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农场,干农活,做美食:校内外多实践场域下协同劳动教育探究

本文隶属:K12劳动教育课程教案(第82/86篇)

随着2023寒假结束及新学季开启,“开学季”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开始了。记者发现,目前很多学校都把劳动作为开学第一课的开端。河北省保定市前卫路小学为学生们准备了一个“福袋”,里面装满了各种蔬菜和鲜花的种子。在校园的劳动实习基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细心播种,对新的一年充满了希望。

依托农场,干农活,做美食:校内外多实践场域下协同劳动教育探究

【来源:浙江教育报;原标题:多实践场域下的家校协同劳动教育探究】如果说家庭是劳动教育的初始场域,那么学校则是主要场域,劳动教育需家校共同发力方能落到实处。劳动教育需家校合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让他们感受“劳动创造幸福”。成立家委会,聘请校外劳动教育辅导员,链接实践场域,走进农场,通过多种途径与平台开展劳动教育。

一、建立家校劳动教育机制,构建劳动教育策略

家校协同教育只有建立健全的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确保劳动教育正常、有序开展,促进良性循环。学校可成立以校长室牵头,德育处、教导处、总务处、家委会共同配合的队伍,同时聘请专业的劳动人员担任劳动教育校外总辅导员,全方位保障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建立多样化的沟通渠道

(一)依托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可帮助家长更新家教观念、获取家教知识、掌握家教方法。学校可通过劳动教育教师对各年级的家长进行培训,交流劳动教育的价值,以及家校协同在劳动教育中的意义等,同时对家校交流形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开展相关主题的交流沙龙等。

(二)建立三级家委会家校合作机制

成立家委会,营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确保各种教育渠道的畅通和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如我们成立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家委会家校合作机制,保障劳动教育的有效运行。通过分级家委会制度,实现人人被沟通。

(三)利用新媒体搭建家校互动沟通平台

新媒体时代,教育呈现出不受时空限制、快速反应、便捷高效等特点。在这一背景下,学校可利用新技术平台与家长沟通,创建家校共育的劳动教育新模式。如利用QQ和微信,及时沟通最新的劳动教育信息,又如巧用校园公众号平台,设置“正善劳动教育”等板块,定期推送与劳动教育相关的信息。

依托农场,干农活,做美食:校内外多实践场域下协同劳动教育探究

三、链接实践场域,通过多种途径与平台开展劳动教育

(一)依托农场,体验真实劳动情境

1.家长劳动辅导员讲解农俗农事

农耕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通过劳动技术项目的学习,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知识,掌握相关的劳动技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邀请各班的劳动教育辅导员,给学生讲讲家乡的农俗知识,了解农俗文化,让学生对即将到来的农场劳动环节有大致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

2.干农活,勤观察,感悟劳动的辛苦

劳动教育强调的是体力、脑力相互融合,在参加劳动过程中,要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磨炼意志、学会观察、学会创造。学生在农场里锄地拔草种植,在这个过程中,对班级的农作物进行观察,分别通过撰写观察日记、绘画、拍照等方式,记录农作物的成长。

3.丰收乐,做美食,体会劳动的喜悦

劳动技术成果的呈现方式应该是开放的,是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通过实践和探索得来的。应将劳动教育与各项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逐步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劳动教育体系。到农作物可以采摘、丰收的时节,组织学生到农场开展采摘节、丰收节活动。学生用劳动的汗水浇灌出丰收的果实。他们收获的农作物可以拿回家,或自己动手,或在家长指导下做成一道美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了劳动的辛苦,更收获了劳动的喜悦,深刻领悟了“劳动创造幸福”的道理。

(二)分层次开展家庭劳动

学校应通过家校沟通赢得家长的支持配合,使家长成为孩子进行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家庭劳动对孩子的锻炼是使其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家庭劳动的开展要避免“一刀切”,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所要锻炼的能力要区别对待。我们针对不同学段制作了“我是劳动小能手”家庭劳动实践表格,其中包含从早上醒来叠被子,到做早餐,再到扫地、洗衣、整理房间等各项事务。年级有年级的目标,一周有一周的任务。这些能让家长感受到孩子的变化,只有从小打好基础,练就动手能力,以后才能更好地走向社会。

(三)家长劳动教育进课堂

在劳动教育的日常开展中,很多学校苦于寻找不到合适的校外劳动辅导员。其实,家长就是最好的资源。结合班级劳动教育,在校园、社会劳动实践的基础上,可鼓励身怀一技之长的家长走进校园,走进每一个班级和学生们面对面交流、手把手讲授。

四、构建评价体系,确保家校共育质量与成果的巩固

评价要体现出过程性和表现性,能够反映出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评价更要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评价主体可以是劳动辅导员、教师、学生自己、同伴、家长等,评价方式也要多元。

劳动教育的评价强调过程和结果并重,尤其要注重情感和态度。给每一个学生设置一份“劳动档案卡”,学生可在卡中记录自己每一次的劳动过程。在每一次的劳动实践体验记录中,都有一个评价栏,由小伙伴、教师、辅导员或是家长对学生的劳动表现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