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童年玩耍很重要
当孩子处在一个没有压力与自由自在的环境下,更能激发出孩子的创意。精神病学家斯图尔特·布朗(Stuart Brown)用了42年,采访了6000人,了解他们的童年生活。
数据显示,如果在儿童时代不能无拘无束地玩耍,孩子长大后可能会不快乐,难以适应新环境。科学家口中的“自由玩耍”(Free play),对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应对压力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认知技能都至关重要。
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即便成年后,人们仍会受益于幼年时的自由玩耍,玩耍同样有助于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在过去,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足够的时间嬉戏玩耍,而如今,却很少有孩子能享受自由玩耍的快乐。
儿童如何从这些看似毫无意义的活动中获益呢?最重要的一点可能是,与同龄人一起自由玩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佩莱格里尼说:“你可以从老师那里学会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但你无法因此变成社交强人,只有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你的社交能力才会变得越来越强。通过与同龄人互动,孩子们逐渐会知道哪些东西是大家可以接受的,哪些是无法接受的。”
他们会懂得,和同伴公平交往并进行角色轮换——不能总要求扮演仙女、皇后等正面角色,才能与同伴长期保持良好的关系,否则很快就会失去玩伴。
玩耍能够消除焦虑、缓解压力,并有助于孩子应对难以预知的困难情景。研究显示,玩耍对儿童的情绪健康也起着关键作用。这可能是因为,玩耍能帮助他们顺利摆脱焦虑和压力的困扰。
《儿童和青少年医学文献》曾刊登了这样一篇报告: 研究人员通过观察74名三四岁儿童第一天去幼儿园上学时的表现,比如是否会央求父母留下、手掌出了多少汗等,来评估他们的焦虑程度。
研究人员把孩子分为焦虑型和非焦虑型,将他们随机分成四组。一半孩子会进入一个装满玩具的房间,他们可以独自或与同伴一起玩耍15分钟;其余的孩子只能单独或与同伴坐在一张小桌前,听老师讲故事,时间同样是15分钟。
随后,研究人员又重新评估了孩子们的焦虑程度。此前被认为是焦虑型的孩子,玩了15分钟玩具后,焦虑情绪的缓解程度是听故事的孩子的两倍(当然,非焦虑型孩子就更不会焦虑了)。
玩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他们更聪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玩耍最明显的好处似乎是缓解压力、培养社交技能,然而研究显示,玩耍还有第三种出人意料的作用:让孩子变得更聪明。
在发表于《发育心理学》杂志的一项经典研究中,研究人员将90名尚在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分成三组。
①第一组小朋友可以从一叠纸巾、一个螺丝刀、一块木板、一堆纸夹等常见物品中,挑选4种来自由玩耍;
②对于第二组小朋友,研究人员要求他们模仿工作人员,根据日常方法使用这些物品;
③第三组小朋友看不到这些日常物品,他们坐在桌前,随机画自己想画的东西。
10分钟后,研究人员要求小朋友们说出其中一种物品的使用方法。
结果显示,自由玩耍的孩子说出的非常规的、创造性的使用方法是另外两组孩子的3倍,这说明借助材料的自由玩耍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
此外,嬉戏打闹也可以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研学旅行活动中,我们更应该有所规范,正确的引导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有获。特别在孩子的心理建树中,要从以下四点来正确指引。
从整体上看,学生对于研学旅行活动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所到目的地和所学内容的不同并未影响学生积极参与科研的兴趣。在观察地质结构、学习植物分类或者体验文化内涵的时候,学生都能认真对待,紧跟主讲老师,自主记录笔记,并能将所记录的内容体现在最终的小组汇报上。
尽管如此,教育者依然要考虑如何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部科学探索动机。在研学旅行活动以及其他活动中,教师倾向于给学生布置任务,通过督促学生完成任务或者评比优秀参与者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
教师可以考虑在研学旅行活动中“无意识地奖励”做得好的学生。例如给学生更多表现自己想法的机会,对其进行细致化的提问,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获得受关注感。当众表扬答对的学生,并鼓励他们看到自己的成长,提醒他们感受获得知识,提升自己的乐趣和满足感等。
在复习节律上,有的学生当晚便会对今日所学进行整理和回忆,有的学生等到最后一天才从头翻看。根据记忆曲线,及时复习对于保存记忆有很大的必要性,四五天后再进行复习,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远大于及时复习当天内容,这就是有些学生学习效率高,同样的时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的方法之一,该学习习惯在日常学习中也差别甚大,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学生经常抱怨的“我学习时间比他长,但是他的成绩却比我好”的症结。
教育者要帮助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事半功倍,也能让他们在研学以及日常学习活动中收获更多。
像研学旅行活动这样的集体出行最容易表现出每个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体合作能力。学生要成长就要学会做一个“社会人”,当前社会,工作学习生活都需要与人交往,因此在中学阶段关注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尤为重要。
当前很多学生为独生子女,学校教育也会强调积极关注,这使得很多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较强的自我关注在有其好的一方面外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可能会在与人沟通时会给对方带来压力,有些学生聊天时总是抢占话语权,聊天内容多围绕自己,忽略沟通的双向性,只将对方视为听众,而没有顾及对方感受。
其次,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冲突。有的学生对他人的话念念不忘,可能会长时间追着对方询问原因:你为什么要这么说,你刚才到底什么意思……对方在没有耐心应对这样的追间时就可能发生冲突。还有学生缺乏共情能力,总是在他人失误时嘲笑对方,认为也无恶意,造成冲突。
再次,互助的氛围减少,有的学生看见其他同学遗落的物品也不提醒,只是因为这不是自己的事情,在乘车、就餐等时候不懂得礼让。
团队合作也很重要,整体来讲,学生还是懂得如何分工、合作、考虑个优势来呈现好的汇报效果。并且学生在面临新成立的小组以及不熟悉的组员时,并未表现出怯场。但在应对合作冲突时,学生略显慌张。当发生分歧时,学生的处理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以及处理团体冲突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引人团队合作任务,锻炼学生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
在集体中保持个性很重要,但有意识地融入集体,具备一定的包容性也是不可缺少的。集体中成员一定具有多样性,若是都以个人为主,那团队意识必然难以建立,另外也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对自身进行适当评估的能力。
教师和家长应在这方面仔细思考如何提高学生对他人的体谅和包容能力。人际社会不是由个人组成的,若要良好地与人沟通,切实意识到融入集体的重要性,在适度保持个性的前提下保有能够为整体的良性运转而努力去适应大家的意识性以及对他人不同于自己习惯和个性的包容性也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的独立性相对较差。学生还是更依赖于教师的照顾,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将带队教师视为“保姆、保安、保镖”,甚至有很多老师也持有相同的想法,事无巨细地照顾学生。诚然,教师确实有看护和引导学生的职责,但也要培养学生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意识,只有如此才能在外出活动中学会成长。外出研学旅行活动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
除此之外,面对困难的心态也极为重要。有时候不可挡的外力出现时,我们能做的就是接受现状,在现状下及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和预期,从而尽可能达到最好的状态。一味抱怨和懊恼对于事情的解决没有任何作用,反而自己会受消极情绪影响而将本可以做得更好,体会到更多快乐的事情做得很糟糕。
因此,培养学生的心理弹性和积极乐观应对问题的能力很重要。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做到冷静思考,积极处理,并以豁达乐观的态度迎接未来的结果,降低学生对幸福和满足的阈限值,做到能够体会其中的小幸福和小快乐,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乐观积极。
良好的时间观念是保证事情有序进行,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的前提。在研学旅行活动中也能从集合、小组汇报等任务中看出学生的时间观念。整体来说,学生能够按时集合和返程,但确实存在有部分学生缺乏集体观念,拖延整个团队的情况。
时间观念是一个学生基本素养的表现,也是学生集体责任心的表现。另外,总是因为个人原因耽误集体的行程或拖延集体的时间,势必也会影响到个人在集体中的形象,不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另外,在完成小组任务中,有的小组能够合理评估自己所需时间,制订每天完成计划,每日不疲惫又不慌乱地在时间截点前妥当完成。但有的小组直到汇报前还在整理资料,势必会影响整体效果,由此衍生到学生日常学习中,若是缺乏时间观念,也会容易形成拖沓的习惯。
拖延不仅会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己的心态和自信度,焦虑和压力的情绪极易由此而生。由此可见,在日常学习和研学过程中,注意强调中小学生的时间观念,教会学生合理的时间管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计划性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品质和核心素养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