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累计向100个项目发放碳减排贷款117.8亿元

本文隶属:09.生态循环农业&碳汇项目(第84/119篇)

根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碳减排贷款信息披露(2022-08-31),本年度,农发行累计向100个项目发放碳减排贷款1178443.42万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99%,带动的年度碳减排量为6002210.21吨二氧化碳当量。以“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为主题的“2021天府金融论坛”在成都举办。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行长湛东升发表了主旨演讲。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累计向100个项目发放碳减排贷款117.8亿元

农发行:累计向100个项目发放碳减排贷款117.8亿元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规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在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支持下,向符合条件的碳减排项目发放碳减排贷款,并根据要求向公众披露本机构获得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的碳减排项目数量、碳减排贷款金额和加权平均利率、碳减排贷款带动的年度碳减排量。以下信息不存在虚假记载、重大遗漏或误导性描述。

2022年第2季度,农发行在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下,向符合条件的53个项目发放碳减排贷款455348.69万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73%,带动的年度碳减排量为4009236.44吨二氧化碳当量。较典型的项目如支持甘肃省山丹县东乐滩10万千瓦光伏项目、江西省吉水县整县开发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等。本年度,农发行累计向83个项目发放碳减排贷款892053.46万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95%,带动的年度碳减排量为5172598.93吨二氧化碳当量。获得碳减排支持工具以来,农发行累计向100个项目发放碳减排贷款1178443.42万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99%,带动的年度碳减排量为6002210.21吨二氧化碳当量。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累计向100个项目发放碳减排贷款117.8亿元

本信息披露的碳减排贷款专项用于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农发行将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规定,持续发挥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积极作用,定期披露碳减排贷款相关信息。

农发行行长湛东升:绿色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

以“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为主题的“2021天府金融论坛”在成都举办。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行长湛东升发表了主旨演讲。

湛东升表示,绿色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作为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将发展绿色金融、打造绿色银行作为全行的战略任务,围绕双碳目标把绿色发展贯穿金融服务“三农”的实践,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治理体系,创新金融服务,坚持政策性银行办行的理念,加大绿色金融投入,履行农发行绿色银行的职责使命。

一是完善绿色银行的治理体系,从资产、负债、运营三个维度确定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目标。组建了专业团队,加大了考核力度,持续完善我们的组织建设。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出台打造绿色银行的指导意见。点面结合,构建农发行绿色银行的发展路径,打造农发行绿色信贷标准体系,将绿色信贷项目管理和环境社会风险管理嵌入信贷的全流程,持续优化改造绿色信贷管理系统,强化科技支撑。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累计向100个项目发放碳减排贷款117.8亿元

二是加强三农金融绿色服务。确保粮棉油政策性资金收储的同时,大力扩展市场化收购业务,支持粮食生产和绿色农产品架构物流仓储,全力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截至9月末全行绿色信贷余额11813亿元,占全行贷款余额17%,比年初增长了32%,远高于全行的贷款平均增速。下一阶段,农发行将把节能减排、治污增绿作为信贷支持美丽四川的重点,紧跟政策导向和省政府的规划,创新服务的模式,并给予政策和资源保障,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在支持四川绿色发展当中的作用。

三是要加大绿色筹资和对外合作。广泛筹集国内外社会资金,服务三农绿色发展。今年9月23日面向全球投资者成功发行了国内首单用于森林碳汇的碳中和债券36亿元。9月末,农发行积极参与绿色金融标准制定和绿色金融市场建设。

临夏州召开林业碳汇开发和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工作推进会

9月1日,全州林业碳汇开发和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工作推进会召开,州委常委、副州长张朝俊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上,州林草局负责人通报了全州国家储备林和林业碳汇项目进展情况,州城投公司和州农发行负责人分别对全州林业碳汇进展情况和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进展情况作了发言,各县市负责人对林业碳汇和储备林项目建设进行了汇报。

张朝俊要求,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林业碳汇和国家储备林项目开发的重大意义,以长远的眼光和发展的思维看待项目实施的前景、潜力和效益。要深入研判分析,深刻认识林业碳汇、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困难问题。要开拓创新,强化工作措施、落实工作内容,全力推动林业碳汇、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稳步发展。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加快国家储备林贷款审批进度,积极争取中央、省上专项资金,用足用活财政贴息政策,推广运用PPP等成功融资模式,为项目建设提供充足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