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中体验式学习评价标准是什么?亟待解决的3个问题是什么?

本文隶属:02.中小学劳动实践研学基地(第60/281篇)

研学旅行中体验式学习评价标准是什么?

研学旅行体验式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本上的知识,对于他们综合能力的锻炼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研学旅行课程由于突破了传统课程的时空束缚,形成了自己的课程特点。怎么去进行研学旅行体验式学习评价,一直是研学旅行发展的一个难题。

一.研学旅行中体验式学习的评价标准建构与解读

研学旅行中体验式学习评价分为行前、行中、行后和应用四个阶段。

行前阶段主要是为了获得间接的经验。行前阶段主要是组织学生对研学旅行目的地的资源和文化的了解阶段,需要教师围绕指导方式和内容进行评价。行中阶段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来锻炼学生。行后阶段主要是依托学校课堂教学进行整理得出经验。应用阶段主要是学生在实践中的运用。

学生学习到相关知识最终还是要运用在实践活动中的,因此,这个过程就是要检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真正掌握情况,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

从实践的角度去观察学生,看学生的实践操作等,这种评价体系更像是一种反馈。从知识体系来说,这种评价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看到学生的实际掌握能力,便于对其的引导。

五一亲子游探索蜜蜂的秘密,带你解锁“遛娃”新姿势!

这些阶段评价的意义:

首先,这种体验式学习评价标准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到相应的历史知识,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这种学习还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实际的学习中。

通过评价标准得到的结果显示,60% 的学生表示对文化遗产有了科学的认识,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激发了他们学习热情。

其次,研学旅行体验式学习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环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景物中感受这些景物描写的相关特点,如何去描写这些景物,并且能够锻炼学生对语言的运用。

再次,体验式学习以集体游学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这种过程中,学生之间能够加强交流,明白如何做个文明的旅行人物。学生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少,在这种体验式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二.学习评价的标准应用

1. 注意体验式学习目的地与教材内容的相关性。

体验式学习虽然脱离了具体的课堂,但是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成绩水平,因此,教师们在开展这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与实际的教学目的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模式比较新颖,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普遍对这种教学模式感到新奇,能够以较高的热情去学习,学习的效果也较好。

2. 注意对教材进行预热导学。

教师在运用此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导入工作,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体验。体验式学习模式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也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很多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游玩的过程了,没有带着相应的任务去学习导致体验式学习评价标准不是太好,不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

3. 注意研学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在组织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深入挖掘研学的主题,让学生在具体的体验过程中,能够提升自身的人文价值,将教材知识融入到实际的教学实际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体验式学习主要是为了能够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教师在组织这样的活动后,也需要对此次活动进行相应的总结。学生也需要对此次活动的过程写出感想。体验式学习主体来说还是学习,学生需要在此过程中,真正学到东西,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维护他们的发展进步。

在研学旅行中,需要进行相应的评价,去保证学生能够真正锻炼自身,能够提升自身的能力。评价是为了保证研学旅行的质量,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研学旅行亟待解决的3个问题是什么?

暑假是研学旅行最火热的时期。近年来,得益于文旅融合、素质教育、政策支持等有利因素,研学旅行发展势头迅猛,发展速度惊人,发展成果喜人。为了更好地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有必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重视规模扩张,也要重视品质提升。

研学旅行在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拉动非周末旅游消费、加快供给侧改革和产能消化、带动企业的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地方政府和各相关企业都纷纷发力,加入市场竞争。各方积极性高涨有助于推动市场发展、产品创新、服务优化、扩大影响。当然,为了争夺客源而互相压价、恶性竞争的现象也并不鲜见。如何规范市场秩序、稳定市场预期、推动有序竞争、树立品质形象是当前研学旅行发展初期需要高度重视的。

完整的品质管控体系的不足是出现无序价格竞争的重要原因。为了推动研学旅行市场品质化发展,就需要让有品质的课程可以有市场定价权,帮助欲深耕者树立市场形象,形成优质优价的运行机制;要从标准升级、精品课程、优质导师、国家基地、体系构建等方面,构建优质优价的信号机制;要建立完善的研学运营企业资质等级机制,形成多元的研学课程名优分类机制,从而避免出现低价竞争搅乱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助力优质企业和产品脱颖而出,推动研学旅行市场高质量发展。

第二,重视学习知识,也要重视认识社会。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对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为此,有关部门进行了系统谋划、推出了服务规范、评定了示范基地、公布了研学目的地,教育部还专门制定了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来支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项目发展的举措。

知不足方能再精进。在实际发展中,不少研学旅行采用换个地方学习课本知识的形式,没有真正地做到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换个地方进课堂”“换个地方逛展馆”等现象并不鲜见。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没有与国情教育、社会认知进行有效结合,研学旅行没有真正成为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创新性衔接的模式,降低了研学旅行的作用。在接下来的市场引导和产品规范中,要高度重视知识学习和社会认知内容的合理配置。“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行之”。知行合一,不仅需要掌握来自书本的知识,更需要在走入“真实世界”中,充分了解社会,建立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三,重视文化研学,也要重视自然研学。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多数研学旅行把重心放在文化研学上也是对此的一种呼应。不过,在文化研学中,除了传统的“讲一讲”“听一听”“看一看”“做一做”之外,更应该重视“想一想”“创一创”,更应该引导学生们用心去琢磨怎样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文化的价值、怎样更好地延续文化的生命,应该用什么方式去感受、领悟文化的魅力,又应该怎样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文化的形态。只有这样,才能从接受给定的研学产品转向提出无限的文化创意,真正做到“游中学”“游中想”“游中创”,通过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中小学生的能力。

实际上,中小学生不仅需要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也需要感受祖国大好河山;不仅需要从历史的天空中领略呼吸文化空气,也需要从自然的馈赠中触摸大地神奇。在紧张的课业学习之余,在拥挤的都市生活之外,中小学生需要通过走向大自然,参与以自然教育为主题的研学旅行,重新恢复与生俱来但显然已经陌生了的“亲自然情结”。通过走向自然、走进自然,更深入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学会跟自然更好地相处,不仅是增强孩子们在大自然中生存发展的能力,也是激发他们创造力最好的方式之一。毕竟研学中的孩子们不仅要牢记历史,也需要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