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是微软MVP,还是NASA科学家、中科院遥感博士,入局智慧农业之前,都得先去田间地头“蹲着”,搞清楚什么时候播种,怎么施肥省钱。只有真正理解农业,才有资格为它加上遥感、物联网、AI的光环,以“智慧”的名义探索这个行业。
当与极飞科技、佳格天地、麦飞科技几家智慧农业企业聊过之后,这,就是笔者最直接的感受。
01
三个同龄人的默契
三家公司中创业时间最早的极飞科技CEO彭斌出生于1982年,创业前他曾是微软工程师,多次被评为微软MVP(最有价值专家)。2007年,他开始创业做航模,此后转型向应用无人机,但直到2013年底去新疆农场考察之后,才真正决定All in农业领域,主攻植保无人机。
彼时,佳格天地CEO、同样出生于1982年出生的张弓尚在美国,刚刚成立农业大数据应用公司佳格天地。第二年,他将公司搬回了国内,入驻北京中关村,与其在NASA担任科学家时的前同事顾竹,以及原美国农业部ARS科学家、世界农业巨头孟山都中国公司市场总监张文鹏等联合创始人一起,拥抱国内庞大的农业市场。
同一时间,他们的同龄人,正在中科院从事遥感科研工作的宫华泽,也已经通过产业相关的科研项目,切身感受到了遥感商业化的热潮。于是,他找到了同是武汉大学遥感专业的好友陈祺,又说动了中科院的技术大牛刘龙,于2016年成立了麦飞科技。公司将病虫害监测与防治作为智慧农业领域的切入口,由宫华泽担任CEO。
将三位1982年创业者的命运交汇在一起的,是我国农业领域的改革大势。
我国拥有耕地20.25亿亩,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8%左右,但却要养活世界19%的人口。同时,我国农业发展还面临着城乡人口布局与城乡产业结构变化不匹配,农业专业化程度不足等问题,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趋势和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也为农业生产效率带来了更大压力。
但这压力,也恰恰是科技兴农的最佳契机,可以说,我国农业已经到了向智慧化、数字化转变的节点。
《中国农业大数据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相比美国等国家,国内农业数据开放程度较低,时序性短,数据短缺,农业数据的产生和沉淀能力是未来竞争的关键。相比于国外相对比较精准分工明细的农业大数据及智慧农业应用,国内的大数据应用显得广而不精,在气象、土壤、GIS影像系统及分析、虚拟现实技术分析及应用等专业化的应用场景方面,我国的大数据企业仍有较大差距,市场潜力巨大。
此外,近期较为复杂的国际形势,也让包括资本领域在内的相关人士更加警醒,开始回过头来冷静的思考农业发展路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智慧农业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有技术积累,有走出舒适区的决心和能力,加上对智慧农业技术机会和商业机会的精准把握,几位专家级创业者默契地先后投身这场农业信息化的浪潮。在佳格天地看来,农业信息化刚刚起步,正处在从纸面数据,甚至是0数据转向空间数据的过程之中。而要服务大规模农业应用,势必考验农业空间数据的存贮和读取能力。这不仅是佳格长久以来钻研的技术方向之一,也是极飞科技、麦飞科技同样投注精力关注的重点方向。
02
做自己擅长的事
佳格天地创始人兼产品VP 顾竹向泰伯网介绍,农业是个很复杂的产业链,从给予农业大数据的种植建议、规划、指导,种药肥、智慧温室、无人机植保,到下游作物收割、冷链运输、农产品安全追溯等,各环节分工明确,但企业不可能通吃,必须找准自己擅长的领域。
佳格天地更多将目光投注在种植管理方向,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通过图像解析和数据分析算法为服务农业、环境、金融等行业提供数据支持和管理级服务,客户以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为主。顾竹介绍,遥感在农业方面应用已久,但多数并未工业化、规模化,佳格在做的就是这个工作。
顾竹表示,卫星数据更稳定、格式更单一、相对处理速度更快,目前在佳格产品中的应用相对较多。随着地面传感器等技术水平发展,数据越来越稳定,无人机成本也在逐渐下降,航拍数据的应用占比也正在增加。目前,其解决方案已包含天空地,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传感器物联网,各类数据获取方式同步布局,之后应用的数据类型将会更丰富。
宫华泽同样认为数据积累是农业种植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出身中科院遥感所的几位麦飞科技创始人希望借助无人机载体从事低空农业遥感,以“AI” “视觉光谱”的模式来获取农业大数据,直接服务于农场主、农民等种植户。
据麦飞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TO刘龙介绍,目前数字农业一般通过提高产量和降低成本两方面帮助农户、农场主产生价值。对于麦飞来讲,主要发力点是在降低成本方面。刘龙表示,生产端耕、种、管、收四个阶段遥感技术均可介入,创业初期,麦飞主要选择了农药作为切入口。相对于水分或者说肥料的精准使用,农药精准喷洒见效更快,在喷洒完1-3天之内就可以看到农药使用效果,因此能够让客户,农户或种植者熟悉这项技术的效果,利于市场推广。
同样关注生产端的极飞科技选择了无人机植保领域,发力种药肥这一农业中的细分大类,为相关服务机构提供无人机设备及数据服务。值得注意的是,极飞科技同样也是麦飞科技的上游设备供应商之一。目前,极飞科技在智慧农业已形成四大核心业务:研发精准农业设备、建设数字农业基础设施、搭建农业物联网与培育农业人工智能技术,渗透到了农业领域的方方面面。
03
常驻田间地头
面对这场可能导致整个农业市场重新洗牌的技术革命,也出现了众多入局者。
仅农用无人机领域,除大疆和极飞两大头部企业外,还出现了天翔航空、高科新农、北方天途、无锡汉和、安阳全丰、珠海羽人等企业。截至2018年,国内植保无人机的保有量达到3.15万架,作业面积达2.67亿亩次,竞争相当激烈。尽管相对农业其他细分环节,数据分析领域市场尚存在较大发展空间,但数据显示,入局农业大数据的企业正逐渐增多,尤其是应用“最后一公里”县域产业领域,企业增长迅速。
可以肯定的是,若想在这场激烈的智慧农业产业大战中赢得一席之地,仅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创业者首先要做的,是到田间地头去,“把天聊明白,把需求聊明白”。
回国的头两个月,张弓没干别的,不是在田地里,就是在去田地的路上:他从东北走到江南,去了十多个省,基本上几天就换个省,考察了不计其数的村庄,掌握了中国农业现状的第一手资料。事实上,佳格天地的管理层们现在仍在跑基层,在招待所都没有的村里一住好几天是常事,对他们来说,了解田地里的一切,已经成了日常工作和生活重要部分。
顾竹表示,中国各地特色明显,必须要去实际看看农户和生产大户的情况,才能深刻理解他们面临的不同问题,明白怎么去为他们服务。比如同样是气象公司,有些公司可能做出了精准的气象预报,但是只给农民看精准数据,这对农民而言没有实际意义。农民更看重的是什么时间播种、施肥,什么时候从事农事工作会更有利、更能节省成本,不理解他们的工作没办法真正帮助他们。
极飞科技彭斌在投身农业无人机之前,经历了漫长的农业调研阶段,2014年,极飞科技甚至让所有研发人员都去到新疆的田里,进行封闭式的研发工作。彭斌认为,相比同类型的无人机企业,极飞科技最大的优势在于对农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麦飞科技也是同样,据宫华泽介绍,公司成立前两年,管理层“基本上一直跟农民混在一起”,在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不断地反向改造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做得最大的概念,也是迄今为止我个人深以为傲的抉择是放弃了科学家的傲气与思维,敢于打碎自己,重新根据业务需求定义遥感技术,不断创新地提出各种业务线与商业逻辑,逐步走到今天。”
04
转变思路看农业
用脚步丈量过各地的土地后顾竹发现,现在的农村形象正在与多数城市人的传统印象产生分歧。城镇化的加速让农村的人越来越少,土地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也已经很高,物联网、传感器、大型农机遍布各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场景越来越少。
然而,多数农业从业者对数据和信息服务的认知,似乎仍未跟上机械化、集约化、精细化的整体趋势,不少种植者并未意识到数据精准服务的重要性。事实上,认知差异并不仅存在于种植者群体,基层农业监管者,以及农业机械及服务企业,对于农业数据的理解都还不够深刻。
这也成了智慧农业企业市场拓展的最大难题之一,不少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拓展市场,进行消费者教育,加上较长的技术、产品研发时间,大大延长了盈利周期。
极飞科技创始人彭斌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极飞科技2017年公司已经扭亏,2018年前三季度净利润5000万元。虽然此前获得了很多资本青睐,但现在最希望寻找优秀战略投资人。目前该公司主要盈利板块仍是无人机硬件和服务,预期未来利润增量来自基于数据提供的精准农业服务,这需要2-3年的缓冲期。
学员培训也是一种有效尝试。极飞学院通过移动互联网远程授课和各地培训网点为农村培养相关人才,并邀请农业科技专家和实践者入驻为用户分享经验成果,传播无人机和农业生产知识。截止2018年底,极飞学院已培训无人机驾驶员超过26000人,向58000人传授了无人机和农业生产知识。可以预见,这将成为该公司在基层的重要宣教力量。
麦飞科技则希望通过切实的“低价”打动消费者。刘龙举例,传统农业施药,一亩地一年的农药加人工费用按150元说,而把病虫害防治工作全程托管给麦飞科技费用会降到近百元左右,对于农户来讲是省钱的,实惠的,也更容易接受。除农业合作社单位、种田大户外,麦飞对土地面积较小的散户也提供了团购方式,散户聚到一起,凑成一个比较大的区域,方便无人机作业。
可以肯定的是,在深入了解行业需求的基础上,技术壁垒将成为企业最佳的竞争力。几家企业都将AI、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与农业大数据深度结合,他们认为,自身核心技术优势将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强大优势,而成熟的服务模式和完善、可实现的产业链条,将成为发展的加分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