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隶属:K12劳动教育课程教案(第68/86篇)
- 研学劳动课程:百合大黄米竹筒饭的手工做法
- 研学劳动课程:地方民俗特色竹筒饭的手工做法
- 竹筒饭(大米+腊肠)的手工做法
- 食育主题研学:竹筒饭(竹笋+糯米)的做法
- 研学课程:竹筒饭的图示做法_糯米版竹筒饭怎么做?
- 研学课程:竹筒饭(糯米-猪肉-豌豆)的图文演示做法
- 让智慧小农场走进中心学校,给孩子们补上“自然”“科技”“劳动”这一课
- 案例:中小学校园劳动实践研学活动如何开展?怎样升级改进?
- 自然教育:校园小型气象站建设布置方案,要注意哪些问题?
- 某小学(1-3年级学生)劳动实践活动记录及效果
- 小学劳动技能闯关赛:兴趣与劳动融合,深受孩子的喜爱!
- 幼儿园自然教育与劳动实践:“开心菜园”里的故事
- 劳动实践课“玩”出精彩,看看这所学校体验“小麦课程”吧!
- 田间研学课件案例:劳动实践研学基地的课件怎么设计?
- 青岛市“劳动教育(实验)”教材有哪些特点、模块?覆盖哪些学段?
- 亲子生活劳动课程:动手制作美食“黄瓜城堡”,品尝劳动成果
- 幼儿食育+生活劳动教育课程:动手制作传统小吃“驴打滚”
- 食农研学:红薯,木薯,马铃薯…各种薯,它们到底都是什么?
- 粮食主题研学课程:米的诞生,米的家族,米的旅行
- 亲子劳动实践课程:彩色蝴蝶卷(面卷)的制作教案
- 和萝卜一起去旅行(研学课程):萝卜的成长,收获,清洗,切丝,做汤,煎饼
- 野菜大家族研学活动:寻宝挖野菜,巧手制馅料,竞技做书签
- 南瓜研学课程:榨汁,煎饼,烤瓜,造型,溯源
- 食农研学课件:动手制作紫包菜煎饼,亲手做魔法变色科学小实验
- 生活劳动实践课件:彩色蔬菜馒头的亲子劳动实践教案
- 《了不起的蒲公英和车前子》:野菜专题研学活动教案系列
- 九月栗子笑哈哈:摸栗子,剥栗子,找雌雄,做甜汤(自然教育课程)
- 森林木屋小工匠课程:协作式劳动实践,启发性手工设计,互动性自然教育
- 农业劳动实践活动:给喜欢爬藤的蔬菜作物搭立生长支架
- 研学:和稻草做朋友去旅行,看看我们的稻草朋友都去了哪?
- 景山小学开展1+N套餐式劳动教育课程:家园课、职园课、创园课…
- 魔法地肤草的校园研学:采集种子,移栽定植,制作扫帚,美化校园
- 中小学校园农场:应该怎样规划实施劳动实践课程?
- 如何设置学校欢迎、学生喜欢的水稻主题劳动课程?
- 如何在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这所小学的“新劳动教育”值得点赞
- 组图:杭州举办中小学生劳动技能竞赛,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 上海经验:如何开办劳动教育“必修课”? 上海拿出这些实招硬招!
- 劳动教育基地活动案例:劳动中促成长,实践中育新人!
- 实用!校园劳动教育小农场创建及课程开发指南(免费下载)
- 校园研学劳动:草莓种子有性繁殖,1粒果实裂变为几十盆草莓
- 芝麻开花节节高:研学农场的芝麻劳动实践全周期课程
- 植物种植项目的研学劳动课程设计案例,走近校园走进家庭小课件
- 研学劳动课程:丝瓜的一生,播种育苗与种植管护全过程
- 研学劳动课程教案:会爬藤的丝瓜,会结荚的蚕豆!
- 劳动教育如何有效开展?长沙的这些样板经验值得学习!
- 湖南职院“1+2+N”劳动实践体系,探索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新路径
- 这所中学探索跨学科融合!打造有歌声,有思想,有汗水的劳动教育新样态
- 校园农场怎么创建?劳动教育及综合实践课程设置指南(4月20日精选资料下载)
- 实用资料!劳动教育及研学基地如何规划建设?课程怎么开发?
- 劳动教育创新经验:”三研协同”家校社联动,共享”种子课程”搭建
- 研学:开“窗”的套盆种土豆,可观察土豆的生长过程,感受收获的乐趣
- 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做好这“6结合”,实施效果成倍放大!
- 研学课程: 德国自然农法“土丘种植床”,模仿自然培育深厚的肥沃土壤
- 某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范例)
- 青少年实践与劳动教育研究项目选题:教育部首批课题立项名单有哪些?
- 二个劳动主题范例:幼儿园劳动教育主题活动方案
- 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申报书:申报条件及申报材料(福州大学)
- 某市区中小学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标准(校园劳动实践农场)
- 探索农耕研学劳动教育课程,让素质教育更“接地气”
- 研学劳动教育:世界级非遗文化“二十四节气”布贴画手工制作课
- 校园文化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 案例:中小学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的重点内容及创建标准
- 中小学劳动教育示范区创建案例:常态化,课程化,清单化
- 劳动实践案例:如何将农耕文化融入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
- 红色研学劳动教育主题:南泥湾大生产与南泥湾农垦精神
- 重庆市人民小学劳育特色:城乡学校劳动大联盟,“劳动萌主”微信小程序
- 劳育:构建3742田园劳动育人框架,打造七彩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 中小学与农业大学:如何探索新时代耕读教育模式?
- 桂中田园实践基地:日接纳500人,有哪些必修课选修课及特色课?如何收费?
- 农耕履历证,校园丰收节…一张“劳动清单”里的劳动素养评价故事
- 开辟农教融合新路径,现代农业产业园如何开发研学劳动教育课程?
- 案例:实验小学的“五育”融合劳动教育,附劳动教育课教案
- 中小学包粽子劳动教育实践课来袭,附端午节活动方案
- 中小学“校园20分钟”劳动教育周活动方案(分区分年级清洁劳动)
- 食材料理-面点制作-厨艺烹饪:劳动实践课进校园,劳动技能大比拼
- 校园农场:如何自制蔬菜种子?播种时如何预处理?
- 校园种菜农场:哪些蔬菜一年四季可种植?哪些蔬菜是耐荫的?
- 劳动课:在泥土里学会耕耘,在烟火气中体味生活,在指尖上拨开大千世界
- 耕读教育:如何充分利用校园阵地与校外基地开展耕读劳动教育?
-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应该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美丽乡村建设行动
- 案例:中小学校园蔬菜种植基地简介特色及管理制度
- 依托农场,干农活,做美食:校内外多实践场域下协同劳动教育探究
- 幼儿劳动教育课程方案:彩色肥皂的手工制作活动教程
- 游戏化课程案例:探究性研学课程方案《蟋蟀音乐会》
- 中小学研学劳动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竹藤编艺》
- 特色动手课程:这所中学让叶雕非遗文化走进校园研学课堂
2021年8月23日,教育部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对涉农高校加强和改进耕读教育作出部署,提出把握耕读教育基本内涵、构建耕读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多渠道拓展实践教学场所、建设专兼结合的耕读教育教师队伍、加强耕读传家校园文化建设等五项任务举措。
《工作方案》要求,加强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支持涉农高校依托农科教基地、农业文化遗产地、国家现代农业园等社会资源,以及农民丰收节、美丽乡村建设等活动,建设一批耕读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打造一批劳动教育品牌项目,每学期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农村、到林区、到实践基地、到生产一线现场调研考察、实地学习,增强学生服务“三农”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耕读教育”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其目的是加强劳动教育,弘扬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性育人功能。新时代突出耕读教育,不仅可以作为净化人的心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手段,还可以激励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传统的耕读教育包含着重要的农业生产知识、技术,形成了以知促行、以行补知的实践观念和农业情怀。新时代需要进行耕读教育,注重丰富学生的农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农业学习兴趣。同时还要注意学生一定的农业生产实践能力培养,形成专业素养和魅力,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农业实践活动。
中小学:探索新时代耕读教育模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从八个方面就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作出了部署。其中,在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方面提出了“开展耕读教育”的要求。探索新时代耕读教育模式,助力新阶段乡村全面振兴,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耕读的本初含义只是农耕和读书,在现代社会可以引申为物质与精神、职业与兴趣、自食其力与自得其乐。职业人生总有限,读书修身却无涯,用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创造生活,同时用阅读自得其乐、充盈内心,是一辈子的事。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成员之间“慈爱孝悌”状态的达成和维系,与日常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密不可分。在古代社会,受制于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加之劳动强度较大,长辈主动承担起辛苦劳作、抚养儿女的家庭责任,与此同时,教育水平低下、传承途径匮乏决定了晚辈对农事生产规律的把握多依赖于长辈田间地头、茶余饭后的悉心指导。这种伦理风尚成为内嵌于传统农耕文化的家庭道德基因。同样,在古代社会,出身贫寒的知识分子也大多怀有“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的热忱,“半耕半读”成为一种极具特色的生活方式。
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剧烈的时空压缩和社会变迁,传统社会中“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的理想情结和以“父慈子孝、耕读传家”为代表的伦理观念不能被遗忘,它们应该凝结为满溢着乡土气息的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融汇入爱国主义精神的思想源流,植入每一个个体成长的生命体验之中,深刻关联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
开展耕读教育,完全契合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但与此同时,新时代开展耕读教育要避免几个误区。一是将其完全等同于劳动教育,作为劳动教育在乡村的落地来执行,于是只重视了“耕”的表面,忽视了“耕”的精髓,也丢弃了“读”的一面,搞成了“两张皮”。二是将其简单理解为上世纪60年代为贯彻执行“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而创办的“耕读小学”模式。而“耕读小学”的重要背景是彼时农业农村生产力不发达、机械化程度和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很低,乡村教师和适龄儿童都作为家庭重要成员要直接参与和贡献于农业生产,面对当下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儿童更高质量的教育需求,这样做显然是刻舟求剑,未能与时俱进。三是将耕读教育的实施主体和教育对象局限于农村学校和农村学生。这既与新发展阶段中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必须促进城乡融合、推动城乡公共资源更高水平均等化的要求不相符合,也会错失城乡教育通过资源优势互补、共建共享而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进而推动教育改革创新的大好机会。
开展新时代耕读教育,需要教育、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密切协同,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基本目标和原则。要将耕读教育与劳动教育、生命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教育紧密结合,充分运用中国农民丰收节等节庆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见识、充实学生的生活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要将耕读教育与家庭道德建设、家风建设紧密结合,教育学生以“耕”开新,以“读”固本——不仅追求以“耕”自力更生、勤劳致富,还懂得以“读”知书达理、修身养性,利用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和耕读教育的天然亲和力和感召力,重拾对家庭观念的深刻记忆、重塑“家文化”的生长空间、重建乡民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吾土吾民的情感联结和家庭伦理美好风尚;同时,要将耕读教育与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系列行动紧密结合。不仅乡村学校要用好本土资源近水楼台的优势,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更要充分激活郊区农村的教育功能。借助耕读教育,推动城市和乡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结对互助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访交流,帮助城乡学生增进对乡城生产生活的理解、包容与团结。坚持公益性和社会效益优先的导向,充分借助社会力量,合理规范相关教育市场,避免耕读模式和相关线路开发的猎奇与走样。(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
农业大学:积极探索耕读教育模式
突出“耕”“读”结合,构建课程教材体系。
将耕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专业教育和课程教学,在“耕”中突出劳动价值和劳动技能,培养劳动精神、开阔眼界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在“读”中强化中华传统文化与专业知识学习,丰富人文底蕴、提升农耕技能、涵育道德品行。面向新生开设耕读教育公共必修课,促进学生理解农业农村发展的中国模式,培养学生解决农业农村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以“耕读中国”“大国三农”等为主题开设《民俗与当代社会》《大国三农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通识核心课程,重点突出农史农俗与农事节气、农耕与生活艺术、营养健康、乡村文化与治理、全球农业热点等内容。编写《农业概论》《乡村振兴与农村社会治理》《中国民俗文化》《稻作起源与文化》等具有校本特色的耕读教育教材。深度挖掘提炼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耕读教育元素,科学合理地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耕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引导学生增强强农兴农责任感。
突出知行合一,强化耕读实践教学。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耕读实践中培养学生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把知农爱农的真情实感转化为学农为农的实际行动。依托农科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基地、美育基地以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园区等社会资源,以及农民丰收节、美丽乡村建设、“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建设一批耕读教育实践基地。依托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设立“耕读教育实践周”,进一步提高涉农专业实践教学的比重。利用农科类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农事劳动生产实习,将农具农谚、农事节气知识和农耕农艺农机、养殖等技能融入教学环节。立足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聚焦农业科技和产业前沿技术领域,开设创新型、模块化、综合性实验、实习和科研课程(项目)。开展耕读教育社会实践,围绕农业产业链、乡村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构建融工作、学习、生活于一体的真实“耕读”场景,营造教师、学生相互学习成长和共同进步的良好环境。打造耕读教育第二课堂和品牌项目,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农村、林区、实践基地和生产一线调研考察、实地学习,依托江苏省“新农菁英”发展计划,开设农产品生产、销售、物流、电商、售后等专题培训,安排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村科技服务、农业生态科普、涉农就业创业岗位实习和社区文化建设等活动,增强学生服务“三农”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突出思想引领,培育浓厚校园文化。
依托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校史馆等校内资源,打造农耕教育情景式教学项目,让学生走进农村大地、走向农业生产、走进农民生活。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农业文化、农业史和农业文明经典,围绕作品分类开办专题讲座、研讨会、分享交流会等,举办经典朗诵会和征文比赛,以话剧、音乐剧、青春舞台剧等形式演绎传诵经典,在师生中营造常态化的经典诵读文化氛围,将农耕文明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和美育实践中。邀请学者名师进行主题演讲,通过开办耕读文化艺术节、图书展、文化作品展、耕读才艺技能竞赛、耕读美育工作坊等,鼓励和引导师生创作耕读文化作品。做好耕读文化宣传,开设耕读教育专题网站,及时跟进发布耕读教育进展动态,以师生、校友中的优秀典型人物激励师生践行“勤耕重读”理念,讲好耕读教育生动故事、典型经验与成果成效。探索实施“新农菁英”青年导师制度,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引导青年热爱“三农”,强化师生对耕读教育的关注、认识和传播,培育浓厚耕读教育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