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举办非遗数字论坛,孔子故里探讨研学旅行发展路径

本文隶属:10.乡村民俗农耕文化(第112/132篇)

第二届非遗数字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举办,主题为“数字化赋能非遗传承‘新活态’”。中国非遗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出席并致辞,邀请专家学者就数字化助力非遗活态传承、数字非遗对人文经济赋值、非遗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等话题进行演讲,探讨新时代非遗数字化保护和传承路径。近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济宁市政府、中国旅游报社、山东省精品旅游促进会联合主办的研学旅行创新发展大会在济宁市举办,专家学者聚焦研学旅行产业发展现状,探讨发展路径,助力中国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举办非遗数字论坛

7月29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的第二届非遗数字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举办。中国非遗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出席论坛并致辞。本届论坛以“数字化赋能非遗传承‘新活态’”为主题,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就数字化助力非遗活态传承、数字非遗对人文经济赋值、非遗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等话题进行演讲,深入探讨新时代非遗数字化保护和传承路径。

内蒙古举办非遗数字论坛,孔子故里探讨研学旅行发展路径

王晓峰表示,随着全球化、数字化发展加速,非遗保护传承面临着现代化生活与生产方式的冲击,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非遗从历史走向当代,必然要汲取科技、融入生活。在近年工作实践中,数字化对非遗保护传播的基础性作用和战略性作用越发突出,数字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扎鲁特旗非遗展同期举办,展馆以蒙古包为原型搭建,通过历史、民俗、工艺、文创、生活方式等不同视角,生动展现当地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最新成果。其中,乌力格尔、扎鲁特版画等非遗代表性项目展示展演受到欢迎。

孔子故里探讨研学旅行发展路径

“加强顶层设计,规范研学旅行”“注重‘寓教于游’,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研学+’生态圈”……近日,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济宁市政府、中国旅游报社、山东省精品旅游促进会联合主办的研学旅行创新发展大会高端对话与平行高端对话在山东省济宁市尼山圣境举办。专家学者聚焦研学旅行产业发展现状,探讨研学旅行发展路径,助力中国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

共商发展之策

近年来,济宁不断深入挖掘儒家文化的时代价值,全力打造研学旅行发展新高地。对话活动中,与会嘉宾分析研学旅行市场发展现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为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人们把2000多年前孔子周游列国作为中国研学旅行的开端。作为孔子故里,济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如何把优质资源推广到全国,让广大青少年从中受益,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研学旅行(省、市)协会联席会议理事长贾永炜表示,研学旅行的灵魂是课程、承载是导师、精华是评价,将优秀的研学旅行资源转化为既有科学性又接地气的研学理论课程,让广大中小学生受益,这是研学旅行的意义所在。

内蒙古举办非遗数字论坛,孔子故里探讨研学旅行发展路径

“希望有关部门出台研学旅行政策措施,给予企业更多支持。当前,有些地方对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行的目的地范围有明确限制,对研学旅游活动开展产生了阻碍。”济宁市研学旅行协会会长杨岩说,当前,济宁研学旅行产品创新和宣传推广已形成自有模式:聚焦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推出儒家研学线路“三众套餐”,面向重点城市推出“大众版”研学线路,面向重点群体推出“中众版”研学线路,面向重点团队推出“小众版”研学线路,精准对接目标人群。

蒙山彩蒙景区管委会党委书记黄树田表示,研学基地是研学旅行的重要内容载体,应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安全,包括交通安全、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等;二是课程,研学课程要体现参与性、体验性、感悟性;三是导师,研学导师的知识、能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研学旅行的实际效果;四是评价,要构建评价体系,学校、研学基地、第三方机构要明确研学课程的前期、中期、后期目标,从而实现研学旅行的最大效果。

注重相加相融

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研学旅行发展离不开多产业协同、多业态推进。与会专家一致表示,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要注重产品的文化内涵,要与相关产业相加相融,构建“研学+”生态圈。

“孔子是中国旅游的发轫者之一,很多旅游形态都可以回溯到孔子的论述:游于学、游于野、游于市、游于村、游于艺、游于友。融合是推动地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孙若风表示,当前,文旅融合初见成效。一是顺应并刺激了文化和旅游需求,诗和远方走到了一起。二是扩大了文旅产业规模。三是改善了文旅产业结构。四是提升了文旅产品和服务质量。文旅融合带动了更多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进入,各类社会资本积极性更高,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才,全社会对文旅行业的预期更高,形成提升质量的动力和能力。融合成为推动在地文化发展的新抓手,是重要的创新点,具有推动在地文化凝聚、区域文化发展的优势。

浙江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所长、教授邓德智表示,当前研学旅行应重点做好文旅融合、文旅教育融合。我国研学旅行的发展,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到省级层面的基地、营地体系建设,再到制度供给等都做了积极探索。目前,研学旅行应重点推进3个标准建设:一是研学旅行示范基地标准;二是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标准;三是研学旅行指导师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通过规范性标准,引领整个研学行业、研学企业的规范发展,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也体现了文化、旅游、教育、体育互相促进、发展的融合之道。

在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教授王煜琴看来,研学旅行可以把许多行业串联起来,形成“研学+”的生态圈,产生显著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带动效应。研学旅行还是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在乡村、乡镇企业服务研学旅行的路径探索中,基地、营地模式应该成为主流。综合目的地模式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努力的方向,需要政府、企业和村民多方努力,实现教育的全环境育人效果。“不管哪种模式,构建不同学段、不同主题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是基础,懂教育、懂乡村、懂旅游的人才是关键,一流的服务是保障。”

打造特色品牌

如何提升研学旅行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话活动中,与会嘉宾、学者纷纷表示,要立足本地资源,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打造有地域特色的研学旅行品牌。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陈国忠表示,要加强顶层设计,规范研学旅行发展,建立完善的部门协调统筹机制,制定既具有指导性又具备约束性的研学旅行标准,规范研学市场行为。要构建科学的研学体系,推动教育方针、思想理念、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要素体系均衡发展。要突出山东特色,汲取儒家思想精髓,推进育人育德、成人成才一体化发展,探索具有齐鲁文化特色的研学旅行山东模式、济宁实践。要加强要素建设,特别是研学基地、导师、教材和课程等建设,强化研学治理和基础工作保障,构建良好的研学生态系统。

“研学旅行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旅行体验实践活动,要注重寓教于游,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中国旅游智库委员、中国旅游集团专家委员会委员于冲表示,谋划好中小学研学旅行产品,要讲好中国故事,让学生有所感;研学过程贵在参与体验,让学生学有所得;打造精品路线,让学生有所行。设计好大学生、亲子游等市场需要的寓教于乐产品,同时还要做好国际化的研学产品。

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李昶表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重要形式,也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产业核心在于课程实施,交通、餐饮、住宿、保险等属于产业外层,人才培养及基地规划设计、建设与运营等也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