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堰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节选3:规划发展重点

本文隶属:13.湖北现代农业规划(第1/17篇)

日期:2015年8月8日;撰制人员:兆联投资顾问84号小编。“湖北十堰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节选3:规划发展重点”由兆联投资顾问84号小编经过校对与适当修改后为你贡献,文章来源于农业规划设计等相关的专题内容,其版权乃归于原文之作者。

十堰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节选2:指导思想、原则、发展目标与任务
湖北十堰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节选1:机遇和挑战

1、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目标,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措施,保证粮油种植面积,优化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提高产出效益。依托高产创建示范片、示范园、示范区建设,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以及机械化生产推广力度;依靠科学技术,降低粮油生产成本,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保障品质,走高产、优质、高效之路;加快发展现代粮食加工,坚持全加工、全利用,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确保山区农产品供应充足、质量安全。

2、坚持不懈的推进茶叶产业建设。

依托标准化基地建设为基础,延伸产业链条、强化科技支撑、打造核心品牌,将茶叶产业培植成为我县优势主导产业。一是突出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布局。集中整合项目、资金,以每年新建、改造茶叶基地各1万亩的速度,着力构建“一核两带三心”茶叶产业发展格局。即以**、**、大庙、得胜现有茶园为基础,建设茶叶核心板块;以345、246国道为轴线,建设双百里生态绿茶产业带;以女娲山、女娲天池、九女峰等旅游景区为中心,建设观光型精品茶园。其他乡镇重点抓好连片续接和老茶园改造。二是严格控制农药残留,推广标准化生产。杜绝使用草甘磷等茶园除草剂,严格控制农药残留,组织制定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标准,抓好茶农与茶叶加工人员技术培训。按照有机、绿色、无公害要求,推广绿肥套种,指导开展科学施肥、合理间作、深耕培土、修剪定型、病虫害防治。三是加快中低档茶开发,延伸茶叶产业链条。在稳定绿茶生产的基础上,加大红茶、黑茶、乌龙茶的生产开发。支持裕园公司发展外贸出口,鼓励$¥茶场、$¥茶业开发中低档茶。全县基本形成中小企业为$¥茶场和$¥茶业提供原料保障,$¥茶场、$¥茶业为裕园公司提供产品支撑的中低档生产及营销格局。四是培育龙头企业,打造核心品牌。制定特惠政策,激励$¥茶场、$¥茶业等企业,完善法人管理结构,兼并中小茶场,加快上市步伐,争创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支持产业大户、合作组织、创业能人,规模流转茶园,加快茶叶经营实体个转企、小进规进程。确立“$¥•武当道茶”、“十星红•武当道茶”等2-3个主打品牌,采取市场运作的办法,促进各茶叶生产企业产品在主打品牌旗下外销,根据茶叶质量等次,分等定级,依质定价,统一销售。五是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组建成立县茶叶科技研发中心,抓好夏秋茶开发利用,实现红茶、花茶、乌龙茶批量生产,加快茶饮料、茶食品、茶工艺品研究开发,最大限度的提高茶叶产业效益。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每年引进1-2名茶叶专业人才,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茶叶技能培训等手段,加快茶叶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3、持之以恒地发展油料产业。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以良种为基础、以体制创新为手段、以龙头企业为纽带,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集约化生产道路。一是稳定种植面积。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特别是中西部乡镇粮油主产区,要坚持以油料生产为主,保证全县在“十三五”末油料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合项目,加强小流域治理与水利设施建设,在重视大中型水库、灌区配套建设与维护的同时,加强对分散的小型库、塘、堰、渠、水窖的清淤、管理与维护。实施耕地园田化,完善道路、灌排等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产高效农田。坚持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合理间作套种、轮作换茬,减少耕地水土流失,扩种绿肥,扩大豆类作物种植面积,用地养地,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三是落实惠农政策。严格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完善惠农资金补贴方式,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降低农民生产成本,进而增强农民粮油生产积极性。四是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生产经营步伐,提高土地利用率、机械化生产覆盖率、土地产出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增收目标。五是推广简化栽培。大力推广油菜直播机收等轻型、简化、节本、高效栽培技术,降低生产成本与劳动强度。六是加强科技培训。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对农村粮油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等专业农民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与技能培训,使其成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4、因地制宜抓好药材产业。

以建设“武当药库”为契机,坚持“市场导向、科技支撑、龙头带动、订单生产”的原则,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产业。一是坚定发展药材产业的信心和决心。成立以县领导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药材产业建设领导小组,形成药材产业建设一套班子、一抓到底。进一步提高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对药材产业的重视程度,要清楚的认识到药材种植是二高山以上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之一。二是坚持科学规划,集约发展。加快二高山以上地区土地流转,加大中药材规模化发展力度,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集约化生产道路。三是狠抓科技培训,服务大田生产。加大对中药材种植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培养力度,同时依托 “新型农民培训”举办药农培训班,对农村药材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等专业农民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药材种植科技知识与技能培训,使其成为药材种植的新型农民。四是加大招商力度,带动产业发展。制定优惠政策,加强招商工作,引进中药材深加工企业,延伸全县中药材产业建设链条,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产业效益,实现企业、药农双赢。

5、稳步推进渔业产业发展。

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送”的前提下,发展健康生态渔业。一是组织实施《**县渔业产业发展规划》。在@@湖建设“黄颡类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利用各型水库、池塘发展水产品生态健康养殖,建立优势特色水产品开发区。在**、**、宝丰等乡镇,利用水田建设精养鱼池2万亩。组织培植大鲵示范区,以柳林、官渡为中心大力发展大鲵生态养殖,以宝丰、**大鲵合作社为依托,建立养殖基地发展大鲵人工养殖,大力建设“鲵博园”。二是依法治渔、科技兴渔。建立健全渔政船检港监管理站等相关机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素质,配齐执法装备,强化执法手段,严格执行养殖许可和捕捞许可证制度,落实禁渔期制度,严厉打击抬网捕鱼、电鱼、毒鱼、架设灯光网、设置拦河网等渔业违法行为,保护野生鱼类资源,优化渔业发展环境。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科技支撑体系,重点渔业乡镇配备1—2名渔政执法和水产技术服务工作人员,相关村成立“水产技术服务网点”,形成水产技术推广与服务网络,使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池、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全面构建渔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通道。三是开展增殖放流,维护生态平衡。全县按照县乡政府组织投放30%,业主投放70%的标准,每年分区投放符合库区生态要求且经检疫检验的渔业优质苗种5000万尾以上,确保按规划完成增殖放流任务。四是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政策引导、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金、连片建设、统一推进的原则,对全县精养鱼池和渔业码头进行统筹规划和设计建设。结合实施国家渔政码头建设项目,在$¥湖和黄龙库区城关水域建设渔业码头,完善配套设施。建设集中连片的高标准精养鱼池,更新养殖设备,引入现代科技,有步骤地建成一批“吨鱼塘、万元池”。五是建设苗种基地,实施良种工程。结合实施国家和省级水产苗种基地建设项目,培植3至5家国家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引进、培育一批名特优新品种,力争年良种生产能力达到1亿尾以上。六是培植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以入库企业为依托,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库区周边农户参与水产养殖和捕捞。以渔业乡镇为单位组建渔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签订产销合同,农民加入合作社从事水产养殖和捕捞。企业负责制定生态健康养殖计划、提供优质苗种、指导科学养殖、下达捕捞计划、订单收购产品、统一加工销售,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培植加工龙头企业,走高端养殖、精深加工路线,通过加工增值,提高养殖效益。

6、千方百计服务能源建设。

围绕创建“湖北省农村能源建设大县”目标,活用项目、加大投入、完善体系,合力做好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推广和服务工作。一是探索建立建管并重的长效机制,使农村沼气补贴政策逐步实现由建设补贴向建设和管护补贴并重转变,使已建沼气池建得起、用得好、管得长。二是加大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按照“六有”标准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县级服务中心标准,有正式批复机构、有稳定工作人员、有固定办公场所、有基本办公条件、有服务检测车辆、有完善的培训设施;乡镇沼气服务站标准,有固定办公地点、有经营服务门店、有专门服务队伍、有专门服务热线、有完善服务制度、有专业服务设施、有农户服务合同;村级沼气服务网点标准,有2名以上服务人员,有固定服务门店,有沼气进出料车,有整套沼气维修防护用具,有专用服务电话,有服务记录。根据需求,每个乡镇至少配备2-3台沼液沼渣抽排车,一个村配一个污水泵,解决抽渣车去不了的农户出料困难。三是因地因需多元化推广农村清洁能源。结合竹房城镇带和移民新村建设,在人口密集区,按每300户建一个沼气服务网点的标准配套建设乡村沼气服务网点,适度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和小型沼气工程,力争使**、等5个乡镇的清洁能源入户率达到90%以上,全县农村清洁能源入户率达到85%以上。创建5个“湖北省农村能源建设明星乡镇”,“三改”配套率达到80%以上,使用率达99%以上。根据农户需求,推广生物质炉2.5万台、太阳能热水器2.5万台、推广太阳能源路灯1万盏。

7、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

实行更加优惠的支持政策,围绕主导产业,加大招商力度,着力科技进步,努力建设一批标准化原料基地,培育一批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创建一批农业名优品牌,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力争用5-10年的时间把**县打造成十堰农产品加工业高地和农产品物流中心,为全县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

8、加快推进科技兴农的步伐。
以突出培育重点,探索培育模式,创新培育机制,总结培育经验为主线,着力培育一支热爱现代农业,生产能力强,经营效果好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选择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科技示范户等为重点培育对象,分类型,分产业,分季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每年培育500名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240人,专业技能型120人,社会服务型140人),农业技能鉴定150人,到2020年全县新型职业农民达到3000人,农业技能鉴定900人。

9、进一步完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社会化服务体建设。
根据我县实际情况,新组建植保专业合作社5个。由县植保站组建的植保专业合作社及乡镇农技中心组建的机防队实行统一测报、统一开方、统一供药、统一防治运作;由行政村、场及种植大户组建的由植保专家统一开处防治方案和具体配药方法,由机防组织统一购药和配药防治、自主经营的运作模式。

10、全面实施农业项目建设。
坚持以特色生态经济为核心,以竹房城镇带建设为纽带,以秦巴山区为载体,统筹规划企业、基地、市场等产业要素,整体协调山、水、林、田、路、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一业为主,多元开发,打造优势现代农业产业带。即分层、分带建好五大产业基地(即茶叶产业基地、生物药材产业基地、核桃产业基地、设施蔬菜产业基地、畜牧水产养殖基地),形成五大特色产业加工园区(即,明清农产品加工园、桥东生物医药工业园、黄茅观农业休闲产业园、通济沟物流园、鱼岭农产品生态加工园),连结五大农产品产业链(即,茶叶、水产品、中药材、油脂、蔬菜等五大产业链),培植新建一批产业项目(即,高标准茶叶基地建设工程、花生示范县建设工程、双低油菜产业工程、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工程、10万亩中药材基地建设、堵河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