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创建畜牧业6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武威农业增量连续9年居全省第一

本文隶属:农村乡村产业融合(第158/188篇)

武威,甘肃省辖地级市,属于甘肃段重要节点城市,是河西走廊的中心城市。武威市在2022年实现了37.4%的农业总产值和380亿元的农业总产值。在全国范围内,农业增加值已连续9年居全省首位。2022年,甘肃省畜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牛、羊、猪、鸡、奶、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实现了658亿元,同比增长6.3%,在农业总产值中占比提高到27%。

甘肃创建畜牧业6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新甘肃·甘肃日报2023-02-21】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全省畜牧兽医工作会议上获悉,2022年甘肃省畜牧兽医事业快速发展,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逐步形成,已建立起聚集度高、规模大、各具特色的“牛、羊、猪、鸡、奶、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畜牧业产值达到658亿元,同比增长6.3%,在农业总产值中占比提高到27%。

甘肃创建畜牧业6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武威农业增量连续9年居全省第一

2022年,甘肃省大力扶持引导牛、羊、猪、鸡、奶、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向优势区集中,推动畜牧产业做大做强、提质增效。全省肉牛、奶牛、肉羊、生猪、家禽规模化比重分别达到53%、78%、53%、55%和82%,形成了“以规模养殖场为主导,适度规模养殖户为补充”的生产体系。全省投资500万元以上新建、续建畜牧业重点项目154个,产业集群、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和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等项目进展顺利。

去年以来,甘肃省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奶产业振兴跑出“加速度”,饲草饲料产业发展迅速,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全省牛、羊、猪、禽存栏分别为531.8万头、2595.6万只、699.5万头和6130万只,出栏分别为247.8万头、2278万只、895.7万头和7561.2万只,其中羊存栏量位居全国第三,牛存栏量位居全国第九;初步形成河西走廊黄金奶源优势区、中东部种养循环奶业优势区、高原牧区牦牛乳产业优势区等三个优势产区和永昌奶绵羊、庆阳奶山羊两个特色羊奶产业基地,全省奶牛存栏35.9万头;全省饲料总产量230万吨,同比增长11%,总产值达到90亿元,同比增长10%,全省饲草生产加工企业(合作社)达500余家;全省肉产量达144万吨、牛奶91.8万吨,同比增长5.9%、37.8%,高于全国3.8%、6.8%的增速,全省净调出生猪89.9万头,由猪肉产销平衡省份变为调出省份。

甘肃创建畜牧业6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武威农业增量连续9年居全省第一

武威农业增量连续9年居全省第一

【新甘肃·甘肃日报2023-02-21】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全省农业农村局长会议上获悉,2022年武威市立足畜牧产业发展优势,扎实推进“以养殖业牵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全市农业产值稳步提升。2022年武威市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占比37.4%,带动农业总产值达380亿元。全市农业增加值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一。

近年来,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武威市积极构建“五链同构”的产业发展布局。坚持突出扩规提质、种业创新、加工增值、种养循环、全链融合五个方面,分别牵引带动农业供应链、科技链、价值链、生态链、产业链优化提升。

为扩大农业产业规模,武威市以引龙头、扩规模、提标准为发展方向,形成了以大型企业为引领、规模场为主体、散养户为补充的现代养殖体系。目前,全市奶牛存栏10万头、跃居全省第一位。全市持续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培育国家核心育种场2个、省级重点种畜禽场31家、改良点241处,基本实现牛冻配和猪三元杂交授配全覆盖,良种化率达95%。围绕种业振兴,联合科研院所、高校开展育种攻关,培育畜禽新品种5个。积极推行“集中屠宰、冷链配送、冰鲜上市”加工模式,引进培育南京雨润等22家屠宰企业,年屠宰畜禽202万头(只),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0%,产值达75亿元。引导屠宰企业向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实现网络销售额21亿元。引进培育牛满加等饲料兽药生产企业41家,实现产量83万吨、产值32亿元。

武威市紧盯绿色循环生态发展,持续“拧紧”农业生态链。“沿山”燕麦草、“沿川”青贮草、“沿沙”苜蓿草三大产区饲草面积达116万亩;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形成“大型场自行处理+中小场第三方处理+散养户‘进棚入园’处理”模式,年减少化肥用量3万吨。同时促进种、养、加、销全链融合增值,实施伊利液态奶、伊牧兰肉类加工等延链补链强链项目20项、完成投资15亿元,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总产值达31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