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隶属:09.生态循环农业&碳汇项目(第115/119篇)
- 养殖新政策:种养结合补贴多少钱?
- 浙江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市、县(市、区)认定名单的通知
- 不容小觑的黑水虻环保养殖场,变废为宝,商业价值巨大!
- 黑水虻昆虫处置畜禽粪便制作有机肥料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19年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申报指南(项目所在地必须是农业综合开发县)
- 广西金光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正式揭牌:小蚯蚓尽显大生态循环威力!
- 牛粪养蚯蚓技术-怎样利用废弃牛粪养殖蚯蚓?
- 他家的“稻虾共作”,还养兔子干啥?
- 我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基本难点,其赚钱运营模式有哪些?
- 农业农村部: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与种养结合农业
- 可行性研究:以菜养鸡,以鸡养菜的模式可行吗?
- “种植+养殖+加工”结合模式好!实际操作中有哪些重点和难点?
- 2020农业商机关键年!“生态循环农业”经典模式,全球都在用
- 果菌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果业大县产值新增10亿不是梦
- 生态循环农业五大模式,看看有哪些典型案例?
- 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模式,2021年生态循环农业推广着力点
-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皖北这样打造“变废为宝”的扶贫产业
- 走进山东与甘肃的循环农业基地,看看是什么产业链与生态农业模式
- 生态循环农业政策倾斜力度将空前,其特点和发展重点有哪些?
- 桑园公社:桑基鱼塘的升级版,桑基立体农业的新模式!
- 2021年畜牧和畜禽粪污量大县有哪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实施方案包含哪些内容?
- 如何申报2021农村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案例?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21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技术指导意见
- 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产业前景广阔,这些产业方向迎重大机遇!
- 国家抓紧编制2030年碳达峰行动和实施方案,整县试点推进屋顶光伏
- 将农业纳入碳交易市场是大势所趋,建议设立全国农业碳交易中心
- 中国农业银行:正式发布“十四五”规划,积极参与碳市场建设
- 江西促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出台这个文件影响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 江苏启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扬州市推出“稻虾鸭”综合种养新模式
- 中国农业科学院:11个研究所组建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
- 国家“双碳政策”风口下,造纸龙头企业全力开发林地碳汇项目
- 碳汇林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及盈利分析
- 宜昌建成40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上海启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
- 农业绿色发展:农业农村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 川渝农科院鱼菜共生技术受农企青睐,粮食产业园区设鱼稻共生基地
- 甘肃平凉市:生态循环农业走出新路子,招商引资优惠政策20条
- 生态循环农业:湖南探索打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绥宁模式”
- 农业农村部:“十四五”期间拟订《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
- 稻田生态循环农业:长春稻蟹种养面积达7.2万亩,宿州稻蟹每公斤卖到近200元
- 河南新野县与天津北辰区:实施循环农业,经济与环保双赢
- 《碳达峰行动方案》印发,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 广东启动农业对接RCEP成员国十大行动计划,海南循环农业发展结硕果
- 什么是低碳农业?天津市东丽区培育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低碳农业
- 推动农业种养结合发展,农业农村部发布畜禽粪污利用计划和台账管理方法
- 双碳农业数字化,如何推动农业双碳战略与数字农业的有效融合?
- 拥有1亩林地即可申请林业碳汇证,如何获取林业碳汇证及碳汇造林项目备案?
- 农业农村部发文:未来四年建设一千家国家级生态农场,培育一批生态农业企业
- 《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 年)》政策解读,2025年总产值达9万亿元
- 浙江公布首批林业固碳试点单位名单,广西启动千万亩林业碳汇开发项目
- 浙江庆元建设林业碳汇先行基地,安徽首单森林碳汇指数保险花落池州
- 宁夏建立全区林长制工作体系,湖南桃源启动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
- 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即将到来,提升森林草原湿地碳汇能力
- 浙江温州出台湿地城市实施方案,江西创建“湿地银行”试点实施方案
- 广西部署2022年林业碳汇工作,陕西宝鸡成功申报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
- 多地开展“互联网+植树”创新活动,市民可报名参与线下植树抚育活动
- 湖北荆州启动国土绿化和湿地保护三年行动,山东济宁启动荒山绿化三年行动计划
- 甘肃评估六大片区草原碳汇潜力,山西签订林业生态扶贫PPP项目碳汇开发协议
- 森林经营,事关国家“双碳”目标战略,附2022年国土绿化工作要求
- 广西:召开林业碳汇工作专题会议,拟扩大油茶种植规模及油茶林下经济
- 广西东兴发现古树新种,湖北咸丰百年古树成游客打卡点
- 森林生态科普解读:森林是碳库,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
- 促推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福建武平发放绿色金融新产品“碳金卡”
- 福建将乐青绿开辟“碳库”新路,云南高质高效发展花卉产业
- 县区森林资源开发项目案例:林业碳汇项目可行性报告建议书
- 贵州发放首张林业碳票,农业碳票的制发流程介绍
- 福建:尤溪完成首个社会化碳汇造林项目,三明“三多模式”营造碳中和林
- 陕西平利县与福建将乐县创建生态司法碳汇教育实践基地
- 新余推进国储林PPP项目建设,安平开启种养循环农业新模式
- CCER项目:哪些项目可申报?如何准备及评估?开发流程怎样?
- 四川首个森林碳汇局挂牌成立,浙江林业碳汇中长期规划通过专家论证
- 福建将乐县探索碳汇造林新模式,安徽举行林业碳票首发及交易仪式
- 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在福建厦门落地,首个森林碳汇局挂牌成立
- 江西吉安打造国储林建设新模式,陕西宁陕首宗林业碳汇项目成交
- 《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印发:涉及6项重点任务与10项重大行动
- 浙江常山探索油茶碳汇价值开发,山西太原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调研
- 首届全国林草碳汇高峰论坛主题:发挥林草碳汇优势,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 福建将乐县启动FSC竹林认证,浙江安吉县竹林变“碳库金库”
- 粤港澳第3届自然教育季正式启动,福建清流县开启碳中和示范林建设
- 四川泸州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建设,安徽召开林业项目市场化推介会
- 四川洪雅探索林业碳汇交易,云南举办首届竹资源创新交流会
- 四川绵阳:启动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工作,坚持山村造林兴业富民
- 广东潮州召开林业碳汇培训会,湖南桂阳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带
- 全国各省市林业碳汇政策汇总:森林碳汇项目开发规划发展
-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累计向100个项目发放碳减排贷款117.8亿元
- 浙江农林大学成立碳中和学院,贵州首张竹林碳票发行
- 福建将乐打造森林康养新业态,浙江龙游竹林经营碳汇项目预交易落地
- 广东东莞:打造林业生态惠民“新宠”,自然教育有声有色!
- 浙江签订首单竹林碳汇价格指数保险,农行发放一笔林业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
- 宁夏西华山:探索生态保护新途径的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经验
- 谋求新型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天津启动低碳计量示范项目
- 广西林业碳计量研究中心揭牌,浙江发放2951亩首批林地碳汇权证
- 农发行总行:新一代信贷管理系统上线,披露2022年第3季度碳减排贷款信息
- 上海持续开展林业碳汇调查,广西高峰林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显成效
- 陕西咸阳成为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城市,安徽首个林业碳汇开发基地揭牌
- 国家发改委:大力推动低碳零碳负碳项目与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 广州市着力林改打造“碳汇宝库”,湖北宣判首例碳汇补偿民事诉讼案
- 零碳村镇项目:中国零碳村镇促进项目启动,打造黄河岸边“零碳村庄”
- 何谓气候智慧型农业?各国如何应对?附中国的相关项目案例
- 宝兴县设立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促进局,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
- 湖南石门县开展生态教育进校园活动,湖北宜昌加快林业特色产业发展
- 毕节市已在贵州省发行4张林业碳票,这个矿山公园曾是铁矿露天开采场
- 林业碳汇:云南举办专题讲座,浙江发布10大树种,菏泽开发首个基地
- 江西开发CCER林业碳汇试点项目,湖南株洲斩获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
- 海南发布首个茶叶碳标签,山东东营落地首笔湿地碳汇价值综合保险
- 浙江探寻“不动产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深圳发布红树林保护项目碳汇方法学
- 加大扶持,编制实施方案,2023年建设1600个秸秆综合利用展示基地
- 2023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启动,多地落实精细化管理
- 水稻上山质疑不断,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人出面解读
- 山西出台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吉林印发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 广西力争2025年设施农业总产值超3千亿元,辽宁推进绿色低碳农业高效发展
- 森林康养基地项目开发的规划要点、实践探索及实践案例
- 将乐县“零碳镛行”平台正式上线,包头印发林业碳汇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 如何做好低碳农业的科普宣传及展示?科普宣传语有哪些?
- 安庆庆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潜力评估价值:33亿-375亿元
- 2017-2020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全部用于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扶持
-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设计需要因地制宜!
- 2017中国循环农业论坛:专家评说生态循环农业
- 项目设计案例:生态循环农业综合养分管理计划
- 生态农业9大经营模式!与循环农业有何区别?
2017年起(至2020年),农业部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将全部用于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请各地、州、市根据《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指引》(以下简称《项目指引》,尚未正式印发),尽快组织申报项目。申报的项目要符合《项目指引》确定的选项条件,并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把区域代表性强、生态循环模式好、主体带动能力强的项目纳入支持范围。每个地、州、市根据条件确定拟申报项目1-2个,项目财政资金规模(含地方财政配套)按每个项目1500万元左右控制,实施单位为企业的自筹资金不低于财政资金;实施单位为合作社的自筹资金不低于财政资金的50%。每个拟申报项目均要编制达到项目建议书深度的项目申报方案材料(项目申报提纲见附件)。
一、申报原则和数量
农业部、国家农发办要求,一个省以县乡政府作为申报主体的项目原则上不超过2个。
二、申报要求
(一)申报程序。各市农业、农发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管理办法》(国农办〔2011〕169号)等文件要求,明确分工,认真选项,对项目单位及申报材料认真核实,县级农业部门会同农发部门将项目信息输入《湖北财政涉企项目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审核比对后,自下而上逐级联合行文上报。凡未及时输入系统或比对未通过的,不得上报。
(二)申报材料。
1.项目文本。项目联合申报文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电子文档(PDF格式)以及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目标体系、综合养分管理计划,包括附件资料彩色原件扫描、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和项目单位自筹资金承诺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原则上要求委托有农业工程资质的工程设计咨询单位编制,并达到相应深度。因提供材料不规范、不齐全影响到项目评审,后果自负。
2.项目摘要。按附件提纲内容编写项目摘要。
(三)上报时间。请于2016年9-10月。
三、实行项目申报承诺制
各市农业部门与农发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申报要求,帮助指导项目单位扎实做好项目申报等前期工作。要本着科学严谨、宁缺勿滥的原则,对拟申报项目严格把关。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初步审查,出具审查意见。同时,出具承诺书,对承诺书内容的真实性和项目的可靠性负全责。专家审查意见和项目申报承诺书随申报材料一并报省农委。
(市县)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申报格式(项目申报提纲)
一、申报主体基本情况
简要介绍项目申报主体的名称、性质、注册时间、资产财务状况、经营规模及其在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现有种植、养殖规模与结构,已有的工作基础等。
以县乡人民政府为申报主体的项目,需要说明理由,并介绍项目涉及各个主体的产业、规模、在项目中的定位与作用以及选择的理由。
二、项目区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说明项目建设的具体地点;
分析项目区域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
三、生态循环模式设计
介绍项目建设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整体设计思路,用图表示项目整体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并附废弃物资源转化利用各环节的相关数据、已具备的工程和装备基础。
四、建设目标
项目建成后,畜禽粪便、秸秆、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等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率,化肥、农药减施量,生产成本下降比例,农产品增值率,农产品优质品率,农民收入增加情况,土地流转率等。
五、建设内容与规模
介绍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副资源综合开发、标准化清洁化生产等新建工程的建设内容、规模,购置仪器设备、农机具及其数量,科技培训与推广情况等。可列表。
六、资金筹措
估算项目投资需求,列出中央投资、地方配套、业主自筹的金额;明确财政资金的使用范围,包括用途、支出范围和支出规模等。
七、运行管理机制创新
说明对于项目建成后确保长期运行和持续发挥效益拟采取的运行机制和政策措施等。
XX省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指引(2017-2020年)
2017-2020年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项目全部用于支持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根据农业部《关于编制2017年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省级方案的通知》(农计(开发)〔2016〕347号)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相关政策,现对项目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以解决一定区域范围内农业生产、生态循环突出问题为导向,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生产条件和产业基础,发挥农业部门行业技术优势和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科学合理地选择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副资源综合开发、标准化清洁化生产等方面的建设,促进农牧结合、种养循环,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二)基本原则
一是整体化设计。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系统谋划、综合设计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项目,确保产业链条、资源利用循环通畅。
二是菜单式选项。对照整体化设计的建设内容、循环模式与项目基础条件,根据“填平补齐”原则,菜单式选择所需建设内容,确保循环模式通畅。
三是区域性推进。在县域内选择核心区域整体推进,力争打造一批生态循环农业乡镇,并向周边辐射带动。
四是市场化运作。 通过政策和资金引导,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项目建设并负责项目运营。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积极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标准化生产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2017-2020年建设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个数由农业部下达指标数确定。
2.绩效目标
以提高区域范围内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实现农业废弃物“零排放”和“全消纳”为目标,建立起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指标体系、养分综合管理计划等管理制度,使循环模式、技术路线、运行机制和政策措施四者有机结合,在区域内整体实现资源节约、生产清洁、循环利用、产品安全。区域内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得到有效控制,努力实现“零”增长;畜禽粪便、秸秆、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等循环利用率达到90%以上,大田作物使用畜禽粪便和秸秆等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达到30%以上;农产品实现增值10%以上,农民增收10%以上,农业生产标准化和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