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市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意见

农业产业化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农民收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大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加快协调城乡统筹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93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实施方案(2017-2021年)的通知》(皖政〔2017〕43号)精神,按照“当标杆、当示范、当排头、当榜样”的要求,围绕省政府提出的“五大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合肥市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牢固树立“创新强农、协调惠农、绿色兴农、开放助农、共享富农”的发展理念,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指导农业发展,以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目标,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生产、生活和生态融合发展为基本方向,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业集群、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业产业加工集中区三大平台,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推进农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努力打造面向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绿色农产品供给基地、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强市,不断开创“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新局面,全力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

(二)发展目标。

通过五年努力,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链条更加完整,功能更加多样,业态更加丰富,利益联结更加稳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序构建,形成“大基地、大龙头、大产业、大园区、大品牌、大融合”系统支撑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指标居全省领先,在全国进入先进行列。

——农产品加工水平快速提升。到2021年,力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8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3: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5%左右。

——产业化带动能力显著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5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万元。

——企业规模实力壮大增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750家,其中,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企业350家,10亿元以上企业35家,50亿元以上企业3家,100亿元以上企业1家,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领军企业、“甲级队”。

——产业集群效益有力凸显。年产值超百亿园区达6个,加工业集群产值超30亿元的达12个,其中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2个,5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5个。

二、主要任务

(一)大基地建设行动计划。

科学划定农产品优势区域,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建设一流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到2021年,优质专用粮食基地55万亩、果蔬基地17万亩、水产健康养殖基地54.7万亩。种植业、养殖业标准化覆盖率分别达75%和95%。

1.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主体多元、合理布局、综合配套、集中连片、保护生态、建管并重”的建设思路,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优质原料农产品供给能力。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土地整治、农田水利粮食生产基地、蔬菜种植基地、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等建设项目,重点向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自建、联建、合作建设的原料生产基地倾斜。(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市财政局、市农委、市发改委、市畜水局、市水务局)

2.加快规模化经营。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流转农村土地。大力发展优质粮油、果蔬茶叶畜禽水产花卉等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建立稳固的优势原料生产基地。积极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加快专业村镇建设,打造240万亩优质粮食、20万亩草莓、10万亩蔬菜、55万亩水产养殖、300万头生猪、70万亩农产品花卉等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形成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责任单位:市农委、市畜水局、市粮食局、市林园局、市质监局)

3.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聚焦绿色生产,坚持“一控两减三基本”,突出粮食生产功能区、“菜篮子”工程蔬果基地、健康农产品基地建设,统筹“水、土、气”综合治理,发展高效、特色、安全、可控的绿色产业。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推广应用一批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一批加工专用优良品种和技术,促进专用品牌粮食等农产品原料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和可追溯制度,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到2021年,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500家、示范园区100个、省级示范县(区)6个。(责任单位:市农委、市粮食局、市科技局、市质监局)

(二)大龙头培育行动计划。

坚持“内培外引”、“壮大扶小”并行,形成规模协调、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辐射带动广的农业企业梯度发展格局,促进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质增效。开展“百家龙头企业提升”工程,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领军型、甲级队”大企业及大集团,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一批多要素融合的产业化联合体。

1.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多元化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核心目标,突出龙头企业牵引作用。鼓励支持规模大的龙头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增资扩股、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方式,壮大成为行业领军企业和“甲级队”。重点扶持100个加工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广,在全国全省同行业中位居前列的大型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年销售亿元以上的成长型龙头企业,强化现代企业管理,提质量、上台阶、创品牌。积极扶持成长型龙头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鼓励社会和民间资金兴办一批新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到2021年,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750家,大型农业企业集团3家。(责任单位:市农委、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统计局、市金融办、市科技局、市粮食局、市林园局、市畜水局、市供销社)

2.大力发展产业化联合体。以承包土地经营权、生产技术、产品品牌等要素紧密型合作为链接,完善农业创新链、转化链、服务链、信息链、利益链,培育连结紧密、分工合理、利益共享、配置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鼓励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向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休闲农业延伸,带动各类经营主体抱团发展、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效益。到2021年,全市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数量达到300个,其中市级以上示范联合体120个。(责任单位:市农委、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粮食局、市林园局、市畜水局、市供销社)

(三)大产业提升行动计划。

聚焦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三大领域,提高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精深加工比重,构建产业链条完整、配套功能完善、流通顺畅、安全可追溯的产业体系。实施农产品加工“千百十”工程建设(双千亿产业、百亿园区和十亿龙头企业集群),农业产业化加工水平领跑全省。

1.加快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落实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扶持政策,鼓励经营主体之间通过合资合作方式建设烘储设施,改造升级储藏、保鲜、分类分级、包装和运销等设施设备,推进蔬果、水产品、农产品、茶叶等农产品就地转化加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实现“减损增效、均衡上市、稳定价格、提升品级、促进增收”。到2021年,新增果蔬贮藏能力2万吨,烘干能力0.8万吨。(责任单位:市农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粮食局、市畜水局、市供销社)

2.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增值。鼓励企业开展精细生产、深度加工和系列开发,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利用能力,重点发展米面品、肉品、乳品、果蔬、油脂、水产、坚果等农产品精深加工,粮食、农产品、农产品、肉类、水产品加工转化率分别达到80%、30%、20%、20%、40%。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的领军企业和国内外知名品牌,形成一批主食加工、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冷冻食品优势产业集群。发展“餐桌”经济,推广“原料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等模式,在全市建设100个示范“主食厨房”网店。适应市场和消费升级需求,积极开发营养健康的功能性食品。开展秸秆和稻壳米糠、畜禽骨血等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的循环利用、全值利用和梯次利用。(责任单位:市农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粮食局、市畜水局)

3.着力强化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推用”有机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产品加工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平台建设。引导大型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研发一批附加值高、特色明显、综合利用的高新产品。依托中国农科院合肥食品科学与营养创新研究院平台,建设食品技术成果转化及农产品孵化基地,力促行业技术水平跨越式提升。通过交流合作、科技攻关等方式,培育一批经营管理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到2021年,获得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认证达30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农委、市食药局、市粮食局、市畜水局、市人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