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好转叠加政策红利激发了人们的出游意愿,加速旅游市场升温,其中微旅行和露营游是近期热度最高的旅游方式选择。被很多人认为是“疫后经济”恢复的重要形式,这种灵活多变、低成本的创业方式,比如“一夜之间,10万人就业!夜市亮了,地摊经济火了”。“地摊经济被松绑,时代的进步?还是倒退?”等等诸如此类的讨论,层出不穷。
其实“地摊”作为直接联系普通大众的消费形式,早已渗透到各行各业,比如“小吃地摊”、“消费品地摊”、“家电地摊”等层出不穷,但真正有格调的莫属“休闲农业—地摊经济”!
休闲农业“地摊经济”,不是“波光粼粼”SOHO下的方格小摊,不是“灯火通明”街旁的吃货小车,更不是城市主干道旁的“吆喝叫卖”,它是将田园、农产品、创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的一种“特殊农业集市”(“文创集市”)。
休闲农业“地摊经济”两大关键
1、“走出去”
地摊,这是一种古老的货品交易方式,是在地上陈列货物出卖货品的摊子,从“以物易物”到“以钱易物”,支付方式虽在改变,但这种直接对接买卖双方的灵活交易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必有其优势。休闲农业“地摊经济”作为一种创意展示,它不仅要发挥创意,更要让这种充满特色的“创意”走出去。它可以是特色农产品、可以是特色美食,还可以是特色手工艺品。例如,美国的农夫市集。
一般而言,美国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大致需要经过生产、进口包装、托运、投放市场,批发或零售,然后由零售网点或食品服务点连接消费者。
而农夫市集可以省去很多中间环节,农民以更少的成本、更少的运输,直接卖给消费者,农户可以获得一些农产品的溢价,而不是批发价;消费者可以简单、直接买到最新鲜、最健康的农产品。因此,这种方式备受市场青睐,比如,现在美国著名的农夫市集之一:unionSQ greenmarket。
这是一个集新鲜水果、蔬菜、花卉、食品、花园教育、休闲娱乐等融为一体的农贸集市,批发商可以找到物美价优的农场货源;消费者可以找到新鲜农产品;厨师们可以找到心仪食材;休闲人群可以放松身心的娱乐中心;醉心园艺或对田园生活向往的人群(孩子们),还可以参加unionSQ greenmarket占地约1英亩的城市农场,亲身实践种植、浇水、收获和烹饪各种蔬菜、草药、水果等等。
农产品的特色摊位展示,不仅可以在自己农庄、民宿附近的个性展示,还可以主动地参加相关主题展会,或供应链上下游的强强联合。
当然,休闲农业地摊经济地“走出去”,不仅可以是特色农产品“走出去”,还可以是充满创意的农产品“摆设”,用心陈列,别有风趣的营销文案,都可以让这种“田园市集”越走越远。
2、“走进来”
休闲农业与其它领域不同的是,休闲农业本身就有一套独立体系,休闲农庄、特色民宿或美丽乡村有客流、有场地,随时可以进行地摊摆设。例如,台湾好物市集,清新质朴的装饰风格、简单随性的交流空间,单纯的邻里关系,让热爱农业的专家、农场主、创意生活的爱好者们,都可以在这里进行“好物展示”,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远来的游客,都可以感受那种田园质朴的美好。
因此,休闲农业“地摊经济”走进来,相当于开辟出了一种新型的“摊位招租”形式,这可以借鉴日本地摊经济的“屋台”形式。据相关数据显示,日本当地18岁以上的市民中有七成去过屋台消费,日本明治大学商学部更曾公布论文指出,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本屋台的数量在减少,但大约有近70%的人希望日常生活中有屋台相伴。
日本不仅本地市民倾向于“屋台消费”,县外游客使用屋台品尝地方特色美食,或购买地道民俗产品的比例,也达到6.3%,因此,日本地摊经济发展,日本屋台摊位招租,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增长,同时也促进休闲产业的营收增加。
注:在农庄、特色民宿或美丽乡村举行地摊形式的田园市集时,一定要结合地理位置、交通及人流量等多种因素综合而定。另外,对于具备“田园市集”条件的农庄,还可以设置不同等级的“地摊奖”来刺激,并鼓励更多农户(农庄主)们前来摆摊。
休闲农业“地摊经济”体系化管理
从两会后带火“地摊经济”到“城管喊你摆地摊”,全国各地“地摊”经济升温的速度难以想象,但好景不长,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阻塞交通、乱扔乱放等现象,为此,相关专家学者们纷纷表示,鼓励“地摊经济”发展,不应成为权宜之计,不能“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要因地制宜的开展地摊经济,要让“地摊经济”健康成长。
而要想让“地摊经济”健康成长,就离不开体系化管理,休闲农业“地摊经济”的互助健康影响,更不能忽视“地摊经济”的体系化管理。
其实,对于地摊经济(摊位管理),世界其它国家已经有所实践,比如韩国著名的“摊贩文化”,他们对“地摊摊位”实行按规申请、面积限制以及年审核制度,每位“地摊主”凭政府颁发的道路占用许可证进行经营,与周围大型购物中心店面组合相互协调的制度体系。
因此,我们要想实现休闲农业“地摊经济”的体系化,也不妨从申请、颁证、审核、评级等四个方面进行思考、鼓励和限制,从而真正实现“地摊经济”的合理化、合法化,让精治、法治、共治相互协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