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现代农业创业故事:每公斤50元大米还供不应求

本文隶属:06.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第22/209篇)

【导语】手机一键24小时监测水温,用数据动态调整品种产量,如今的田间地头不再只是靠天吃饭,越来越多的“农业创客”成为激活农业发展的一汪源泉活水。说到这,听众朋友们可能会问了:到底什么是“农业创客”? “‘农业创客’就是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理念,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等新业态的返乡下乡创业创新群体。近年来,“农业创客”群体不断扩大,除了自身观念的转变,还离不开各方的大力支持。

在财政税收方面,各省纷纷发力。比如,浙江省对大学生农业创业人员每人补助1万元,连续补助3年;江西省、四川省对入驻创业孵化基地的企业和个人,连续3年给予50%的厂房租金补贴。在金融担保方面,山西省政府投资1.5亿元成立了创业扶持融资机构;江西省对符合条件人员,给予最高10万元的担保贷款。

不光是在财政税收方面有所支持,同时,各级农业部门也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并且推动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建设。那么今天我们也来为大家介绍一位“农业创客”,主人公是一个80后小伙,名叫陈小东。他有一个稻田立体生态种养基地,几乎每天都会吸引许多人前来参观学习。不光有吸引力,同样是种水稻,这个基地的亩产收益竟然是普通稻田的18倍!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别着急,接下来的小康故事我们就来为您讲述陈小东的创业历程。

陈晓东出生于浙江省海盐县的油路村,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这让他对农民的艰辛感受颇深,2000年,陈晓东顺利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她便留在了城里,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就是在一家金融担保机构做了经理,当时的年收入还是挺高的,相当于是跳出了农门,有了房买了车,陈晓东把父母从农村接到了城市,一家人过上了安逸的生活!

互联网+现代农业创业故事:每公斤50元大米还供不应求

5年前,陈小东眼见着老家门前的田地日渐荒芜,有了重新回村做农民的冲动。但他心里明白,自己这回要做的是现代农民,与祖辈不同。打定主意,陈小东毅然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回农村创业。

互联网+现代农业创业故事:每公斤50元大米还供不应求

三羊农场成了陈小东的试验田。走进农场,秋收后的水田里,鸡鸭在成群啄食残留的稻穗,初看与普通农田并没有什么两样。

沿田埂深入其中,在陈小东的指点下,便会发现别有洞天:顶网挂杜瓜,田里种水稻,水面养南湖菱,水底游泥鳅。

互联网+现代农业创业故事:每公斤50元大米还供不应求

陈小东有点自得地说,这是他尝试的稻田立体生态循环种养,让一亩三分地物尽其用。他这样的种养模式亩均年产值近两万元,最高一亩创收6万元。

互联网+现代农业创业故事:每公斤50元大米还供不应求

收获来自耕耘。陈小东将创新写在田野上:起初,他采用泥鳅与水稻混养模式,泥鳅既可松土,其排泄物又能当肥料。尝到生态农业的甜头后,他又在顶层增种了杜瓜,水面加种了南湖菱,增养了鱼虾,让稻田生态循环更加“立体”,效益也水涨船高。

互联网+现代农业创业故事:每公斤50元大米还供不应求

“不仅制造业要占领微笑曲线两端,农业也一样。”在陈小东看来,他不仅要卖生态米,更要卖有品牌的生态米。而打响品牌,要靠有创意的产品。

互联网+现代农业创业故事:每公斤50元大米还供不应求

创意在田野上流淌。挖掘江南婚俗,开发出喜米产品,一个套装就可卖1314元;盯住婴童市场,推出宝宝精米产品,打开一片新蓝海……

互联网+现代农业创业故事:每公斤50元大米还供不应求

陈小东说,一公斤米卖50元,还供不应求。宝宝精米现场加工成米粉,让消费者眼见为实,放心消费。目前,仅温州地区就有70多家母婴店加盟,很是畅销。

互联网+现代农业创业故事:每公斤50元大米还供不应求

思路一变,市场广阔。去年,陈小东开始“触网”,成立“三羊现代农业公司”和“膳粮派”两家网店,售卖有机大米、土鸡蛋、甲鱼、大蒜等农产品。如今,陈小东进农场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前一天的订单量。令人欣喜的是,2017年“双十二”期间,三羊农场线上销售额达200多万元。

互联网+现代农业创业故事:每公斤50元大米还供不应求

成功并不独享。农田里的创业传奇引来全国各地取经者,为让他们更好、更快复制成功,陈小东在农场里办起了培训班。每月定时组织课程,除了陈小东主讲外,还邀请专家学者来授课。目前,稻田立体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已在全国推广两万多亩。

互联网+现代农业创业故事:每公斤50元大米还供不应求

对培养年轻创业者,陈小东更为上心。最近,陈小东正在规划开建农业创业孵化园,他负责提供场地、设施,年轻人只要带着创意项目来,就可拎包入驻。

陈小东说,他和这些年轻人一起孵化项目,用年轻人的创意和他的经验将农场建设得更加红火。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有创业想法的年轻人大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