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隶属:13.湖北现代农业规划(第4/17篇)
- 湖北十堰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节选3:规划发展重点
- 黄冈市十三五规划之农业产业化及大别山生态保护建设重点项目
- 湖北有哪些优秀的休闲农业项目?附2017年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名单
- 湖北省“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
- 湖北江陵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实施方案
- 湖北省农业厅等3部门联合公布的首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单
- 自然资源部明确12大任务加强村庄规划,湖北省全面启动村庄规划编制
- 湖北省有多少家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与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 湖北省:发布9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实施方案,部署农业抗灾救灾工作
- 湖北省:公布2021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
- 湖北省:培育特色产业,壮大龙头农企,树立区域品牌
- 2021年湖北省取得了哪些“三农”振兴成就?2022年有哪些新行动?
- 《湖北十三五规划》农业篇:加快农业现代化与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 湖北省休闲农业旅游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
- 湖北省畜牧业五大产业带区域布局与基地建设规划
- 湖北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武汉八大区带格局
- 湖北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主要任务,保障措施,责任部门
提高现代茶业加工水平。在宜昌、恩施、咸宁、武汉、孝感、黄冈、十堰、襄阳、随州等地分期分批建设茶产业精深加工、名优绿茶、红茶、青砖茶、乌龙茶、出口茶等十大加工园区。大力发展现代茶业加工业,在茶叶集中优势产区新建一批高标准加工厂,改造提升一批初精制加工茶厂,坚决取缔一批加工条件差、管理粗放、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小厂。全省建立100个茶叶加工示范厂。在四大优势产区和武汉城市圈建设100个名优茶加工示范中心(厂)。鄂西南武陵山及宜昌三峡产区30个、鄂东大别山产区20个、鄂西北秦巴山产区15个、鄂南幕阜山产区15个、武汉城市圈10个、随州大洪山产区10个。加大现代化、清洁化、自动化茶叶加工生产线的引进和创新力度,促进全省茶叶加工升级换代。大力开发茶食品、茶饮料、茶用品、茶机械、茶包装等,抓好茶多酚、速溶茶等精深加工转化增值,提高夏秋茶的综合利用率,加粗延长茶叶加工产业链,大力发展茶叶产业集群。
培植壮大龙头企业。集中力量做强做大一批有规模、有潜力、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各类社会资金投入茶产业。加快推进行业整合,促进中小茶叶企业向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集中,增强产业联动效应。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支持企业采用租赁、兼并、参股、联合等多种形式进行改制重组,改变我省茶叶企业小、散、弱的局面,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3.4.4 市场营销环节
打造知名茶叶品牌。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重点打造采花毛尖、恩施硒茶、武当道茶、萧氏茗茶、邓村绿茶、英山云雾、鹤峰翠泉茶等知名品牌,改变湖北茶叶品牌多、乱、杂的现状。提倡一个大区域形成一个优势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规格、统一对外宣传,形成规模优势,扩大品牌效应。加强品牌茶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依法打击假冒伪劣行为。通过主流媒体加强对湖北茶叶对外宣传,扩大影响,打造“湖北绿茶”整体形象。定期组织湖北绿茶品牌龙头企业到北京、上海等茶叶主销区举办大型推介活动,引导、扶持企业运用商标战略,培植在全国叫得响、市场占有率高的中国驰名商标。大力支持举办茶叶节、博览会等活动,努力提高湖北茶叶的社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全省建立10个茶叶交易市场。武汉4个、宜昌2个、黄冈1个、十堰1个、恩施1个、咸宁1个。在武汉市建设1个全省最高规格的茶叶安全检测中心。积极探索现代营销方式,在省内外市场形成品牌专卖店、超市专柜、连锁营销和现代茶馆茶楼等形式多样、相互补充、遍及城乡的销售网络。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辐射广、带动力强的茶叶专业市场,重点支持汉口茶市、陆羽茶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茶城、恩施茶城和鄂东大别山茶叶广场等茶叶交易市场建设冷链系统、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检验检测中心等项目,进一步提档升级,使其成为提高湖北绿茶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影响力的集散地和对外宣传销售的平台。支持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增强我省企业自营出口创汇能力。
积极打造茶业电商运营平台,布局互联网+茶业扶贫。依托“互联网+”平台,倡导“消费扶贫”理念,通过消费购买贫困地区茶叶,带给贫困农民一份有尊严的收入。消费者以亲民价,购得生态好茶;贫困茶农不再担忧销路、品牌、压价等问题,可以放下包袱专心种植生产,从而脱贫致富。这种双赢的模式既降低了茶叶销售的成本,又帮助了贫困茶农增收,还能够使社会人人都能参与扶贫事业。
3.4.5 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通过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经营模式,扶贫措施精准到户到人。重点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动,为贫困户提供技术、加工、销售等服务,带动贫困户新建茶叶基地,进行低产茶园改造。二是推进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建设,按照茶园面积合理布局,引导按照能人牵头、贫困农户入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模式建设茶厂。三是优先安排贫困户短期免费培训,并在茶园管理、茶叶加工及厂区建设等方面优先安排就业,茶叶企业在当地工价基础上,按上浮10%的工资付给劳动报酬,同时按市场价上浮5%的价格进行贫困农户的茶叶收购。
3.5 中药材
3.5.1 建设任务
重点打造武陵山优质地道药材种植区,包括恩施、巴东、利川、咸丰、鹤峰、建始等县(市);巩固发展大别山药材种植区,包括蕲春、英山、罗田、麻城等县(市);扶持秦巴山中药材种植区,包括郧西、郧县、房县、竹山、竹溪等县(市)。强化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大力推广高产栽培和无公害生产技术,重点发展黄连、茯苓、板党、玄参、白术等品种,中药材留存面积发展到500万亩,年度播种面积稳定在130万亩。另外,在五峰、长阳和竹山等地建立五倍子原料基地15万亩,开发五倍子生物医药制品、功能保健品及美容化妆品。
在武陵山片区,药材产业主要以草本药材和木本药材为主,主要分布于恩施市(板桥、新塘、红土、盛家坝、白果、屯堡、太阳河7个乡镇)、利川市(汪营、建南、团堡、元堡、沙溪、凉雾、忠路、谋道、福宝山药材场9个乡镇)、建始县(茅田、龙坪、花坪、官店、业州5个乡镇)、巴东县(绿葱坡、茶店子、水布垭、沿渡河4个乡镇)、宣恩县(沙道沟、长潭河、椿木营、晓关、高罗5个乡镇)、咸丰县(小村、活龙坪、高乐山、尖山、甲马池5个乡镇)、来凤县(革勒车、大河、百福司、旧司4个乡镇)、鹤峰县(中营、太平、五里、燕子、容美5个乡镇)、长阳县(都镇湾、资丘、渔峡口、火烧坪、榔坪和贺家坪以及3个国有林场)、五峰县(牛庄乡和湾潭镇)、秭归县(全县12个乡镇)。覆盖农户45万户120万人,带动贫困户39.2万户108.99万人。
在大别山片区,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中药材产业发展,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重点抓好蕲春、罗田、麻城、英山、孝昌五个县市20多个乡镇的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形成北部山区种木本和中部丘陵平原地区种草本的药材产业带。建成50.3万亩药材生产基地,其中,以蕲春蕲艾、夏枯草、栀子、银杏、金银花为主要品种的生产基地15万亩,以英山苍术、桔梗、柴胡为主导品种的生产基地3万亩,以罗田茯苓、金银花、天麻、百合等主导品种的生产基地20万亩,以麻城伏白菊为主导品种的生产基地6万亩,以孝昌菊花、杜仲为主导品种的生产基地4万亩,以大悟县金银花为主导品种的生产基地2.3万亩。
在秦巴山片区,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55万亩,建设生态观光示范中药园5000亩,良种繁育基地7.5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万亩,规模化种植基地17.5万亩,培植壮大加工企业5家。培育发展5-8个药材生产基地乡和100-150个药材生产专业村。建成完备的基础设施配套、种苗供应、科技支撑、能力提升、产销服务、龙头带动等保障体系。秦巴山片区中药材发展总体布局在丹江口市、郧阳区、房县、竹山县、竹溪县、张湾区、茅箭区等7个县市区,丹江口市主要分布在江南关山镇、盐池河镇、白杨坪林区、浪河镇、丁家营镇、土关垭镇、江北石鼓镇、蒿坪镇、大沟林区、习家店镇等10个乡镇。郧阳区主要分布在鲍峡、胡家营、刘洞、白桑关、南化塘五峰等乡镇。房县主要分布在3大产业带,即在高山地区发展以川乌、党参、贡术、柴胡、黄芩、冬花、黄连等为主的产业带,在二高山地区发展以丹参、留兰香、白芷、黄芩、金银花、绞股蓝、柴胡、桔梗、木瓜、辛夷、杜仲为主的产业带,在中部平坝地区发展以板蓝根、草决明、柴胡、野菊花、连翘、杜仲、黄柏、木瓜、二花、桔根、白芷、丹参等品种为主的产业带,项目覆盖235个村、农户7.8万户,带动贫苦户3.8万户、贫困人口13.5万人。竹山县以南部高山区为重点,高海拔地区以党参、冬花、当归、川乌、牛膝、黄连、天麻为主,中低海拔地区以金银花、板蓝根、白芷、白芍、丹参、留兰香为主,同时注重发展木本药材杜仲、厚朴、黄柏、银杏、木瓜、枣皮等品种。竹溪县主要分布在3大产业带,即南部高山药材产业带,以种植适宜高海拔生长的黄连、川乌、天麻等为主;中部二高山药材产业带,以种植木瓜、二花、肚倍、杜仲为主;低山河谷药材产业带,以种植速生药材金银花、绞股蓝、玄参为主。张湾区主要分布在西沟乡、方滩乡、黄龙镇、柏林镇、花果街道等5个乡镇街办。茅箭区主要分布在茅塔乡台子村、大沟村、东沟村、岩屋村、坪子村;大川镇的浪溪村、卡子村、唐家村;赛管局的锅厂村、小川村、营子村、阳坡村。
3.5.2 生产环节
建立中药材生产发展专项基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重点支持中药材标准化基地、新发展的连片示范基地、中药材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中药材产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中药材产业的组织启动、项目研究、招商引资、技术培训、中药材种苗基地、重点项目争取和产业发展奖励。在项目申报上,要求向中药材产业倾斜,加快中药材标准化建设和中药材 “一村一品”专业村、中药材农民合作社和中药材种植大户的发展。创新涉农资金管理体制,将各项资金统筹整合,相互配套,突出重点,打捆使用,形成涉农资金合力。扶贫部门在企业贴息和小额贴息贷款上重点扶持中药材加工企业和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种药大户;国土部门在土地整理项目中,按照科学规划、连片开发的原则,重点支持草木本药材基地建设。
选育优良品种,研发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继承创新传统中药材生产技术,发展中药材精准作业、生态种植养殖、机械化生产和现代加工等技术,建立和完善优质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和产地加工技术规范。推动开展中药材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创新中药材规模化栽培模式,采用木本药材套作套种套养方式,多年生、当年生等长中短期结合,有效提高中药材产量质量、复种指数和经济效益,提升中药材现代化生产水平。
加强对贫困农户中药材种植的技术支撑。成立中药材技术服务中心,聘请专家组建中药材种植发展专家组,实行一对一帮扶结对子,加强对全省贫困农户中药材种植方面的技术指导。拓宽龙头企业技术人员辅导基地农户,聘请社会技术力量到合作社和基地兼职等渠道,强化、搞活、提高中药材生产技术推广能力。培育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扶持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中药材产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完善农村集体服务功能,鼓励发展村级中药材种植综合服务中心,增强集体组织对贫困农户技术指导、生产经营的服务能力。
3.5.3 农产品加工环节
湖北省中药材种植规模和初加工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仍处于数量扩张、出售原料的初级发展阶段,存在着产品研发滞后,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精深加工比例小,品牌意识和营销手段落后等问题,造成质优、价低、效益差的状况。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就地对中药材进行精深加工,积极开展中药饮片和医药中间体提取,狠抓中药材加工,促进药化工业发展,更好地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提升产品价值和产业加工能力。加强中药材加工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和初加工的标准化、精深加工与新产品产业化发展。支持中药材产地加工企业技术改造,提升装备水平和加工能力。
加快中药材产业链的完善升级。在大别山片区,围绕打造“华中药谷”的定位,以深度开发和挖掘李时珍人文资源和品牌价值为突破口,实施千亿医药养生产业规划。加强现代化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中药材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现代物流配送系统建设,推进中药材流通体系标准化、现代化建设,初步形成从中药材种植养殖到中药材初加工、包装、仓储和运输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重点支持蕲春中药材市场建设集初加工、包装、仓储、质量检验、追溯管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配送于一体的国家级现代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
3.5.4 市场营销环节
大力培育现代中药材生产企业。引导、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利用资本、技术、市场等资源与中药材产区自然禀赋、劳动力等优势有机结合,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发展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生产经营,推动现代中药材生产企业逐步成为市场供应主体,推动中药材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加快发展,实现中药材从分散生产向组织化生产转变,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提高中药材产业化水平。培育3-5家年销售收入5亿元的中型现代中药材生产企业。
加强营销体系建设。一是支持加工贮藏点建设。建设中药材初级加工和贮藏交易点,配套建设仓储室、供销电子显示屏、装卸平台等,建设地点主要分布在产业发展相对集中的城镇。二是加大专业市场建设。加强各乡镇农贸集贸市场建设,改善乡镇农贸集贸市场条件,完善乡镇农贸集贸市场功能。新建改建的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主要建设在县城及周边,改扩建乡镇集贸市场主要选择贫困程度相对集中,且乡镇原有农贸集贸市场条件差的乡镇。三是加强物流产业建设。积极引进发展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依托现有条件和资源,向武汉乃至周边省市扩散,缩短运输环节,节约物流成本。
3.5.5 利益联结机制
突出模式创新,探索中药材扶贫产业的发展途径。让贫困群众受益是中药材产业扶贫发展的最终目的。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基地+农户”、“大户+基地+农户”等药材基地发展模式,不断提高药材种植规模效益。为了破解“土地难流转、规模难做大、产业难集中”的难题,探索药材基地“老板+农户+村集体”发展模式,采用老板投资建设药材基地,农户提供土地,村集体免费提供种苗,老板、农户、村集体各占70%、25%、5%的股份,实现三方互利共赢,利益机制分配合理,促进了药材基地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同时,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外联市场、内接农户的优势,将千家万户分散种植有机地统一起来,对农户统一品种、统一培训、统一销售。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带动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企业订单模式。企业订单模式就是由企业与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签订种植收购合同;企业提供种苗、技术培训,农民提供土地、劳动力,产品由企业全部收购。这既降低了农民的种植风险,使农民收益有稳定的保障,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原材料收购成本,有稳定的原材料供应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