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期货”开启我国农业支持政策的“绿箱”新思路

新华财经郑州10月25日电(记者孙清清、林碧锋、李文哲)随着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保险 期货”“保险 期货 银行”以及基差采购等支农新手段陆续出现,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业内人士指出,“保险 期货”正推动我国农业支持政策从“黄箱”向“绿箱”转变,农村农民收入有了“稳定器”。

我国农产品价值链面临4大挑战;种植、畜牧业跟不上农业发展今年10月,白糖“保险 期货”县域全覆盖项目分别在云南、广西签约,3个县蔗农的30多万亩甘蔗的种植收益将得以保障。至此,郑州商品交易所已累计在棉花、白糖、苹果等相关品种主产区完成了66个试点项目,累计投入资金约7000万元,惠及农户7.3万余户。

郑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郑商所自2016年启动“保险 期货”试点工作以来,试点品种从2个增加到4个,试点项目由小规模分散试点转向为以县域全覆盖试点为主。截至今年5月,涉及的地区惠及农户增加到50132户。试点赔付率超过70%,平均保险费率则从之前的超过5%降低到3%左右。

郑商所的“保险 期货”试点是我国农业支持政策变革的一个缩影。农业生产、农民收入与农产品价格直接相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平衡农业生产稳定性与市场定价波动性之间的关系,破解价格波动导致增产不增收等问题,长期以来是我国“三农”发展的重要课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高级经济师张秀青介绍,WTO《农业协定》中把各国对农业生产者的支持政策,根据对生产和贸易扭曲程度的不同,分为黄箱政策、绿箱政策和蓝箱政策。价格支持以及与生产挂钩的直接支付都属黄箱政策。

植物·食物·教育——揭开儿童食育的秘密

2014年,我国取消棉花、大豆的临时收储政策,实施“价补分离”目标价格补贴改革;2016年,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 生产者补贴”;2017年起,大豆目标价格补贴又调整为大豆生产者补贴。通过改革,价格日益由市场形成,规避市场风险成为“三农”风控新需求。

郑商所期货及衍生品研究所鲍丹等认为,国外农业补贴政策正在向农业保险、农产品期权等更加市场化的方向转变,突出表现为金融市场在农业补贴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郑商所高级分析师张闻民看来,农产品价格保险是先进农业的代表。

“保险 期货”本质是保险市场和期货市场功能的融合,为涉农产业主体提供农产品价格保险、收入保险。目前,“保险 期货”试点主要在棉花、白糖、苹果、大豆、玉米等品种上开展,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保障农民种植收益的“稳定器”作用。

得益于“保险 期货”模式,棉花、大豆、玉米、白糖等品种上率先出现价格保险、收入保险,为我国探索市场化农业保险提供了新思路。

2018年,普洱市与郑商所、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合作,在当地4个县实施白糖“保险 期货”试点项目,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试点项目共实施甘蔗保险面积20.46万亩、产量8.18万吨,投入保费889.39万元,共理赔368.64万元。通过项目实施,有效降低了因价格波动导致蔗农增产不增收的风险,实现蔗农持续稳定增收。

从目前“保险 期货”试点推进情况看,多个试点项目获得地方政府支持;多个项目引入大型龙头企业,通过基差贸易模式,开展“订单农业”;部分项目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为农户提供信贷支持,一些地区还计划引入农业信贷担保公司,探索“政策性担保 保险 期货”模式。

农业的稳健发展离不开风险管理手段的保障,尤其是离不开现代化金融体系的支持。经过多年的努力,一套依托期货市场的“第三方专业金融服务”体系正日益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