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农业国贸高质量发展基地开始申报,每省12个名额,如何规划建设?

本文隶属:08.农业专项补贴扶持资金(第71/109篇)

农产品国际贸易(Agricultural Product Trade),是指农产品跨越独立的行政管理界限的流动,它可以发生在主权国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主权国和地区之间(如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地区),还可以发生在两个分属于不同主权国的地区之间。

2022年农业国贸高质量发展基地开始申报,每省12个名额,如何规划建设?

2021年,农业农村部在全国范围内认定首批115个产业集聚度高、生产标准高、出口附加值高、品牌认可度高和综合服务水平高的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专家们一致认为,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的认定和发展,必将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乡村振兴发挥积极作用。

2022年3月29日,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继续开展国贸基地认定培育工作,下发《关于开展2022年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建设的通知》(农办外〔2022〕2号)。2022年继续认定100个左右国贸基地。申报主体有四类:一是市场主体自主建设的基地;二是政府主导的跨村跨镇跨县的区域性基地。国贸基地包括生产型、加工型、贸易型和服务贸易型。申报名额:山东、福建、广东、浙江、云南、辽宁、江苏、湖北、河南等9省份各推荐数量不超过12个;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各推荐数量不超过8个。

按照“十四五”时期建设500个左右国贸基地,所认定基地的每类产品年出口额占全国该类产品年出口总额50%以上的目标,2022年继续认定100个左右国贸基地,培育打造产业集聚度高、生产标准高、出口附加值高、品牌认可度高、综合服务水平高的农业外贸骨干力量。

各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统筹做好本地区基地申请、推荐审核等工作,于2022年4月18日前将1份纸质申报材料寄送至农业农村部(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1号),并附WORD及对应PDF格式电子文档光盘。

2022年农业国贸高质量发展基地开始申报,每省12个名额,如何规划建设?

如何规划建设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

改变“单打独斗”,获取更多外部资源支持——

树品牌、强认证、建联盟,助推企业更具“国际范”

近年来,中国已有的一些农产品出口基地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在开展国际认证认可、加快国际标准普及应用、打造国际品牌和提升出口产业链价值链等环节上,这些基地仍存在短板。

卞靖认为,中国部分出口农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附加值较低,拥有知名度高的自主品牌较少,海外营销网络不健全,“拼价格而非拼品质”的现象仍然存在。借助本次基地建设,以基地为依托,在持续提升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品牌意识,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增强营销设计能力,加快获得相关国际认证认可。

“国际认证既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身份证明,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某个国家、地区或特定市场限制某种商品的技术壁垒。中国作为国际贸易组织的一员,遵守国际标准和规则,既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必然。”王艳华说,目前中国绝大多数产区生产标准还达不到出口产品的要求,生产标准与国际标准不对接,市场认可度低,加之农产品价格竞争优势不明显,农产品出口难度较大。通过国际认证,可以倒逼企业在生产行为、投入品品种数量、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更具“国际范”。

“目前许多国内农产品出口基地已经通过ISO9001、HACCP、犹太KOSHER、伊斯兰HALAL等国际认证,在建立全程可追溯体系、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等方面也做了较大投入。”欧孟认为,要加速补齐短板,企业必须改变“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与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第三方市场机构等建立良好合作关系,通过打造生态圈来获得更多外部资源的支持。

对此,张学彪提出三点建议:完善国家财政、金融、保险、检验检疫等政策,确保各政策综合发力,并与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等形成协同发展态势;发挥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农业对外合作研究智库以及驻外农业外交官、商会协会等不同渠道信息资源优势,继续健全并发布农产品贸易资讯、行业监测等信息;鼓励科研院校、科技企业与国贸基地建立战略联盟,引导智力、资金、科技成果向基地集聚。

改变“加工率低、附加值低、特色不明显”出口局面——

发挥基地“领头羊”作用,带动更多市场主体整体提升

中国是世界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出口优势农产品主要集中在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以及食用菌、籽仁等特色农产品和调味品、宠物食品、糖果等加工产品。

“但目前,中国外向型农业正处在前有发达国家高关税、高技术壁垒围堵,后有低成本新兴经济体追赶的局面。与美欧等传统农业强国相比,中国农产品加工率明显偏低,特别是深加工产品较少,导致出口农产品附加值较低,特色不明显,容易被替代。”卞靖说,通过此次基地建设,将在原有出口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出口布局、提高产业集聚度、强化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和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国际标准的应用普及,提升中国农产品品质特色和市场价值。

王艳华认为,近年来,在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基本自给的前提下,中国进口农产品品类、数量日渐增多,贸易额逐年攀升,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对此,中国提出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而首批基地的建立,将依靠标准对接、品质对接,依靠加工品和深加工品,有效应对国际农产品冲击,维持和扩大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优势。

“中国鳕鱼等水产品出口行业的部分原料依赖进口,疫情、海运费上涨等因素导致水产品企业受到很大挑战。通过基地建设,是应对这些挑战的有力方式之一。”欧孟说,这将推动政府部门更加重视基地对于外向型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基地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基地在建设中,要借鉴德国精准农业、荷兰高产值深加工等先进模式,加强产学研合作,在智慧农业循环经济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同时要更加重视良种等基础性研究对于基地发展的作用。

“通过基地建设,将有助于破除稳农业外贸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市场主体的制度性成本,激发市场活力,把基地建成农业贸易政策集成和先行先试的载体与平台。”张学彪说,要发挥基地“领头羊”作用,通过与国际市场衔接,把国际要素、先进理念、优质服务、品牌效应及时传导给国内更多市场主体,实现整体提升、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