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明两年我国的乡村规划及美丽乡村建设将进入普遍编制阶段,但我国目前的村庄规划工作尚存在许多问题,规划的指导作用还不能真正发挥。特别是村庄规划的编制环节上,科学性、可行性不强。
一、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规划内容缺乏创新及特色农业。在村庄规划过程中,规划设计单位简单套用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对村庄原有的区位、经济、资源等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对村庄的历史文化缺乏理解,对村庄发展的需求认识不足。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往往只是将当地政府的意见文本化,而不注重对地方特色、特色产业及特色农产品的深入挖掘,使得村庄规划变得千篇一律,更多体现出村庄被城市化的味道,导致实施主体对规划的不认同,无法有效的激发其对规划实施的积极性。
许多规划设计人员甚至不了解农业,不了解农村,不了解农民跑到农村去做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还有些设计公司直接把城市小区规划模板搬到乡村来,规划出来的方案成了不伦不类也无法落地实施的摆设。
2、规划内容缺乏深度。多数村庄规划基本等同村庄整治规划,很大篇幅集中在农房美化、治污改厕、垃圾处理、村庄绿化等方面,而对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布局指导、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的设计篇幅过少,无法有效指导村庄发展。
3、缺乏前瞻性,没有实现“多规合一”。多数村庄规划没有与城镇体系总体规划、乡镇总体规划等上位规划有机结合,也没有与本地产业发展、自然禀赋、人文禀赋等充分融合。还没有实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村庄建设的“多规合一”。
4、编制规划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由于缺乏可参照的技术标准,开展村庄规划只能参照城市建设标准,编制出来的村庄规划难以贴近农村实际,缺乏实用性。
5、编制过程缺乏与村民必要的互动。村庄规划的编制主体是乡镇,而规划的实施主体往往是社区、村,公众参与明显不足。作为实施主体更多的是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对村民意愿等的调查不重视,流于走过场,导致很多规划无法得到村民的认同,多数村民对本村村庄规划一知半解,实施过程难度加大。
6、规划表达缺乏动态。村庄规划中空间布局的规划占有很大篇幅,设计单位往往试图采用简单的空间布局来描述村庄建设远景和实施手段,更多体现的是现状和远景建设成果两个静态比较,缺乏实施计划性的研究,缺乏实施过程各节点的动态描述,对规划的实施过程缺乏有效引导,规划实施进程表达缺乏可读性,导致实施主体憧憬美好未来却又无从着手。
二、如何编制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村庄规划。
为了解决目前村庄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编制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村庄规划,我们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省域城乡规划条例》的要求,以面向可行可实施的理念来编制村庄规划。
1、提倡公众参与,建立村庄规划互动机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不能仅限于规划主体单位、设计单位、各级相关职能部门闭门造车,更多的应该让规划实施单位和民众参与规划编制的全过程。可以采用召开村民代表现场座谈会、现场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让村民更多的参与其中,献计献策,集思广益,实现互动。综合社会各层面的意见,掌握村民意愿,总结规划需待解决的问题,实现有的放矢,使村庄规划变为体现他们生活、生产意愿的规划,同时有利于今后规划的实施。
2、强化村庄特色与产业特色,体现村庄规划的因地制宜,体现农业及农特产的地域性。通过对村庄历史文化的解读,对人文风情的体验,对产业功能的分析和村庄布局肌理的梳理,继承发扬村庄文化、把握村庄特色、挖掘村庄潜力,在规划过程中强化村庄的品牌性、认同性和归属性。
通过农业专家参入,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模式-技术等),乡村文化、乡村社区等,经过技术组装与体系建设,规划处出一系列适应于区域特点的乡村发展模式、产业带动模式及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3、通俗易懂(简化表达方式),提高村庄规划的可读性。为了便于实施主体对规划的理解,促进规划有效实施,规划成果表达形式应考虑村镇规划实施主体的特点,做到空间布局清晰、操作要求明确、成果表达形象。可采取图表结合、图文结合的形式,以可视化的表达方式,将项目具体落实到文本上,提高规划的可读性,便于村民理解规划真谛,便于建设管理人员执行规划。
4、编制预算方案,提高实施计划的科学性。规划必须根据村庄的经济能力和建设水平,对规划实施的建设项目进行如实分析,做到实事求是、统筹安排。在静态的规划中体现动态的建设目标,详细制定近期项目和远期项目建设的年度计划表,编制科学可行的预算方案,明确项目名称、建设规模、投资估算、资金来源、实施计划等关键内容,便于规划的有续落实。
三、(规划设计公司)村庄规划编制操作指南
根据《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到2020年底,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县域层面基本完成村庄布局工作,有条件的村可结合实际单独编制村庄规划,做到应编尽编。
1村庄规划的编制原则
多规合一:按照“多规合一”的总要求,村庄规划编制要做到规划工作底图、技术标准、规划范围、规划指标、规划目标期限、规划数据建库等方面统一。
突出村庄特色与产业特色: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以全域规划的理念,以多样化为美,突出地方特点、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保留村庄特有的民居风貌、农业景观、乡土文化,防止“千村一面”。注重对地方特色产业及特色农产品的深入挖掘。
坚持保护建设并重: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科学发展理念,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保护好建设开发的生态底线,为生产、生活创造优质的生态环境,防止调减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
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坚持“听民声、汇民智、重民意”的工作理念,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听取村民诉求,组织村民充分发表意见,参与集体决策,确保规划符合村民意愿。
2村庄规划编制流程
从现有的村庄规划编制来看,村庄规划编制大致需要以下七步程序:工作准备、现状调研及分析评价、规划目标确定、规划方案编制、村民意见征询、规划论证审查、规划上报。
村庄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组织准备(成立规划领导小组,召开规划动员会等)、技术准备(选定规划编制技术协作单位、确定规划编制技术方案、工作方法与技术培训等)与经费准备(编制经费预算报告、申请经费等)
村庄规划基础调查及分析评价:
- 资料收集:制定村庄基础资料调查表,向县乡镇相关部门及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收集材料,充分掌握村域范围内自然资源状况、地质灾害、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等基础资料。
- 入户调研:深入开展驻村调研、逐户走访,详细了解村庄发展历史脉络、文化背景和人文风情,充分听取村民诉求,获取村民支持。
- 村庄发展现状分析:分析总结村庄特点,资源利用状况、用户需求、现存问题等。
3村庄规划发展目标确定
主要包括村庄发展定位、主导产业选择、用地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建设项目安排等。
村庄发展定位:根据村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传统风貌等因素,确定村庄分类,提出近、远期村庄发展目标,进一步统筹谋划村庄发展定位。
主导产业选择:结合村庄的自然生态环境、特色资源要素以及发展现实基础,充分发挥村庄区位与资源优势,统筹规划村域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提出村庄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策略,确定村庄发展主导产业。
村庄发展用地布局:依据村域发展定位,以基本农田、交通廊道、生态廊道及基础设施等为框架,明确村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布局,明确生态保护、农业生产、村庄建设的主要区域。
村庄主要规模指标:
- 建设用地指标:依据镇乡总体规划面积,结合村庄农业生产特点、村庄的发展定位及村庄发展潜力等因素,科学预测村庄人口发展规模及建设用地规模,同时遵循“底线优先”,落实中央关于农村建设用地减量化的政策要求,确定最终村庄的建设规模,划定村庄建设用地规模边界。
- 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依据镇乡土地利用规划所明确的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的规模,确定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规模,确保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升。
- 生态用地指标:结合村域生态用地的调查摸底与其他规划,划定生态红线,并对村域内的各类生态用地实行分级保护。
- 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对村庄特色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文物古迹、历史遗迹划定保护区域。
基础建设项目:综合考虑村庄的职能等级与发展定位,合理安排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
人居环境整治:针对村域人居环境的问题,对村庄实施精细化综合整治,确定近远期整治项目,逐步实现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
生态保护:结合村庄的生态控制红线,合理安排村庄生态空间,推行绿色发展,打造宜居环境。
4村庄规划方案编制
规划编制小组,可充分运用多学科专业知识,多种编制手段,调动多种社会力量,结合村庄规划的重点要点编制文案。
5村民意见征询
各地要紧紧依托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注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在项目编制初期听取村民诉求,获取村民支持。规划文本形成后,应组织村民充分发表意见,参与集体决策。规划报送审批前,应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审议,并在村庄内公示,确保规划符合村民意愿,且愿意主动实施规划。
6规划论证审查
规划评审小组对规划成果进行审查,对规划成果提出纠正、修改或补充的具体意见。
7规划上报
规划成果通过评审后,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完善,按规定程序报上级人民政府审批。
附:兆联公司的县域村庄规划编制服务优势(15年的农业专项规划经验):
- 县域层面的农业生产资源分析及一二三产业空间布局/分片划区,主导产业选择/布局——科学合理确定县域村庄分类及划定产业发展集聚区。
- 县域内产业发展集聚区(及精品示范村落)的农业结构调整、产业融合及生态循环农业规划——确保从产业及农民就业方面实现村庄的振兴发展。
- 县域内城郊融合类村庄的产业调整及休闲农业、都市农业、现代农业、循环农业规划;确保城郊农业的多元化农副产品供应及产城融合城乡融合。
- 县域内(产业发展集聚区及城郊融合村落片区)骨干引擎农业投资项目的选址、产业链及产品规划及投资建设方案。
- 县域园艺农业(园林花卉产业)的布局及品种选择,县域美丽乡村旅游线路及生态宜居村落的规划及绿化美化方案。
- 县域内生态农业、种养业废弃物利用等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生态保护区划定及生态保护方案,坚持保护建设并重。
- 县域内创意农业景观、拟自然景观设计与乡土文化(展示与体验)的挖掘,突出村庄文化特色,防止“千村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