了很多游客入住。
许多投资者纷纷效仿,在此打造精品民宿,曾经被空置或遗弃的破败老宅,重新焕发了生机。在民宿产业的带动下,莫干山农房的租金以每年翻一倍的速度上涨。而当地村民除了房租收入,有的还在民宿做起了服务员。此外,村民栽种的蔬菜和水果,每年都会以略微高出市场的价格供应给民宿。
在整个民宿产业发展中,当地政府也一直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德清县政府认定精品民宿是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方向之一,在旧屋改造上给予了相对宽松的政策。2015年五月,德清县发布全国首部县级乡村民宿地方标准规范,有规划地引导民宿差异化发展,并通过成立莫干山民宿学院,为从业者提供专业化的民宿课程培训。
投资者、村民、当地政府,多方要素的有效组合,使莫干山民宿成为乡村创新发展的出色范本。2016年10月,莫干山镇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
烟霞镇:缺山少水但越做越大
陕西关中礼泉县烟霞镇,以村民为主体协调发展,以独具特色的关中“农家乐”特色旅游打开了一片发展的新天地,整体发展约有一个多亿的投资,其中村集体和村民投入有六千万元左右。
这里缺山少水,自然和人文条件均不突出,也不是政府重点扶持的“典型村”。但这个村的村干部们带领村民们想办法、出点子,齐心协力硬是以独具特色的关中“农家乐”特色旅游打开了一片发展的新天地。
烟霞镇持续发展的精髓是不断创新产业形态。在村干部的带动下,建起农民个体经营的“农家乐”,后来又建了特色小吃街,引来特色餐饮、旅游商品等资源。随后又打造“月光下的烟霞镇”,发展酒店住宿、酒吧等夜间经济,还通过成立股份公司、群众入股的方式,实现“全民参与、共同富裕”。
据村干部介绍,现在每户村民能保证年入20万元,在外打工的20多名年轻人也几乎全部回村发展。
光明村:“五谷八景”生态农庄第一品牌
光明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白箬铺镇,属于长沙大河西先导区,金洲大道通车后,为光明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光明村以其独有的自然山水特色和区位交通优势,赢得了投资商客的青睐。
在“光明蝶谷”品牌下,规划结合地形环境、农业产业布局和项目引进情况,推出“五谷、八景”作为光明村乡村旅游的主要景区。打造“具有湖湘特色、集休闲、度假村、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农庄第一品牌”。
在光明大道沿线,依托大塘梅湾的优美景色规划设置农家乐片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农家乐以青瓦白墙、朱门木窗的风格为主,突出湖湘民居院落特色。
光明村分为四大功能区:谷地休闲养生区、农业观光体验区、山地旅游度假区、滨水生态休闲区。交通上,该村在南区山地和北区谷地各自形成自行车骑游线网,为满足不同游客的出行需求,该村还将规划设置车行主干路、步行游览性支路、登山探险游道。
按照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产业的定位,为有效推进土地流转,注册成立了湖南省第一家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800亩水面、1400亩旱土、4000亩山林以土地流转合作社为平台,采取村民入股、合作开发等形式实行集中流转。
目前,已有330亩葡萄基地完成建设;龙聚福110亩万荷园、清逸园135亩运动休闲场所、天露葡萄320亩梅溪湖葡萄、134亩泓信环境景观工程、400亩四十年河西休闲农庄、景西都苗圃等现代农业基地已初具模型;狮子山生态农庄主楼、怀化黑茶基地、农民培训中心、远大四星级乡村酒店均已开工建设。
2017年12月,光明村获2017名村影响力排行榜(300佳)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