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招募退休教师前往农村学校工作,农村学校如何保留乡土味?

本文隶属:02.中小学劳动实践研学基地(第217/281篇)

现在,乡村学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小,甚至个别地方出现了老师比孩子还多的现象。”针对乡村教育发展现状,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认为,应全面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战略,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差距。张志勇说:“对于乡村学校教育发展,相比城镇学校,乡村学校教师压力小、待遇高,晋升高级职称的机会多,导致乡村教师‘城里学校不愿意要,而自己也不愿意走’的困局。要打破教师资源‘富集’和办学水平‘洼地’的乡村教育现状,应积极探索推动城镇学校实质性合并,举办若干所乡村学校,实施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一体化办学、 一体化管理,进而在学校内部让教师资源流动起来。”

教育部招募退休教师前往农村学校工作

【京报网2022-07-12】记者7月12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银龄讲学计划有关实施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义务教育阶段计划招募5000名讲学教师前往县镇和农村学校工作。

教育部招募退休教师前往农村学校工作,农村学校如何保留乡土味?

据悉,2022年银龄讲学计划的实施范围以县为基本单位,主要是脱贫地区、欠发达的民族县、革命老区县、边境县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场等,重点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原深度贫困地区倾斜。

通知要求,申请银龄讲学计划的退休教师以校长、教研员、特级教师、骨干教师为主。年龄一般在65(含)岁以下,政治可靠、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业务精良;身体健康、甘于奉献、不怕吃苦、作风扎实;教育教学经验丰富。讲学教师服务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学年,鼓励考核合格的连续讲学。

农村学校如何保留乡土味?

【中国教育新闻网】“这是在樱桃树上嫁接了李子树,一半是李子,一半是樱桃……”“看看,那边的白桦林,可以称得上鸟的天堂……”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罗通山镇学校(以下简称罗通山学校)极富乡土气息的校园风景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教育者前来参观。面对客人的好奇和疑问,校园里的小导游们一一解答。

2012年10月,罗通山学校由原罗通山中学、小学整合为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合校时,学生流失严重,初中生只有65名,初三毕业生仅剩9名。这样一所农村学校如何在困境中求生存、寻发展?这是摆在新任校长李彬面前的最大难题。

校园里建起了小农田

校园东北角有一个简易的塑料大棚,钢筋骨架,占地60平方米。刚合校时,大家建议应拆除大棚,理由是立在校园不雅观,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无益。李彬却如获至宝,不仅保留大棚,还进行加固翻新,安排专人负责,陆续引进一些花卉、蔬菜种植、栽培。

小学部楼后有个狭长的畦子,足有100平方米,到了5月初,土层仍旧没有融化,如果移栽大棚花苗,时间久,成活率低。“贯众(一种药材)和猴腿菜(一种野菜)喜阴凉、潮湿,何不到大山里挖来栽培呢?”自小在罗通山脚下生活的李彬突发奇想,便带上几位男老师到大山里去挖,劳动实践课教师聂洪璋及时指导学生在校园里栽植……果然,不到半个月,贯众和猴腿菜都发芽了,像婴儿的嫩手,慢慢伸开,还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接下来,食堂前的三块畦子栽种了韭菜,食堂后的空地栽植了大叶芹、刺嫩芽等山野菜,既可观赏又供食用。

教育部招募退休教师前往农村学校工作,农村学校如何保留乡土味?

第二年春天,学校从全国各地精选30多种树木、花卉,栽植到校园。在李彬的倡导下,学生们组建了“园艺社团”和“嫁接社团”,课余时间,他们承担起校园内花卉栽培、病虫害防治等工作,除了育苗、除草、打药、移栽、定苗,还积极尝试在山丁子、山杏上嫁接苹果、李子等。

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们第一批嫁接的苹果第二年就开始结果了,而且同一棵树上竟然嫁接了三种苹果。不仅学校的花卉苗、蔬菜苗自给自足,各类苗移栽之后,又能在大棚里种小白菜、培育葱苗,初冬之际,种植一茬秋菠菜,春季开学即可食用。

后来,学校还采取以生带户形式,向学生家庭推广技术6项,捐送苗木4万株,组织学生与父母一道在庭院栽植各类花卉、苗木。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不仅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规律,掌握了多种劳动技能,还充分体验到父母的艰辛。渐渐地,孩子们的学习劲头更足了,写出的作文更有真情实感了。

把课堂上到田间地头

如今,学校校园绿化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建有梦幻园、圆梦园等18处劳动实践活动基地,每个班级均有承包的实践基地,除草、捉虫、清理卫生、写观察日记等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经多次修订,编写出《我爱家乡》《实用种养殖技术》等校本教材,按教学计划每年级每班每周都上一节劳动实践课。李彬担任实践课教师,和孩子们一道参与各种劳动实践。六年级学生苏展说,栽土豆时,听了李校长的讲解,自己才明白为什么土豆的芽眼要朝上,合拢的土层为什么不宜太厚。

每个班还推选出三名家长,和实践导师一起组建了专兼职农艺辅导教师团队。劳动实践课教师在示范园内现场为学生上课,讲解农作物栽种方法,把课堂真正上到了田间地头。“我们自己栽的土豆,感觉真的特别好吃!”六年级学生付佳宁说。

罗通山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4A级旅游景区罗通山脚下,其众多蕴含革命传统、体现风土人情的景点,不仅为学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乡土教育资源,也为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创造了优越条件。依托这些资源条件,学校组织编写了校本教材《罗通山景点解说词》《罗通山学校校园解说词》,通过组建小导员解说社团,分年段对学生进行实地景点解说训练。“在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希望孩子们都熟悉并热爱这一方水土,能够主动宣传罗通山,使罗通山文化代代相传。”李彬说。

办有生活气息的特色教育

“农村学校不能丢了‘乡土味’,农村学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办有生活的教育!”这是李彬常说的话。近十年来,李彬充分利用校内外生态资源,不断加强生态校园建设、强化劳动教育、丰富校本课程,带领师生走出了一条普教与职教融合的农村学校特色发展之路。

“学校应该是孩子们生活的家园、学习的乐园、实践的田园。”去年,为进一步优化教学环境,李彬带着学校班子成员仔细考察、论证,承包了毗邻的村民耕地4000余平方米,作为学校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园内安装了节水灌溉设施,划分出九个劳动基地,分别种植土豆、高粱、大豆、花生等农作物。

今年中秋节前夕,学校送给每个学生两个苹果。其中一个苹果上印着“做最好的自己”。原来,暑假期间,李彬在校外实践基地采摘园看到苹果上的“恭喜发财”字样,便和实践基地的老师商议,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个特别的礼物。

字是在县城打印、镂空的,把这些字用特殊胶带一个个粘贴在精选的苹果上,经过20多天的日照才呈现出来。收到这份特别的礼物,学生们都很激动,李彬建议孩子们把无字的苹果送给父母,让他们尝一尝,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把有字的那个,留给自己,最好再大喊一声:“做最好的自己!”给自己一个未来的承诺。“孩子们来自全镇21个村屯,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希望我们农村学校的孩子个个自信、阳光!”李彬说。

目前,全校学生达到722人,其中初中生220人,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中考成绩一年一个新台阶。学校两次荣获吉林省绿色学校称号,李彬也获得了吉林省专家型校长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