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环保局公布《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征求意见稿

本文隶属:07.污染治理土壤修复(第22/83篇)

(3)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涉及项目总数1个,投资需求为0.080亿元。项目均位于江夏区,实施后拟治理污染农用地土壤约150亩。

(4)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涉及项目总数9个,投资需求为17.260亿元。项目主要分布在~口区、武昌区、青山区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实施后拟修复土方量约为240万立方米。

(5)填埋场整治。涉及项目总数3个,投资需求为5.492亿元。项目拟对北洋桥、紫霞观、岱山简易垃圾填埋场进行生态修复

(6)土壤污染防治基础能力建设。涉及项目总数4个,投资需求为1.523亿元。项目拟开展武汉市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负面清单编制,实施后可为武汉市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提供保障,确保名单内的污染地块安全利用。拟开展全市土壤相关标准及规范的制定工作,项目完成后将有助于建立健全全市土壤污染防治体系;拟建立土壤环境信息共享数字化管理平台,项目完成后可提升全市土壤信息化管理水平;拟建设武汉市污染土壤集中处置中心项目,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小范围污染地块、重金属污染地块异位修复。

(7)土壤污染防治科研项目。涉及项目总数3个,投资需求为0.472亿元。项目拟开展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实施后可为武汉市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提供参考。

表2 武汉市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程项目投资一览表

武汉市环保局公布《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征求意见稿

7.强化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科技支撑

(1)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攻关。借助武汉市科教优势,加大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科研项目扶持力度,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土壤修复技术研发,借助国家、省、市相关科技计划(专项资金)推动农用地和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等关键技术研究。建设土壤修复新技术推广平台,形成一批成本低、效果好、易推广的实用技术。

(2)推进修复技术成果转化。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路径,搭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交流的平台,鼓励开展土壤修复基础研究的技术应用,整合共享技术研究成果,推进成果转化。充分发挥企业在修复设备、修复技术应用方面的优势,推广国家鼓励发展的土壤污染治理重大技术装备。

8.促进土壤修复产业发展

(1)支持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企业发展。充分发挥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作用,优先支持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的开展。支持壮大污染场地土壤修复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在土壤调查、风险评估、分析测试、治理与修复等方面形成若干具有综合实力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2)强化对治理修复企业监管。加强对土壤治理与修复全过程监管,规范土壤治理与修复从业单位和人员管理,将综合能力强、管理规范、信用良好守信企业、失信企业名单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开,对失信企业重点强化监管。

(六)加强污染源头控制

1.加强土地利用管理

(1)完成土壤环境功能区划定。合理界定区划目标,研究建立土壤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法,制定土壤环境功能区划定方案,积极推进土壤环境功能区划定。2020年底前完成全市土壤环境功能区划定工作。

(2)加强规划区划和建设项目布局论证。制定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以及批准建设项目时,应与土壤环境功能区划相协调,综合考虑土壤等环境质量状况和承载能力,科学确定区域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

(3)鼓励工业企业集聚发展。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开发区、工业园区等产业集聚区,严格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和要求,鼓励新建工业企业入驻园区集聚发展,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新建省级工业聚集区应同步规划、建设污水集中处理等污染治理设施,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实现资源共享并减少土壤污染。

2.严格规范未利用地环境管理

建立健全纳入耕地后备资源的未利用地环境保护的机制,组织开展耕地后备资源专项调查,实施未利用地调查和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建立全市未利用地的清单、耕地后备资源清单。加强对纳入耕地后备资源的未利用地保护,定期开展巡查,严格监管执法。严厉打击未利用地土壤污染行为,防止未利用地土壤污染。

3.强化工业污染源防控

(1)防范建设项目新增污染。提高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石油加工、化工医药、汽车制造、焦化、电镀、造纸等行业企业准入门槛。新、改、扩重点行业项目,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时,应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提出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和环境监管要求。对土壤环境质量不满足土壤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的区域,停止审批新增相应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