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开发的难点与关键工作

生态农业开发的难点问题?

近几年来,生态农业开发得到各企业家的热捧。可是碰到的难点问题也不少,最主要的集中在四个方面,突破就能顺利的赚钱。

难点一:如何完整的流转一块土地

比如老汉张三有1亩3分地,每年能收800斤粮,你出1000斤/年,想流转过来,可是人家老汉就是不同意,任你讲再多道理,就是不给你。这个难题可能爱因斯坦都无解。你又能如何?可是没有完整的土地,想搞生态农业就有点扯了,因为“插花地”飘来的农药、溶解的化学肥料,很难保障你的东西是“生态”的。

难点二:农民管理难、效率低

老汉张三好不容易把土地流转给你了,条件是雇他干活,那么问题来了,你农场有的东西,他家都有,任你摄像头、思想教育,都没用,你还不敢罚,因为你奖他十次没事儿,你敢罚他一次,你的农机或设备必然遭到破坏;张三的1亩3分地,需要除草,以前只要1天,现在3天也干不完,看上去都在干,没闲着,可是怎么不出活呢?仔细想想,人都是一样的,谁不想少干点活,多拿点钱,你敢保障你雇的农场经理甚至是小舅子是清白的?

难点三:技术不好找、找到用不了、用了成本高

生态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就是因为他采用新的技术,让物质循环起来,可是从寿光找了技术员、从当地找了土专家,似乎都不太行,最终发现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问题,没有好的管理,新技术根本没有实施的土壤。于是,通过互联网找技术,似乎一下就有救了,可是最后发现上当了,设备买了,材料看了,钱也花了,不了了之。

难点四:好东西卖不出好价钱

你说你不打农药,可大妈们就是不信,你又能怎么着?别说贵1毛,你敢贵1分,大妈就敢不买,对于货架期短、又集中成熟、成本又高的蔬果等农产品来说,简直是头疼。这也难怪,好的社会诚信体系搭建需要时间。

生态农业开发应做好哪些关键工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以提升,对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无疑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发展中国特色现代生态农业是必经之路。既要注重农业高效开发,又要注重生态环境有效保护;既要注重自然资源循环利用,又要注重农业多样功能发挥。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5点:

一是加强环境友好型技术研发与应用。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对土地、水资源的刚性需求将不断增长。同时随着化肥、农药、农膜的大量使用,面源污染、白色污染越来越严重。因此,必须改变拼资源、拼投入、拼环境的传统发展方式,推广种植养殖结合的集约型生产模式,加强环境友好型技术研发与应用。

二是构建标准化生产和经营体系。要深入研究农业生产标准化技术,构建标准化生产体系,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经营。一方面,要全力推动国家与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等创建工作,推广精准化施肥与用药技术,防控过量使用与残留超标。另一方面,要构建统一的监管平台,实施农资使用与去向监管,统一经营登记、统一实名购销,力求做到农产品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

三是实现多产业融合联动。我国农业资源有限,耕地少,中低产田居多,要力求在有限的农田上开展科学经营。农业作为初级产业,必须“接二连三”,与二产、三产业融合互动。尤其要强化加工技术研发,使农产品变为优质商品,提高增值能力。使农村既能提供大宗农产品,又能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还可以开展休闲观光产业开发,增加农民收入。

四是发展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就福建省而言,农民户均经营耕地不足3亩,小规模农户仍然经营60%以上的耕地,集中连片百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不到全省总耕地面积的10%。由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偏小,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竞争优势不强。为此要鼓励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用规模化经营来抵消劳动力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上升。同时要注意规模经营适度性,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测算最佳经营规模。

五是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要善于借助工业化与信息化技术成果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和信息化水平。要创新农产品经营方式,加快发展农业电子商务,降低交易成本,带动与农产品销售相关的金融、物流、交通、运输、电信等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是尽快补齐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两块“短板”,突出构建平台,铸造链条,创立集群,作为科技兴农的载体进行集成推广与综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