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发改社会〔2019〕590号
- 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可以解决好“创新动力从哪来”“创新科技成果到哪去”的问题,有助于解决传统产业人力供给过剩而新兴产业人才供给不足的结构性就业矛盾。
- 重点建设培育主动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优质企业——重点是现代农业、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急需产业领域企业,以及养老、家政等社会领域龙头企业。
- 有准入,就有退出。进入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目录的企业并非一劳永逸。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日前印发的《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明确,进入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目录的企业,将被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政策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有效引导和充分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形成“先行者先受益”的政策激励效应,把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成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市场主体。
既补齐教育人才短板,也补齐产业创新短板
什么是产教融合型企业?
根据《实施办法》,产教融合型企业是指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高等学校办学和深化改革中发挥重要主体作用,行为规范、成效显著,创造较大社会价值,对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具有较强带动引领示范效应的企业。
“深化产教融合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的改革任务。建设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就是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深化产教融合中的重要主体作用,在促进校企协同中,积极优化人才、技术、管理等创新要素供给,既补齐教育人才短板,又补齐产业创新短板,打造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随着人口红利的递减,深化产教融合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尤为重要。中国建设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田国立总结了当前产教脱节形成的“三不”现象:“不对接”,人才培养层次、类型与实体经济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长期短缺;“不愿接”,企业发展难点与院校课题“研点”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局面成了“二张皮”;“不敢接”,办职业教育的投入产出比不确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不高。
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恰恰可以解决好“创新动力从哪来”“创新科技成果到哪去”的问题。“产教融合型企业,让行业企业成为重要办学和育人主体,是从完善企业教育功能,深化企业教育定位的角度,对产教融合政策体系的进一步延伸。”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分析,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的重要主体作用,能够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有助于解决传统产业人力供给过剩而新兴产业人才供给不足的结构性就业矛盾。“校企双主体的育人模式是把学生看成企业的‘准员工’,员工的招聘和培训前置到高校中,节约了员工培养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最终实现校企双赢的共同目标。”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向文波说。
将渴求人才的社会共识转化为投资于人的现实行动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到2022年,我国应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面临十分有利的发展机遇,加强政府引导、强化企业主导,将“渴求人才”的社会共识转化为“投资于人”的现实行动,既符合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也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什么样的企业可以申报为产教融合型企业呢?
《实施办法》提出了6项基本条件可大致归结为两类:一是企业自身能够提供相对完整的教育功能和教育要素。比如,独立举办或作为重要举办者参与举办职业院校,或承担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试点任务,能够接收学生开展规模化、规范化实习实训。二是企业开展实质性校企合作,推动构建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包括加大资本、技术、知识、设施、管理等要素投入,通过设备捐赠、订单培养、共建实训基地、共享知识产权等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
为强化服务产业的政策导向,《实施办法》要求重点建设培育主动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优质企业,现代农业、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急需产业领域企业,以及养老、家政、托幼、健康等社会领域龙头企业。优先考虑紧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旺盛,主动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发展潜力大,履行社会责任贡献突出的企业。
对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
人才培养是一项长周期的投入,企业积极投身于产教融合有何好处?
根据《实施办法》,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信息储备库的企业,由省级政府按要求落实国家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各项优惠政策,实行定期跟踪、跟进服务,确保已出台的各项政策能够落地。有关省市还要制定相应的建设培育的政策清单,对投入多、贡献大的企业予以重点培育。进入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目录的企业,由国家按规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
有准入,就有退出。《实施办法》规定,进入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目录的企业并非一劳永逸。在申请认证、年度报告或考核过程中弄虚作假的,在资格期内发生重大环保、安全、质量事故的,侵犯学生人身权利或其他合法权利的,或列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的,即取消其资格,且5年内不得再行申报。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建设实施坚持平等自愿普惠。明确公布建设培育条件,鼓励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自愿报名,在入口上,不搞“点球”式定向支持,对我国境内注册成立企业,不区分所有制性质均同等对待,通过提供普惠性政策扶持,确保各类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提高产教融合政策覆盖面。研究制定产教融合型企业组合式激励措施,不因认证形成与企业“身份”“帽子”相挂钩的固化激励政策。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创新的主体,是科研成果转化的直接推动者。探索产教融合创新发展,民营企业大有可为。”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说。
产教融合案例1:广东省内首家产教融合毛织专业培训学院在大朗成立!
2019年3月27日,广东产教联盟(大朗)毛织产业学院在大朗毛织贸易中心成立。改项目由广东省川流采购与供应链职业培训学校与东莞市毛织服装设计师协会联合主办,旨在为毛织产业输出优秀应用型人才,成为毛织产业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产业学院是国家大力倡导产教融合,改革高等、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措施,近期开设产品摄影、时尚买手、跨境电商等培训课程,将来逐步开设设计、制版、工艺等课程以及学历教育。
大朗镇人大副主席叶建华等领导出席了产业学院成立仪式并对产业学院的成立表示祝贺。会上,企业代表、院校代表、学员代表分别发表了感言,对产业学院的成立寄予了极高的期望。会上还颁发了高级专家顾问、顾问、专家导师、设计实训导师、战略合作企业、战略合作学院的证书。目前已经有16家企业和8间院校加盟广东产教联盟(大朗)毛织产业学院。
毛织产业学院是省内首家成立的产教融合毛织专业培训学院,也是大朗镇首家专门针对毛织行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机构,期望产业学院能够在传播技能、技术的同时,也能传承毛织文化,传播先进的管理理念。
产教融合案例2:产教融合、市农技校学生在家门口实习就业!
瑞安市的曹村,有着“中华进士第一村”的美誉,乡悦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计划打造成4A级景区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今日,在瑞安市教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曹村镇党委和镇政府大力支持下,市农技校与乡悦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打造了曹村研学旅行实习实践基地。3月26日,该校企合作基地导游实习签约仪式在曹村镇丁凤村科普馆会议室正式启动,也意味着“乡悦文旅”曹村研学导游实习进入了上岗实践阶段,市农技校又一次开通了学生在“家门口”实习就业的“直通车”。
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领域的产教融合,校企双方高度重视。乡悦文旅总公司、瑞安市中青国际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公富先生亲临现场致辞,乡悦文旅公司经理杨杰先生作现场工作指导,市农技校副校长虞上朔带领校企合作项目负责人王克转、指导老师黄卫东、班主任张慧慧以及旅游专业实习学生与家长共30余人共同参加签约仪式。出席仪式的还有企业有关工作人员,引导校企家三方共同签署合作协议,启动曹村研学导游讲解实践之旅。
据悉,此次实习计划历时三个月,共预计18名旅游专业高三学生参加,每日平均接待全市研学旅行学生和各省市地方访游客户将达300余人。校企双方精心筹备,指导切实,既亮企业品牌,又展学校形象,联手助力曹村研学旅行,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现场见证参与的家长们对此次实习合作表示很有信心,十分赞同办好这样各方多赢发展的实事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