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探究:学生教师调查与对策思考

本文隶属:02.中小学劳动实践研学基地(第200/281篇)

南通市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每年接待南通地区为主的105所学校(含小学、初中、普高、职高及3所高职院校)约五万多名青少年学生分批次来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每个学生活动5-10天。这为我们做专题教育调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探究:学生教师调查与对策思考

1.学生调查

为深入了解中小学学生的劳动教育现状,2018年,我们对每批次活动的学生随机抽取100名做了问卷调查。全年共发放问卷3800份,回收3789份,有效问卷3717份(有效率97.82%,经检验可信度较高)。调查表明,学校日常尚能组织学生参与教室及辐射区卫生轮值劳动,但95%以上的校园的整体保洁绿化、内部种植等工作基本安排给园丁保洁工人或委托给物业了,即使偶尔的劳动也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缺少普及性、常态化的劳动教育,学校提供给每个学生劳动的机会很少。除综合实践基地活动外,只有4.76%的学校普及性安排了与农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相关的体验性校外劳动活动。在问及“学校是否每周开展了劳动教育课程(不含在实践基地的活动)?如开展是否有理论教育内容?”时,有85.01%的学生回答没有开设,10.98%的学生回答有相关活动但没有理论教育内容。在家庭劳动方面,我们对 “是否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洗衣服、倒垃圾、做饭、洗碗、拖地、整理房間等)”开辟了专栏调查,其统计数据见下表:

2.教师采访

针对劳动教育,我们还随机对来基地活动的带队教师进行了访谈,下面是相似观点的整理:

2.1初中劳动与技术课基本不开设,即使课表中有安排也基本被主学科占用,没有相关考试。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命运也一样,学校的专用教室难得使用、积满灰尘。

2.2平常学校的劳动任务不多,主要是卫生轮值,单独把劳动教育拉出来评价不太现实,放在综合实践活动里作为内容之一就可以了。

2.3劳动教育应该纳入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这样便于操作,所占比例建议在10%左右。

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探究:学生教师调查与对策思考

2.4没必要配备专门的劳动教育师资,对现有教师进行兼职培训就行。

2.5城市学生人数集中,校内配备普及性劳动场所不现实,组织大量学生学工、学农、学商等体验性劳动难以持续,我们主要依托综合实践基地集中开展劳动教育。

2.6主题班会等活动中,我们会要求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积极参加家务劳动,但这个事情家长看法不一,也很少与班主任就此事沟通,所以学生具体做得怎么样我们并不太清楚。

2.7确实存在学生懒惰、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等现象,现实情况可能比我们了解到的更严峻。例如:有较大比例的小学六年级学生不会扣纽扣、系鞋带、需要家长帮忙洗澡,这种情况甚至延续到初中学段;高中阶段有相当比例的学生不会正确地洗衣服,难得发现有使用针线缝补服装、钉纽扣的学生。

21世纪以来至2015年,我国中小学没有专门开设劳动课程,劳动教育主要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品德与社会”为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社区服务、劳动教育等领域”。受入学压力和社会狭隘价值观的影响,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内涵缺乏正确的认识,家长甚至反对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学校、家庭和社会普遍不重视劳动教育,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更多被主要学科占用。2017年教育部指出:“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 实际上,这段时间以来,综合实践基地已成为劳动教育落地的主阵地。

3、对策思考

3.1加强现状调研,精研课程内容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各方面的差异很大, 各校发展不平衡,保障条件千差万别,综合实践基地实施劳动教育前应深入学校、家庭及其他校外教育机构(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等),调查当前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对当地劳动教育实际做到了然于胸。可能是缺乏生存压力的缘故,这一点并没有得到综合实践基地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只有加强调研,才能在此基础上,呼应国家战略,平衡当地学校、学生乃至家庭的实际需求,改变传统劳动教育思维定式,改革原课程的立意、架构、内容及项目,确立劳动教育独立的课程地位,精心研制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另外,综合实践基地应建立师生反馈及课程项目创新机制,使课程建设永葆活力。

3.2加强师资建设,系统提升能力

基地内部建设必须立足于课程需要,这一点是所有“基地人”的基本共识。就劳动教育来讲,要系统地提升能力,一要解决师资问题,二要解决场地、设施及器材问题,核心问题是师资问题。师资问题包括四方面:数量是否够用?年龄梯度是否合理?能否接受劳动教育的系统培训及考核?队伍是否稳定(工资待遇、职称评定、个人理想实现等政策是否带来积极影响)?这四方面的问题解决了,才具备课程设置及教科研的基础,才可能按照课程规划推进课程实施、改进课程评价、创新课程项目,所有相关场地、设施及器材等硬件建设才能最大限度地配合课程要求并留有发展余地。不限于劳动教育,几乎每个基地都对涉及活动课程内容的所有师资都有刚性需求。这不一定是教师数量不足,而是新时代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后,现有培训体系没有有效形成,难以产生保质、足量且愿意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才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