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生态农业开发之路

在国家农业部最新(11月24日)揭晓的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县认定名单中,恩施咸丰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辖县)榜上有名。从第十二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上获悉,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和沙地乡荣获“湖北生态农业特色示范品牌乡”称号,沙地乡白岩寨山庄荣获“湖北生态休闲特色山庄”称号。

恩施生态农业1

近年来,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壮丽的茶园景观和特有的侗族文化,芭蕉侗族乡先后投入近2000万元建设恩施玉露生态旅游走廊。枫香坡侗寨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景区和湖北省生态旅游示范区。高拱桥村被评为湖北省旅游名村,被确定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2013年4月,芭蕉侗族乡被命名表彰为首批“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乡”。恩施市沙地乡有高山、二高山、低山,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物产十分丰富,盛产玉米、水稻、烟叶、魔芋、蔬菜等多种作物,板栗、茶叶、小水果等高效经济林种植面积较大,且品质优良。

据悉,本届农博会以“品牌创新·绿色发展”为主题,由湖北省政府主办,武汉市政府、湖北省农业厅承办,旨在全面展示现代农业发展与科技成果,提供产业交流与项目合作商机,扩大贸易订单和招商引资平台,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新模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步伐。

在2015年12月12日前后,雾霾笼罩湖北大地,全国空气质量最差城市实时排名中,湖北囊括了全国空气质量最差的前七名:依此排序为武汉、孝感荆州荆门鄂州随州襄阳。其中武汉的AQI指数高达369。然而,湖北恩施居民则可以免受雾霾袭击,生态农业的功劳应该功不可没!

恩施山川泛绿,田畴飘香。素称“八山半水分半田”的恩施州,没有一望无际的田野,却有丰饶的产出,富硒茶叶、特色蔬菜、时令水果琳琅满目,特色种养基地、标准化大棚随处可见,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态产业集聚区星罗棋布。快速发展的生态农业,给恩施城乡带来了深刻变化。

11月29日,10多名游客利川市毛坝镇“田坝3号”民宿休闲,清新怡人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有着11万亩茶叶的毛坝镇山势陡峭,放眼望去,一片片茶园如同流动的音符,令人沉浸其中。这道美丽的风景线,不仅给村民带来数亿元收入,更开启了民宿旅游这座“金山银山”。由村民投资的乡村民宿,每年给村民带来几百万元的纯收入。

恩施州的最大优势在生态,其森林覆盖率达7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0天以上,有“世界硒都”“鄂西林海”“华中药库”“天然氧吧”“动植物基因库”等美誉。

是谁造就了“生态恩施”之美?州农业局局长黎华辉认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对于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按照‘生态立州’的战略构想,州委六届七次全会作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恩施’的决定,进一步深化、细化、实化美丽恩施的建设目标。”正是缘于全州上下的生动实践,才有了风起云涌、生机勃勃的生态农业兴起。

近年来,全州农业部门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目标,调结构、转方式、强治理、保耕地,不断探索生态农业之路,建成以茶叶、烟草、畜牧、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信息“六大产业链”为主、其他产业统筹发展的特色产业格局,建成1个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县”,3个省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市),13个国家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三品一标”有效认证标识达246个。

生态就是恩施的“生命”,绿色就是恩施的“特色”。面对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约束这两道“紧箍咒”,我州树立“围绕生态发展产业、围绕产业建设生态”的发展观,不断延伸、加粗生态价值链,努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州域经济“升级版”。大力推进生态综合治理,统筹实施治山、治水、治气、治土、美城乡专项行动,控制乱砍挖、乱排放、乱焚烧、乱堆弃、乱投入等突出环境问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态种养等循环农业模式快速发展。同时,加强耕地质量保护,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年应用面积达300万亩,治理酸化土壤面积69万亩,水稻、玉米、油菜、烟叶等主要农作物秸秆年综合还田面积200万亩。

初冬时节行走恩施,处处流水潺潺,百鸟和鸣。空气清新,环境舒适,一大批生态农业发展亮点,如绽放在广袤田野的花朵,吸引着众多游客。环境更好了,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功能变得更加融合,一个山更清、水更秀、天更蓝、地更净的恩施渐行渐近。

穿一身侗乡衣、当一天采茶人、试一回传统活、看一台侗乡戏、喝一杯富硒茶、吃一餐农家饭、歇一稍风雨桥、宿一夜侗家寨……每逢周末,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枫香坡侗族风情寨就像一个绿色“磁场”,吸引着各地游客。这个景区108户村民建起了标准化茶园540亩,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示范区,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据介绍,枫香坡侗族风情寨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从事旅游服务的村民达250余人,人均年收入2万元。枫香坡的实践,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态农业样本。

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既要“青山郭外斜”,还得“仓廪俱丰实”。恩施州利用好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在探索生态农业道路上铿锵而行。

加强试点示范。生态农业建设不可能一个模式、一个路子,全州农业系统因地制宜,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以解决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为着眼点,加强试点建设,开展新技术试验示范、系统集成和成果转化,建起了18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示范面积50万亩。

加强科技支撑。推动农业科技资源整合与创新,加强农业清洁生产、种养结合、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关键技术研发。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服务,推动信息技术与生态农业生产过程、生产管理、农产品流通等环节融合。推广简便实用的生态农业技术,拓宽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渠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培育新型主体。加快培育生态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等服务,鼓励龙头企业实施整体式设计、模块化建设、一体化运营生态农业工程。

连日来,巴东县东瀼口镇雷家坪村的村民忙着采摘脐橙。看着黄澄澄的果实,一名村民高兴地说:“今年果子个头饱满,肉细多汁,口感好,应该不愁销路。”走进雷家坪村,绿树掩映,水果满枝,游客穿梭其中。据介绍,该镇种植柑橘达2.5万亩,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雷家坪脐橙喜获丰收,是巴东县着力打造柑橘、高山蔬菜、烟叶、道地药材、有机茶、干果、魔芋等七大生态农业产业带取得的成果。

青山碧水间,民居错落有致,白柚挂满田园……生态农业让宣恩县高罗乡的村民收获幸福。高罗乡按照“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唱绿色戏、念致富经”的思路,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建成4.6万亩白柚走廊,形成了高效、生态、环保、示范于一体的贡水白柚生态农业示范区。今年,全乡白柚收入预计超过1.5亿元。

青山隐隐,绿水迢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不仅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场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既需要勇气,还需要智慧。”州农业局局长黎华辉说。不可否认,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率,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生态透支严重,环境压力增加,面源污染加重,耕地质量下降,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农业生产的严峻形势,如何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蹚出一条经济增长与碧水蓝天同步实现的康庄大道?

坚持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按照品质优良、规模适度、布局合理、效益显著的要求,进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生态效益优先,要抓住农产品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的机遇,扩大经作种植,提高农田产出效益。

坚持生态农业建设与改善生产条件相结合。一方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设标准化稻田、优化气象和病虫害测报系统、建立农业生产信息网络等措施,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把建设生态农业与美化环境结合起来,做好退耕还林工作,改变能源供给,控制水土流失,防止水土污染。

坚持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无公害农业相结合。重点围绕提高食物生产质量、食品营养和食品安全,控制常规化肥、农药的用量,推广生物良种、生物肥料、无残毒农药的使用面和技术应用。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工,努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开辟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为美丽恩施建好生态屏障。

坚持生态农业与品牌打造相结合。依托“世界硒都”资源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创响、硬化系列“富硒”特色农产品品牌,拓展生态增值增效空间。借助农博会、硒博会、绿博会和“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州)”平台,做足生态文章,统筹提升和实现农产品与观光农业生态品牌价值,实现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

实践表明,走“特色开发、绿色繁荣、可持续发展”之路,符合州情,也是保护生态、开发生态、利用生态的有效路径。既守住发展底线,又守住生态红线,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是时代赋予的发展命题,是一条科学发展的路子,是“分半田”恩施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