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再增4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梦呜苗寨开启非遗街系列体验活动

本文隶属:10.乡村民俗农耕文化(第103/132篇)

2023年再增4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中国旅游报2023-05-26(杨丽敏)】近日,从联合国粮农组织官网获悉,联合国粮农组织近日在罗马举行2023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授证仪式,向新认定的24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颁发证书。中国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获颁证书。

2023年再增4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梦呜苗寨开启非遗街系列体验活动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表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堪称生物多样性宝库,获得证书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各地要开展更多工作、肩负更大责任,对遗产开展持续监测、适应性管理以及创新开发。

据了解,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为雨养农业系统,历史可追溯至13世纪,旱作梯田保存了77种171个传统农作物种质资源。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首创“半发酵”乌龙茶制作技艺,发明了茶树“短穗扦插”繁殖技术,其茶文化传承模式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借鉴。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是中国第一个游牧类农业文化遗产。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是以林—菇共育技术为核心的森林保育、菌菇栽培、农业生产有机融合的山地农林复合生产系统。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9项,总数居世界之首。

梦呜苗寨开启2023非遗街系列体验活动

【中国旅游报2023-05-26(孟萍)】前不久,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梦呜苗寨举办了非遗街的开街活动,给游客耳目一新的旅游体验。游客近距离感受了融水非遗的技艺,体验了非遗项目,品尝了非遗美食,大呼过瘾。

非遗展示引游客

融水县民族风情浓郁,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三月三”假日期间,梦呜苗寨推出了“大苗山非遗在梦呜”系列活动,举办非遗街开街仪式,邀请多位自治区级、市级、县级的非遗传承人为游客展示绚丽多彩的非遗技艺制作过程,打造了一场非遗的盛宴。

本次活动以“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促进文旅融合 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通过开展非遗技艺展示、非遗特色美食品鉴、非遗项目体验等,进一步弘扬融水优秀民族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活动现场可谓非遗高手云集,他们的技艺和作品让人大开眼界。广西区级非遗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广西工艺美术大师马贵兵制作的银饰精美时尚;百鸟衣制作非遗传承人韦兰花制作的百鸟衣仙气十足;苗族织锦传承人梁桂花、苗族盛装制作传承人梁翠荣制作的苗族服饰吸引许多游客试穿拍照;芒篙面具制作传承人杨胜福制作的面具古朴神秘;苗族芦笙舞传承人郑亚德、何兆丹联袂给游客带来优美的苗族舞蹈;芦笙音乐传承人唐毅辉、芦笙制作传承人马贵光在现场吹起嘹亮的芦笙,将苗寨的节日气氛引向高潮。

2023年再增4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梦呜苗寨开启非遗街系列体验活动

融水各族群众还穿上民族盛装,共同唱响“融水七彩民歌”。一曲曲极具浓郁民族特色的苗歌、瑶歌、侗歌、壮歌、土拐山歌、融水山歌、六甲山歌轮番上演,游客与演员欢聚在美丽的梦呜苗寨,共同感受各民族文化的魅力。

与此同时,在梦呜苗寨的苗魅大剧场内,一场大型实景剧《苗謌》演出正在进行。现场观众被热情邀请参与到古老神秘的苗家婚恋习俗、拦门酒、芦笙踩堂等节目当中,与演员一起载歌载舞。到了晚上,同一场地上还有一场名为《苗魅》的大型演出上演。笙歌阵阵、舞姿翩跹,从白天到夜晚,整个苗寨都是一片欢乐的海洋。

来自广东的游客黎永乐说:“梦呜苗寨的房屋建筑古香古色,景区内的银饰特别漂亮,这里的民族风情也很浓郁。我们一家都玩得很开心。”

梦呜苗寨再次因为非遗而火“出圈”。据景区游客中心统计,“三月三”假日3天,景区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次,同比增长30%。今年五一假日,融水县接待游客19.48万人次,同比增长136.7%;旅游收入2.1428亿元,同比增长225.5%,其中作为重点景区的梦呜苗寨贡献颇多。

非遗传承有平台

梦呜苗寨就像一个露天的民族非遗博物馆。走在寨子里,目之所及都是苗族的建筑、身着苗装的工作人员,耳边回响着芦笙乐曲和动听的苗歌;随便走进一家店铺,出售的也都是苗绣、苗银、芦笙、苗族服饰等非遗商品;走进任一家饮食店,还可以品尝到油茶、百家宴、酸鱼酸肉、百草汤、烧蔗等非遗美食……

在梦呜苗寨的大苗山芦笙制作坊内,一排排制作精美的芦笙和组装工具整齐地摆放着。马贵光正在制作芦笙,他是家族第三代传承人,从18岁开始学习制作芦笙,距今已有26个年头。除了制作和销售芦笙,马贵光还有个重要工作,就是向游客讲解和传播芦笙文化。

芦笙制作技艺工序繁杂,要经过选料、烤料、打制簧片和调音等十几道工序,需要耗时数天才能制作出一件。目前,马贵光已有40多名徒弟,下一步,他计划招收更多的学徒,将芦笙制作手艺发扬光大。“这门手艺可不能在我这丢咯!”马贵光说。

“苗族银饰太漂亮了!” 在苗族银饰非遗体验馆内,游客被众多精美的银饰吸引住了目光,纷纷发出赞叹。这家体验馆是集苗族非遗银饰制作体验、产品展示、传艺培训、加工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非遗工艺传承和研学基地。

马贵兵是苗族银饰非遗体验馆的创始人。他自幼跟随长辈学习苗族银饰制作技艺,17岁便能独自打制银饰。年轻时他曾赴广东打工,但因放不下故乡和祖传的手艺,选择回到家乡接过祖辈的“接力棒”,继续传承银饰锻造工艺。凭借着做工精巧、图案优美细腻等特质,马贵兵的作品曾获得多个国家级、省级奖项。

马贵兵介绍,银饰的制作包括铸炼、锤打、拉丝、搓丝、掐丝、镶嵌加固等程序,最终锻造成丝,编制成花,錾刻成衣,才得以形成一件如此精美的苗族银饰。

众多游客在苗族银饰非遗体验馆中参观了苗族头饰、苗族项圈、纯银手镯、银茶壶、银花丝绣球等极具苗族特色的银饰,还亲身体验了苗族银饰的制作过程。

在梦呜苗寨,还有苗族织锦和亮布的制作展示店铺,这些古老质朴的手工技艺在苗寨中代代延续,“家家户户织锦布,苗寨处处捶衣声”,成为融水苗乡独特的风景线。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银健介绍,梦呜苗寨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学院社会实践团队将更深入地探寻非遗传承、文旅资源开发的路径,推动民族非遗与时代共进、与人民共享。

非遗旅游促振兴

梦呜苗寨的表演队带领游客体验抛绣球、选婿、拜堂等民俗,身穿苗族特色服饰的姑娘翩翩起舞,清脆的芦笙声萦绕在侧,其声铿锵有力,节奏变化多端,为“苗家娶亲”的故事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这是景区深受游客喜爱的节目。

梦呜芦笙表演队队长潘杰辉介绍,2018年,35位表演队员通过易地搬迁的方式搬进梦呜苗寨,他们以前均为杆洞乡的贫困户。对他们来说,芦笙表演不仅是增收的渠道,也能传承和发扬苗族传统文化。

梦呜苗寨利用苗寨人民天生能歌善舞的天赋,聘请艺术院团的导演对农户进行培训,耗资3000万元,打造了大型苗族文化实景演出《苗魅》,实现了苗族文化的就地传承发展。整台演出时长75分钟,参演人员多达150多名,大多数是本地农户和景区的职工。他们“穿上戏服是演员,脱下戏服是社员”,表演节目成为他们增加收入的最重要渠道之一。

韦妹花也来自杆洞乡,现在是梦呜苗寨的一名唱跳演员,依靠在景区表演节目,每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她的丈夫潘星拾被安排到景区的扶贫管理办公室工作,成为景区的管理人员,每月工资3000元。

2018年,韦妹花家脱贫了。“我和老公一起在景区上班,家里的条件改善了,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了。”韦妹花开心地说。

梦呜苗寨曾作为广西易地移民搬迁扶贫试点,寨子内部各类设施建设完善,保留了鼓楼、斗马场等传统苗寨建筑,并搭建有舞台、芦笙坪等场地,可以进行实景演出。其以民族风情展示和民俗休闲体验为特色,把苗族村寨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促进传承发展、增加群众收入的旅游新路径。目前,苗寨内可提供就业岗位达600多个,实现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