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市场乱象:收费随意,游而不学,安全隐患,服务缺失

本文隶属:02.中小学劳动实践研学基地(第254/281篇)

研学旅行市场在近年迅速发展,2022年研学旅行人数预计将突破600万人次,但市场存在问题,如研学机构鱼龙混杂、研学团成旅游团、安全难保障等。虽然政策文件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但市场的开发进程与成熟度较低,导致乱象丛生。目前,机构推出的研学旅行项目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情况,有些研学团变成了普通的旅游团,有些提供的服务与承诺不符,同时安全问题也难以得到保障,这些问题经常被媒体报道。2016年,国家旅游局制定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将研学旅行项目分为五个类型,并对研学活动的人员配置、教育内容、安全保障等方面提出要求。

研学市场乱象:收费随意,游而不学,安全隐患,服务缺失

研学旅行市场中的乱象究竟在哪里?

研学收费随意混乱

如今,研学旅行的主题包括自然生态、人文历史和科技创新等,许多项目还延伸到国外。今年暑期,国内的研学项目大致分为三类:城市周边半日游、一日游,跨省市单周游和营地类研学夏令营。这些项目的价格不菲,且不同机构组织的相似活动价格差异巨大。其中,一日游、半日游为主的研学项目价格多为数百元至上千元,多日国内跨省市研学项目基本在数千元至上万元。调查发现,因为行业没有统一标准,定价很随意。海外研学团同样火热且价格更高。

游而不学(出行服务偷工减料,名不副实)

一些研学机构宣传的服务与实际不符,让家长们对高昂的研学费用感到不满。有的研学团只是把旅游观光当成研学,导游讲解不透彻,学员很多且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整个团都乱糟糟的。一些机构“偷工减料”,住宿标准不符合宣传,食宿条件也不如所说。有的机构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选择价格低廉的航空公司。有家长花了3万多元为孩子报了趟美国研学,但效果很不满意。另外,一些机构宣传的出行、食宿条件好、安全有保障等承诺也未能兑现。这些问题导致家长们对研学团的效果不满意,认为“游大于学”“游而不学”并非个例。

服务转包,安全问题难以保障

研学旅行中发生意外导致学生受伤或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引起广大家长的关注。调查发现,很少有研学机构会配备专门的随从医护人员,对参与者的安全保障仅限于购买旅行意外险。部分机构介绍的安全措施含糊其词,只会配备一些日常用药。为了让家长放心,一些机构会配备摄影师拍照并分享孩子的日常。研学机构在合同中规定,参与研学的一方需要对自身的财务损失和人身伤害负全责,存在甩手掌柜的情况。

缺乏专业化人才服务

人社部发布的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新加入了研学旅行指导师这个职业,使得这个职业有了官方认可的“身份证”。但是,研学市场存在各种乱象,与整个行业缺少规范、缺少专业人才有关。许多所谓的研学旅行指导师并没有相关专业背景,市面上的研学导师培训证书也参差不齐。记者查询到许多关于研学旅行指导师证件考取的广告信息,证件的具体名称往往存在细微差别,发证单位也五花八门,各不相同。

研学市场乱象:收费随意,游而不学,安全隐患,服务缺失

我们是否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研学旅行作为创新教育的新业态,近来受到热捧。然而,随着其热度增加,乱象也开始出现。6月12日,一则媒体曝光的“研学市场乱象调查”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和讨论。大家开始呼吁相关管理办法的出台。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是否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2016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并开始释放政策红利。然而调研发现,近7年来,研学旅行发展迅速,但从业者、学生家长等群体对其定义和归属行业的看法不一致。市场混乱的主要原因是行业定义不明确,监管部门的归属也不清晰。

2019年,随着政策指引的推动,研学旅行行业迎来了大量新进企业,其中成立1至5年的企业占比高达62.76%。然而,疫情的爆发给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企业业务减少、经营压力增大。尽管2021-2022年仍有企业开展研学业务,但新增注册企业的增幅开始缩小。在经济尚未彻底复苏、行业竞争压力集聚的背景下,企业需要加速弥补前三年的业绩损失,研学产品成为企业刺激消费、产生溢价的重要手段。然而,部分企业因成本压力不愿或难以再投入更多时间与研发成本,对研学产品进行深入打磨。

业内专家提出,建议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多部委联合牵头,尽快出台研学旅行管理办法,制定详细的行业标准和管理细则,规范研学服务流程,建立研学市场监管体系,以整顿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