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农业是在独特的气候条件下逐步生成、演替、发展的,这种独特的高原气候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冷凉型”。冷凉经济是特指中国西部冷凉气候而形成的经济状态。结合绿色消费的世界潮流,中国农科院研究员曲东玉提出了“冷凉经济”的新概念,并认为这是西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的一个重要方向。例如冷凉蔬菜,又叫喜凉蔬菜,是指适宜在气候冷凉地区夏季生产的蔬菜,其最适宜生长温度在17℃-25℃范围。
甘肃西宁:打造高原特色冷凉农业
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推进高原冷凉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和创新链构建,努力推动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为青海省特色农牧产业创新发展先行区和绿色循环产业发展试验区,示范引领青藏高原地区冷凉农业高质量发展。近日,《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简称《规划》)发布,为西宁市农业科技产业未来五年发展谋划出清晰“路线图”。
据了解,《规划》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推进高原冷凉农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打造青藏高原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为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新技术引领、创新资源集聚、聚焦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为理念,紧扣“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目标,贯彻落实“一优两高”发展战略,遵循“农、高、科”的园区建设发展要求,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发展主导产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畅通人才链,提升价值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产城镇村融合,促进园区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依靠科技进步的高质量发展转变,推动园区向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将园区打造成为青藏高原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特色农作物良种繁育中心、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中心和青海省中藏药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重要输出基地。
此外,《规划》总体目标为通过五年建设,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将打造以良种繁育、绿色种养、精深加工、中藏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青藏高原特色农牧产业集群,形成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先进、示范作用显著的园区发展新格局,强化创新链,支撑产业链,激活人才链,提升价值链,分享利益链,建设青藏高原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以创新驱动引领青藏高原冷凉农业高质量发展。
甘肃西宁:开启全市186万亩春耕工作
西宁春耕启幕!随着气温回暖,忙碌的农田里春意渐浓。
大源山下,北川河畔,西宁春耕第一犁从大通开始。今年全市意向播种面积186.67万亩(包括复种),目前,春耕工作已自东向西逐步展开,2000余亩小麦已播种。
57岁的大通县长宁镇东村村民张锦良站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前,看着儿子和儿媳妇在地里播撒小麦种子,多少有点激动。过去因为媳妇有病,一家人成了贫困户。现在靠着好政策,一家人脱贫不说,还流转了土地,盘活了耕地资源。“‘三乡工程’实施后,我们农村成为了人人向往的地方,很多能人回乡了,带着我们一起致富,大家干劲十足。”张锦良说。
你看!一犁春泥,万顷新绿。初春时节,西宁农田一片繁忙景象,农机轰鸣、农户劳作,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画卷描绘出丰收的希望。
根据今年种植结构调整情况和生产需求,春耕共需各类农作物种子约5139万公斤,目前各县区农业部门已经准备各类农作物种子879.65万公斤,加上农民自留和串换,能够满足春播需要。全市各级供销社及社属农资企业,已组织到各类化肥1万吨,农资调运还在有序开展。
今年全市预计将投入各类农业机械15万余台套,其中拖拉机7万余台,配套农机具达到8万余台部;大通县组织20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规模化农机社会化作业服务,服务面积将达到10万亩以上,开展农机化技术培训和技术宣传10场次以上,发放技术资料2000份以上,受训受教人数达到2000人(次)以上;湟中区把安全生产作为春耕生产的一项重要内容抓紧抓好,确保春耕生产顺利、安全、高效完成。截至目前,全市已检修农机具4万台套,培训农机人员200余人。
为确保农户春耕资金需求,加大金融扶持,充分发挥惠农担保公司作用,各县区积极与农商银行、农行合作发放担保贷款,优先安排农业生产信贷资金,按照生产需求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入力度,做到应贷尽贷,满足农户的需求。今年截至1月底,全市涉农贷款余额107亿元,其中农户贷款余额52.6亿元,发放肥料、种子、农药等春耕贷款4.87亿元。
春暖西宁,风光正好。广袤的田野里,希望的种子已经种下,180万亩沃野一派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