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耕读创造性劳动,让“创新力”成为劳动教育的“生命力”

本文隶属:02.中小学劳动实践研学基地(第229/281篇)

从今年9月秋季新学期开始,劳动课将正式“升级”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是,一些学校因缺劳动教育师资、劳动教育场地和设施,而把劳动教育任务交给家长,给学生布置劳动教育“打卡”任务。但是,作为一门课程,学校教育必须发挥主体作用。要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在学校设立劳动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实验室,科学、有序地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教学。

新华日报:耕读创造性劳动,让“创新力”成为劳动教育的“生命力”

地方政府要依法监督学校依法开齐开足劳动课。地方政府要根据劳动教育“独立成课”的规定,重视对劳动教育的投入,核算成本,将其纳入财政预算。另一方面,地方教育部门要依法监督学校依法开齐开足劳动课,不能用其他课程教学挤占劳动课时间。义务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进一步说,学校不按规定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就属违法办学。但是,出于追求升学政绩,以及节省办学投入,有的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对学校不开齐开足义务教育课程,只重视与中高考挂钩的课程教学,睁只眼闭只眼。对此,应该加强教育督导,追究不依法保障学校投入,不依法监督学校依法办学的地方教育部门的责任。

劳动教育要体现时代特征,创新内容形式。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改变人类劳动的组织方式和实践形态,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使知识和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劳动教育必须着眼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紧密结合新产业、新业态、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更新和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

新华日报:让“创新力”成为劳动教育的“生命力”

【新华日报2022-09-01(袁媛)】今秋开学,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多年来,我省一直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基本实现劳动教育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去年参与校外劳动教育的中小学生达300万人次以上。在此基础上“升级”劳动教育课程,不仅要注重“量”,在覆盖面、课时等方面加强保障;更要注重“质”,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和以劳育美的作用,让劳动教育在创新中焕发新的活力。

劳动教育来源于生活,落脚于实践,是一门有“生命力”的课程。过去,有的学校对劳动教育的理念有偏,动辄以打扫卫生“惩罚”犯了错的学生,很难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可劳动最光荣;有的学校一味强调考试成绩,劳动课师资不济、课程单调,时常给文化课让路;有的家长自己不重视劳动,孩子耳濡目染也对劳动提不起劲……在这样的氛围里开展劳动教育,“生命力”不够旺盛,起不到应有的育人作用。

什么才是有“生命力”的劳动教育?今夏高温天,南京部分小学组织孩子为户外劳动者送清凉、开展“红领巾楼道长”志愿服务,孩子们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到劳动的归属感,教育意义显著;张家港市常阴沙学校建立“耕读教育”基地,开设了水培种植、木工、烹饪、布艺等多种有新意的课程,深受孩子们欢迎;暑假里,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摆摊,“娃娃摊主”在与人交流、为人服务中,体会到劳动的成就感。可见,劳动教育是形态丰富、内容多元的实践项目,它既依托于课程,也需要家校协同、社会合力。最为关键的是,各方要以创新展现劳动的魅力,让劳动教育有新意、有乐趣,让正确的劳动观入脑入心。

新华日报:耕读创造性劳动,让“创新力”成为劳动教育的“生命力”

未来,创造性劳动将逐渐取代重复性劳动,由劳动生产转向劳动创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劳动教育也要突破传统认知,更加注重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首先应高站位谋划,构建“理念创新”劳动思维。学校在进行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时,应结合时代特征、生活实际和学生个性,让学生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乐趣,对学生进行体验式的劳动教育。同时应注重先进劳动理念的传递,比如尊重首创精神、珍惜劳动成果、自豪劳动成就、注重劳动保护等。

其次,应严标准推进,建设“融合创新”课程体系。劳动教育注重实践,是“五育融合”的有力支点,学校应整合优势资源,开展“劳动+文化”“劳动+科技”“劳动+生态”“劳动+艺术”“劳动+工艺”等融合教育,推动学生建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生产的事情学着做、公益的劳动争着做、创新性劳动尝试做、审美的劳动乐着做”的健康劳动心态。

劳动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事,家庭、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教育主体。各地教育部门应鼓励协调跨学科、跨场所、跨主体、跨行业的劳动教育模式,推动理念、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从娃娃抓起,从多维度的创新出发,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时代背景,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