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梅州梅县新闻:改革创新三产融合,加速推动乡村振兴!

69农业规划网.2018年广东省乡村资讯&农业政策广东梅州梅县新闻:改革创新三产融合,加速推动乡村振兴!

梅州梅县:改革创新推动三产融合,融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现在村子环境美了,民风好了,就业有保障了,我们的钱包也更鼓了。”初冬暖阳下,梅县区雁洋镇长教村村民叶伯正坐在房前喝茶聊天,望着眼前如诗如画般的美景,感叹着村子20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穷乡僻壤到“世外桃源”,人均年收入从1994年的2000元到如今的2.38万元,长教村的蝶变得益于“产村联动、村企互动、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梅县区积极践行“开放促发展,创新赢未来”发展理念,敢于先行先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

梅州梅县:改革创新推动三产融合,融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风景如画的梅县区雁洋镇桥溪村。(宋志锋 摄)

近年来,梅县区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紧扣“一城两带四组团”发展路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多措并举促进三产融合,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客韵梅县。

梅州梅县:改革创新推动三产融合,融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现代农业“枝繁叶茂”

1988年设立梅县后,梅县共有27个乡镇,总人口58万人,其中51万是农民。作为农业大县,县委、县政府根据“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特点,提出“希望在山,出路在山,致富在山”的发展战略,认真做好“山”字文字。上世纪90年代后,梅县逐步形成了粮食水果茶叶水产等10大商品生产基地,改变了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并逐步走上了三产融合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全国水果百强县”“中国金柚之乡”“全国十大生态茶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一个个金灿灿的荣誉,便是最好的证明。不久前,梅县区还入选由农业农村部评定的“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成为广东省5个入选的县(市、区)之一,也是梅州唯一入选县(市、区)。

梅州梅县:改革创新推动三产融合,融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丰收的喜悦。(梅县区新闻办供图)

眼下,金柚采摘季刚过去不久,梅县大地仍弥漫着丰收的喜悦。在雁洋镇南福村,柚农杨钦锋正在庭院里打包柚子,他告诉记者,今年67岁的他已经种了38年的柚子,也正是靠着这“摇钱树”,才供完了3个女儿上大学,去年4月还在梅城买了一套大房子。“现在村里八成以上柚农或是盖起了新楼,或是在梅城买了新房,就连年轻人也很少外出务工,都留在村里种植金柚。”杨钦锋望着门外绿油油的柚树,笑着对记者说。

作为“中国金柚之乡”,2018年梅县区金柚种植面积约29.4万亩,总产量达59万吨,增产5%,农民人均金柚年收入达8800元。同时,梅县区还利用5000万元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资金,撬动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2亿元,完善升级梅县金柚产业园各项建设,将产业园打造成为集金柚初、深加工,金融电商,科技文旅,招商融资等功能于一身的复合型、技术创新型省级现代金柚产业园,促进资源要素聚集,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梅州梅县:改革创新推动三产融合,融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丰收节现场,观众们手举大黄金柚,向全国传递着丰收的喜悦。(何森垚 摄)

近年来,为壮大金柚、水稻茶叶和畜牧水产四大主导产业,全力打造农产品品牌,梅县区出台了《梅州市梅县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政银保”合作农业贷款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积极扶持和推动农业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发展。3年来,实施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公益类、奖补类、“政银保”项目资金161个,下拨项目资金8555万元,其中“政银保”累计为300多家“四大经营主体”发放农业贷款近1.85亿元。

与此同时,梅县区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培训方式,加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并积极推广现代农业装备应用,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积极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现代农业水平。数据显示,2017年,梅县区共落实补贴资金173.5万元,补贴农机具630台,补贴农户582户,全区水稻机耕率达97%。

美丽乡村“百花齐放”

从梅县新城沿国道向西出发,驱车驶入南口镇侨乡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韵味十足的田园画:平坦宽敞的村道两旁青山掩映、山花烂漫,独具特色的客家围龙屋错落有致。

梅州梅县:改革创新推动三产融合,融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水天一色的白沙村九曲长廊。(宋志锋 摄)

漫步于水车镇白沙村九曲长廊,又是另一番风景:清澈的湖水在阳光的映射下,荡起粼粼波光,悠悠转动的水车、七彩的油纸伞点缀其中,成群白鹭或在水边徜徉,或在低空翩翩起舞,勾勒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山水画卷。

走进千年古镇松口,驻足火船码头,远处天水一色,近处元魁古塔依江而立,俨然一幅古镇水城迷人轮廓;行走古街巷道,骑楼鳞次栉比,企炉饼香四溢,诉说着古镇与海上丝绸之路沿途国家千丝万缕的关系。

不同村落,各具特色,这是梅县区突出规划引领,打造一村一特色的写照。

近年来,针对乡村资源要素的配置、土地开发利用、耕地保护及经济、生态、社会的发展,梅县区专门聘请专业设计团队,围绕“一年有亮点、两年见成效、三年成示范”目标任务,坚持精品示范、串点成线、整体推进思路,以水系、路网、产业为纽带,制定了“12425”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突出功能统筹、产业融合,同时强调生态文明和城乡共融发展。

具体来说,就是突出1条美丽乡村主题游览路线,即雁洋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片精品线;2条乡村景观轴线,即沿梅江和沿国省道;4大美丽乡村组团则是指松源—桃尧—隆文绿色生态产业组团、南口—水车—梅南红色客侨文化组团、石坑—梅西—大坪—石扇现代农业体验组团、雁洋—松口—丙村特色文化旅游组团;同时通过打造25个精品示范村,以点带面、以村带片,分梯度、分类型创建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

在制定了近期、中期和远期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梅县区还创新推行“地票制”,以“地票”方式消除村民顾忌,区分处理所拆房屋等的土地权属问题,得到了村民的广泛支持和认可,换来了村民对“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的“赞成票”,央视《焦点访谈》栏目还为此深入梅县区桃尧镇麻坝村进行采访,并向全国推广

“我们这里已经成了‘网红村’,每个周末都会有很多游客来‘打卡’,我们小饭店也跟着沾了光。”麻坝村饭店老板张叔笑着说。

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的不断推进,也为梅县区乡村旅游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近年来,梅县区不断补齐乡村交通、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完善旅游标识标牌、旅游厕所、停车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等乡村旅游“八小工程”,并充分利用大乡村、大田园、大生态资源优势,突出“山水梅县”主题,打造“客韵乡村”品牌,推进乡村观光旅游向乡村休闲度假和乡村生活体验转型升级。同时,制定出台《梅县区扶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梅州市梅县区广东加快发展美丽乡村民宿经济的实施意见》等扶持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鼓励推进农家乐民宿等旅游新业态建设,激发全民参与旅游事业的热情,实现以游兴村,以游强镇,以游富民。

现如今,放眼梅县,乡村旅游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梅南顺里村引进三个企业,分别种植茶叶、南药,发展休闲旅游;松口镇铜琶村利用闲置小学,建成澜峰阁写生基地,与元魁塔、士德堂等景观遥相呼应;畲江镇连江村在黄塘水库种养场基础上,积极转型升级,发展“农业+旅游”项目,建成然中园生态旅游休闲农庄……

三产融合“硕果累累”

相比于城市,农村资源、资金、劳动力相对分散,无法适应市场化的需求,这也使得农村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造成产业发展缓慢。作为山区县,梅县区在乡村振兴中如何破解这些难题?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以来,梅县区不断在农村“三变”改革中进行积极探索,通过改革,让农村未利用起来的资源、资金盘活,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产业的专业化、社会化,雁洋镇长教村发展历程便是成功的例子。

1995年,长教村挖掘和利用资源禀赋,与宝丽华集团达成协议,联手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建设雁南飞景区。2000年,长教村以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政策为导向,将全村1.5万亩山林和600多亩农田旱地,全部租赁给宝丽华集团,支持雁南飞景区做强做大。

此后,雁南飞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招聘长教村民发展精致高效农业,实现荒山变茶园、林区变景区、古村落变旅游区,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产业。长教村集体和村民则从中收取租金,从而增加了农民收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2017年,长教村集体收入也从1994年的8000元增至3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2000元增至2.38万元。

“以前全家人的温饱都指望着这一亩三分地,怎么也想不到会有今天这样的日子,什么都不用干就有租金领,真是太幸福了。”谈起十多年来的变化,村民叶伯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三产融合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根本途径。

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梅县区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前提下,从乡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突出产业特色、资源整合和品牌建设,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体验等融合,打造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公园,并通过中国乡村复兴论坛、九龙嶂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世界客都梅州马拉松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激活乡村振兴资源。在日前刚刚落下帷幕的金柚飘香文化周活动上,梅县区还引进了投资50亿元的鼎盛文投、投资38亿元的棕榈华银等文旅项目。

同时,梅县区还着力鼓励企业投资发展小镇经济,走特色鲜明、产城融合、惠及群众的新型小城镇发展之路。除雁洋镇入选全国首批特色小镇外,近日,南寿峰南药小镇也入选了广东省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库入库名单。此外,松口海丝文化特色小城镇、南口客侨文化特色小城镇、畲江工艺小镇等建设也在全力推进中。

“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我们将以创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为契机,加快整合资源,突出产业特色,进一步推动三产融合,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梅县区委书记钟光灵说。

数说

梅县区先后荣获中国金柚之乡、中国长寿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广东省产粮大县等称号,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2017年农业总产值78.8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17364元,比1988年的707元增长约24倍,年均增长11.8%。

1978年沙田柚种植面积3513亩,2018年金柚种植面积增至29.4万亩,总产59万吨;1978年茶叶种植面积(含西阳镇)3270亩,产量889吨,2018年茶叶种植面积1.47万亩,产量1140吨。水稻种植面积34.97万亩,总产量16万吨。

全区培育发展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44家,其中省级21家、市级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19家;家庭农场1262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254名。“三品”认证农产品127个,省农业名牌产品20个。

样本:松口镇大黄村蝶变记

今年9月,“中国农民丰收节”梅州分会场暨广东庆祝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在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柚园隆重举行,活动现场载歌载舞,观众们手举大黄金柚,向全国观众传递着丰收的喜悦。

梅州梅县:改革创新推动三产融合,融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梅县(大黄)金柚产业园内堆满了金灿灿的柚果。(何森垚 摄)

很难想象,眼前这个富饶美丽、乡风文明的村庄,20多年前还是一个“问题村”。“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大黄的金柚产业并不像今日这样规模集聚,而是以散户种植为主,大多是夫妻档、父子档和家庭作坊。”大黄村党委书记廖建明说,受制于区位劣势和当时相对落后的交通环境,大黄村的金柚产业效益并不高。同时,村内赌博之风盛行,打架、偷盗等现象也屡见不鲜。

直到2003年,大黄村才开始陆续组建合作社。但由于缺乏管理,合作社之间往往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甚至出现恶性竞争的行为:在收购时互相抬价,在销售时则互相压价,造成利润流失、市场秩序混乱的同时,也导致了诚信缺失等问题。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了打破困局,2013年村党支部(2018年升级为村党委)牵头整合全村28家金柚合作社,吸收社员入股资金1000多万元,成立了大黄金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并注册成立大黄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形成了抱团发展的新局面。

一年后,凭借旗下的农资超市、金柚销售盈利以及柚果交易中心的土地增值,公司实现了300多万元的盈利。通过公司分红,大黄村的人均年收入由2013年的1.2万元增长到2014年的2.5万元。“效益好了,大家的干劲就足了,赌博打架的村民都忙着管理柚树去了。”村民廖姨打趣道。

但随着村内金柚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仓储难题也日益突出,产业发展也步入了瓶颈期。此时,恰逢梅县区创建省级农业示范区,在村党支部的积极争取下,大黄村获得了800万元专项资金,并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撬动了1亿元社会资本,建成了占地300亩的金柚产业园,搭建起集信息化柚果交易、现代自动化柚果仓储于一体的规模化购销平台。

“产业园建成以后,除了原有合作客户外,每年都有不少来自湖南广西四川以及珠三角等地的客户前来采购。”梅州市梅县区众信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廖志君告诉记者,2014年,该合作社的销量仅250万斤;2015年,产业园落成,销量便突破了1000万斤。去年各类柚果的总销量更是达到了1300万斤,销售额达3000万元。

数据显示,2017年,梅县(大黄)金柚产业园以5000万斤总存储量流转销售了1亿多斤柚果,产值达2亿多元,同时带动劳动力就业1000多人,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8万元,业界也因此流传着“梅县金柚看松口,松口金柚看大黄”的佳话。

村庄因产业而兴,因文化而灵。今年3月,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大黄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村内总长2.5公里的古驿道和4个古码头进行重新修缮,对沿途古民居、古树等资源进行保护修复,以此激活沉睡的历史人文资源,重现“日看千帆过,夜观万盏灯”盛景。

花若盛开,蝴蝶自来。今年9月,“中国农民丰收节”梅州分会场暨广东庆祝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选址大黄村,活动的举行也点燃了大黄村旅游新热潮。数据显示,今年国庆期间,大黄村接待游客10.3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880多万元。

“现在常常生意好到忙不过来,准备让外出打工的儿子回来帮忙了。”农家乐老板娘何大姐笑道。

——69农业规划设计小编专题部:广东省(粤)相关扶持政策与补贴资金申请申报创意农业规划休闲观光农业设计-农业旅游项目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