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农业规划网.2018年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设计资讯:推动特色小镇战略实施的三大思维。
特色小镇无疑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的若干重大关键词之一。脱胎于浙江模式,从最初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与载体,到今年7月份发改委等多部门发文提出“我国到2020年争取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的目标,再到10月31日正式发布《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特色小镇战略迅速蹿红,火遍大江南北。
热潮之下更需冷思考。一方面,特色小镇战略实施正呈如火如荼之势。另一方面,关于特色小镇的研究、探讨、审视从未停止。“特色不特”,“千镇一面”,“今年一哄而上,明年一哄而散”,已成为当前业界对特色小镇战略推进的最大担心。
回归原点,对于特色小镇而言,一面是被赋予新型城镇化的时代重任,成为政府、企业寄予厚望的新晋战略;另一面是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边走边探索落地路径,未来前景看似美好却也充满诸多不确定性。
因此,面对这道时代课题,本文尝试从多重思维视角,对特色小镇战略实施进行解构与重审,试图做出些许有价值的探索。
第一重视角:挖掘真特色的大数据思维
《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特色小(城)镇包括特色小镇、小城镇两种形态。特色小镇主要指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特色小城镇是指以传统行政区划为单元,特色产业鲜明、具有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建制镇。
从这个官方的界定中不难看出,特色小镇的关键并不在于“镇”的区划,而在于“特”,尤以特色产业为重。于是,问题来了,小镇的这个“特色”如何界定?参照谁,多大范围,多高水平,才显示出它的“特色”价值与地位?
如果这个小镇所在的县、市,基本都是属于一个大的产业系统,那么它相对于县市内其他小镇,可能几无特色,但它站在更高的高度,从全省、全国、全球的视角,它的特色无疑十分鲜明。因此,若要打造一个特色小镇,首先需要为这个小镇找准位置,确定好它的“经纬度”,找好各维度参照物,让它的特色得以全面系统地展现。
而在找位置的时候,有一个重要问题不容忽视:小镇自身的特色及其实力、潜力,得足以支撑它所在的位置。也就是,定位有多高,底子就得有多厚。这个“底子”就是小镇支撑自身特色所具备的相关资源。
小镇拥有哪些资源,这看似是一个并不用太费心的难题,但往往需要专业水准的挖掘,大数据思维不可少。从小镇的地形地貌,到持续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思路,当地产业发展现状,当下地域经济数据,社会人口流动状态,基于地域的特定产业潜力,再到当地的地域历史文化脉络,主要经济体的成长过程,城市(乡)形态的发展方向等等,对小镇的产、城、人、文、旅等各领域进行全方位系统化梳理,并以大数据形式构建起这个小镇的经济地理图谱。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专业的多维度比对与数据分析,挖掘出小镇真正具备商业转化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资源优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优势才是小镇得以安身立命的真特色。
(亚太生态研究院旗下泾渭科技首创中国地域大数据云平台)
第二重视角:激活特色产业化的分享经济思维
今年2月28日,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发布了《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分享经济市场规模约为1.95万亿元,保守估计参与分享经济的活动总人数超过5亿。未来5年我国分享经济增长年均速度将在40%左右,到2020年分享经济规模占我国GDP的比重将达10%以上。
分享经济的盛行在较大程度上得益于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互联网天生具备开放互联的基因,智能手机领衔智能设备带动移动互联网崛起,让分享经济终成现实并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对于特色小镇来说,这种分享经济思维开启了思考特色产业化的新路径。
特色小镇的核心在于“特色”的产业化,而这“特色”包括但不仅限于特色农产品、手工制品,特色生态资源,特色文化,特色民俗,特色建筑等等。如何让这些五花八门的“特色”转化为真正具备商业价值、带动区域发展的优质产业?首当其冲就是集聚,集聚人、财、物等生产要素,集聚优质资源,这是产业发展与竞争的核心要义。而分享经济思维的核心就是连接闲散资源,实现资源要素高效匹配。因此,小镇在挖掘出自身的真特色之后,首先需从产业层面对特色进行梳理,并挖掘出真实需求,然后进一步明确自身特色在产业链条的环节定位,再整合资源予以精准匹配,构建产业化运作体系,去满足需求,培育和壮大市场。其中,小镇整合资源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运用分享经济思维,将周边的、全县的、全省的、全国的甚至全球的资源进行高效匹配,而在需求端方面,也通过互联网予以延伸与拓展,跳出地理位置及空间的限制。
分享经济思维还具有另一层启示,如果自身特色足够强大,就会产生足够的能量催生个性化需求,甚至成行成市,获得巨大回报。相应的,小镇的特色如果足够鲜明,就会如磁铁般吸引与该特色关联的资源集聚,也会吸引对这一特色有着真实需求的个人和机构集聚,加上系统运营与专业管理,小镇特色的产业化运作就指日可待了。
(图:亚太生态经济研究院为黔西南州巴铃县设计的“诗乡文化小镇”)
第三重视角:保障运营可持续的全球化思维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年8月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占比达92.5%。
作为全球化的物质技术基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近几年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网民的数量也呈几何倍数级增长,这不仅给整个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以至消费模式都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影响与变革,更助推全球化驶入了前所未有的快车道。而全球化思维也已成为思考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层面战略及问题的重要视角。
特色小镇战略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受到政府、资金、资本、实业、学界等多个层面的普遍关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在浙江等地的运营成果可喜,并为当前的重大课题全国新型城镇化战略落地探索出了一条可行性很高的新路子。
众所周知,城镇化的背后不仅意味着巨大的商业机遇,更关系着万千民生和社会稳定。尤其是在经过三十年高速经济发展之后,如今已步入以内涵经济为核心的深化改革阶段,可持续成为特色小镇战略实施考量的一项硬指标。
如何解决特色小镇运营可持续这道课题?
一是,取决于内在资源的持续支撑,包括产业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在地人口资源等,即拥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这是保障特色小镇运营的基础。
二是,取决于外部需求的可持续,包括产业链相应环节的市场需求,生态休闲旅游需求,文化衍生需求等。这种需求的培育,需要从全球化视角出发,在专注打造小镇“特色”的同时,打开外向度,连接周边以至全球,将特色置于更广的视野,在创新中进行传承迭代,从而激活持续旺盛的需求。
三是,取决于运营模式的可持续,需要始终站在全球的高度,融合全球领先的理念,用全球化的视野,探索更先进、更符合时代需求的方式,盘活资源,让特色跟随时代的脚步焕新活力,让小镇运营真正可持续。
最后,无论是通过大数据思维从纷繁芜杂中挖掘出自身的真特色,还是通过分享经济思维获得产业化的新启示,还是借助全球化思维探索出可持续的新路径,特色小镇战略最终还是将落到全国各地尤其是各县市政府领导的最新工作规划与实践中。换言之,县域政府层面的执政水平,视野胸怀以及决策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次特色小镇战略的成果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