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上山质疑不断,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人出面解读

本文隶属:09.生态循环农业&碳汇项目(第108/119篇)

朱有勇院士提出的“水稻上山”计划引起了社会各界网民的讨论。许多人对此表示不理解,质疑在山上种植水稻不切实际,且产量不可能很高。近日,记者就“水稻上山”问题采访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负责人。

水稻上山质疑不断,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人出面解读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人解读要点

1、朱有勇院士的“水稻上山”是一种杂交稻雨养旱种的栽培技术,将杂交稻品种引到山上旱地种植,不用泡田、育秧插秧、浇水灌溉,还能有较好的产量,适合云南海拔1700米以下、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雨热资源丰富的山区旱地。这项技术解决了当地农民水稻自给问题,同时不会破坏生态,但并非适用于所有地方。

2、关于山地水稻的产量,专家认为比平原和丘陵地区低,平均亩产350公斤左右。这是由于山地有效积温和光照时间偏少,土层偏薄、地力偏差,农田水利、机耕路等设施发展滞后,抗灾能力弱等原因造成的。下一步工作应该通过选育适宜品种、改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山地水稻单产水平。

3、关于网民质疑的丘陵山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破坏生态、费钱费力还不讨好的问题:专家认为,在丘陵山区,要建设高标准农田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国约有4.4亿亩耕地坡度在6°以上,占总面积的22.74%。为了提高这些斜坡耕地的产能,需要改造成水平梯田,并配套水利设施。在建设高标准农田时需要遵守合理选址和保护生态红线区域的原则,禁止在25°以上的坡地上开垦。同时也警告不要在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垦山、开荒。

社会各界解读:”水稻上山”种植方式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水稻上山是指在山区或丘陵地带进行水稻种植。总的来说,水稻上山可以增加粮食产量,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缺点,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推行。”水稻上山”优点和缺点如下:

水稻上山质疑不断,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人出面解读

优点:

利用了山地资源,扩大了种植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

由于山地土壤肥沃,水稻生长周期较短,可以在同一土地上进行多季种植。

水稻上山可以减少对平原土地的占用,保护了平原生态环境。

缺点:

水稻上山需要大量劳动力,并且劳动强度较大。

山地气候多变,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如洪涝、滑坡等。

水稻上山需要进行大量的人工灌溉和施肥,成本较高。

水稻上山的种植方式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首先,水稻上山需要开垦土地,这会破坏山区的植被和生态环境。其次,为了种植水稻,需要进行大量的灌溉工作,会消耗大量的水资源。此外,水稻上山还需要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这些物质可能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因此,在进行水稻上山时,需要注意环境保护,采用科学合理的种植方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