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土地总面积近70万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中耕地面积58.57万公顷(90.8%耕地面积集中于东部),牧草地面积4081.21万公顷,林地面积354.15万公顷,园地面积0.61万公顷。东部耕地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90.8%,宜耕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海南台地、环青海湖地区及东部地区。主要农产品品种有小麦、青稞、玉米、油菜、蚕豆、豌豆、马铃薯、胡麻等。主要水果品种有红元帅、红星、红富士、贵德长把梨、软儿梨、杏、桃、李子、樱桃、沙果、核桃、花檎、草莓、西瓜、葡萄等。青海省的特产有:旱獭皮,黑紫羔皮,藏刀,冬虫夏草,贝母,鹿茸,沙果,雪莲,柴达木枸杞(柴杞),青稞酒,羌活,西宁大黄,蕨麻,黑枸杞,红景天,秦艽等。
青海牦牛藏羊产业集群效益凸显
【青海新闻网】青海省素有“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之称,近年来,准确把握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重点任务,开展牦牛、藏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集群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已逐步显现。目前,全省牦牛产业集群一二三产业总产值达到140亿元,藏羊产业集群一二三产业总产值达127亿元,总计达到267亿元。
据了解,青海省已建立“互联网+”高原特色智慧农牧业大数据平台。同时,依托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畜牧总站、青海省大通种牛场等省级技术研发推广机构,建立牦牛、藏羊产业技术转化的核心平台,拥有省级产业技术转化基地5个、产业技术示范基地27个、产业重点对接县4个、产业技术指导县14个,设立全国唯一的“牦牛遗传育种与繁殖科学观测实验站”,获得牦牛科研相关的青海省科技成果95项,藏羊省级科技成果50余项。
充分发挥牦牛、藏羊产业优势,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形成“梅陇模式”“拉格日经验”“岗龙做法”“祁连路子”等为代表的一批股份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以龙头企业为主的产加销一体的“产业化联合体”模式不断形成,实现农牧户稳定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目前,共有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14家市州级龙头企业、129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参与牦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直接带动农户1.15万户,集群产业从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843元。
为确保集群健康有序发展,政策保障创新有力,出台信贷担保融资政策,省农牧业信贷担保公司合作推出“农担牛羊担·舍饲养殖”专项担保模式,明确担保授信标准,支持青海牦牛、藏羊产业集群建设,地方政府对所有牦牛藏羊担保项目出具推荐函,并按照政担银4:3:3比例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进行风险分担。
青海省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措施
【青海新闻网】2月11日,记者在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今年青海省农牧部门将以“三篇文章”促进乡村振兴长足发展。
做好稳粮保供文章
以“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为指导,全省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丰富“粮袋子”“油瓶子”“菜篮子”。
在优化生产布局中,西宁、海东要划定小麦、马铃薯、油料、蔬菜优势产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要突出抓好枸杞、高产小麦、青稞、藜麦结构优化;海南、海北藏族自治州要优化提升青稞、油料生产水平,将任务落实到田头地块,攻坚克难扩面积,确保粮食、油菜、蔬菜种植面积稳中有增。
当前,要不误农时保春耕,应抓紧落实种植作物、地块面积,抓好招投标,以粮食、油料、蔬菜三大作物为主,采取“有机肥+N”模式,保质保量完成300万亩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任务。要强化防灾减灾减损,围绕政策保本、经营增效、防灾减损做文章,建立统防统治机制,加强病虫害防控。
今年,在提升“菜篮子”生产水平上,要把抓好肉奶蛋作为稳产保供重要政治任务,落实《推进绿色有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新建特色蔬菜基地1万亩、改造提升旧棚5000栋,着力培育绿色有机蔬菜聚集区,统筹划定设施蔬菜、露地蔬菜、复种蔬菜、种子种苗繁育区,扩大露地蔬菜种植面积,提高温棚种植水平,做优做强高原夏菜产业。
做好就业创业有效衔接文章
全省各地要以群众增收为目标,严格落实“中央财政衔接资金55%以上用于产业发展”的要求,推动脱贫地区产业提档升级,实现市州有销售中心,县区有产业园区、乡镇有产业基地、村社有车间工坊、农户有增收项目,强化联农带农机制,确保每一家农牧户都有产业和就业。
积极统筹省内、省外就业资源,通过订单式、点菜式、在岗式短期实用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年度继续保持脱贫群众20万人以上稳岗就业规模。要以振兴试点为抓手,区分村庄类别,分年分类分批推进,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易地搬迁“四类”乡村建设。
要以人才培育为支撑,持续开展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和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发挥好土专家、土教授、回乡大学生、复转军人的作用,完善农业农村人才发现、培养、评价、激励机制,分类分层,多措并举打造一流农牧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建设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
做好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文章
今年是输出地建设推进年,总的要求是多部门发力、多产业提质、多模式推进、多渠道输出。围绕打造7大体系,统筹推进两个“三品一标”提升行动,积极创建国家级农畜产品优势区,建设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做优做强牦牛、藏羊、青稞、油菜、蔬菜、生猪、马铃薯、拉面等主导产业,力争上规模、提质量、促输出。同时,积极培育家禽、冷水鱼、藜麦、蚕豆、蕨麻、枸杞、中藏药材和休闲农牧业等特色产业,提高生产能力。
抓好先行先试,选择4个州开展全域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先试,选择6个重点县开展示范创建,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在打造重点产品区域性输出基地上取得突破。
此外,在推进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中,要建立健全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团体标准“五位一体”的标准体系,力争在“菜篮子”大县、现代农业园区率先推行标准化生产。
青海气候、地貌及旅游资源
青海气候:青海省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处青藏高原,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其气候特征是: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冬季漫长、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降水量少,地域差异大,东部雨水较多,西部干燥多风,缺氧、寒冷。年平均降水量达到745毫米;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在17~182毫米之间,盆地西北部少于50毫米。青海水资源总量丰富,青海省集水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达380条,但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地形地貌:青海省地貌复杂多样,五分之四以上的地区为高原,东部多山,西部为高原和盆地,兼具青藏高原、内陆干旱盆地和黄土高原三种地形地貌,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地跨黄河、长江、澜沧江、黑河、大通河5大水系。青南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一半以上。青海全省地势总体呈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部低的态势。
青海旅游资源:青海旅游资源丰富,类型繁多,省内以古墓群,古寺庙,古岩画,古城堡为特征的名胜古迹众多。青海三江源被称为“中华水塔”!长江、黄河、澜沧江由此发端,孕育滋养了中华文明。青海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每年农历6月17日至25日之间举行“六月会”,是青海同仁县藏族村庄特有的传统文化。活动容宗教、祭祀、娱神、娱人于一体,以盛大的群体舞蹈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