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后,广西蚕桑后来者居上,2025年成为全国蚕桑强省

本文隶属:农村乡村产业融合(第44/188篇)

我国蚕桑生产最发达的地方是江苏、浙江等江南地区,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后,广西蚕桑逐步后来者居上。近日,广西印发《广西蚕桑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将广西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蚕桑茧丝绸全产业链集聚区、蚕桑产业多元转型发展先行区、石漠化蚕桑生态治理示范区,率先构建现代蚕桑产业体系,使广西由蚕桑大省向蚕桑强省转变。

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后,广西蚕桑后来者居上,2025年成为全国蚕桑强省

广西将积极开展蚕、桑优良品种的多元化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广,加强蚕桑机械研发与技术创新,积极推进数字新兴技术在丝绸工业的应用,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全力推进全区蚕桑基地的区域化、规模化建设,重点打造河池、百色、南宁、柳州、来宾五大优势茧丝生产加工基地;加强与东部主产省之间的分工合作和良性互动,谋划产业的国际布局,提升广西在全国及全球蚕丝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加快桑、蚕、茧、丝资源的多元应用,发展多种加工业、休闲观光业和蚕桑丝绸文化产业,促进蚕桑产业与畜牧、水产、旅游、文化等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推广完善“企业+基地 +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服务功能和带动作用。

同时,还将在企业技改、科技创新、新产品研发、财政资金投入、扩大金融支持领域、国内外市场开拓等方面,采取更多、更有力的措施,加大对蚕桑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我们就此探寻广西蚕桑产业的脱贫致富密码。

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后,广西蚕桑后来者居上,2025年成为全国蚕桑强省

密码一:资源禀赋

曾经我国蚕桑生产最发达的地方是江苏、浙江等江南地区,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后,广西蚕桑逐步后来者居上。

广西桑蚕产业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推广研究员韦伟分析,广西承接“东桑西移”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必然结果。首先,有地理和自然资源上的优势。广西地处北纬23°54′-26°03′,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夏长冬短,无霜期长,具有适宜种桑养蚕的优越气候条件。全区年平均气温17-23℃,桑树萌芽早、落叶迟,年生长期280-320天,养蚕生产时期从2月底至11月底,每年可养8-10批蚕,养蚕次数是其他地区的3-4倍,亩桑产量及效益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其次,有生产基础优势。广西人种桑养蚕有历史,汉代的合浦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同时,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充足。再次,有政策优势。广西各级党委、政府重视蚕桑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扶持政策。实践证明,蚕桑产业已成为广西特色优势富民产业,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密码二:蚕桑品种

广西蚕桑生产能连续多年保持全国领先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自然资源禀赋,最关键的是选育适宜亚热带高温多湿气候条件的桑蚕品种。广西家蚕育种专家研究员闭立辉介绍,自古以来,由于两广岭南地区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导致家蚕血液型脓病多发,养蚕成功率及产量一直较低。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广西从生产实际需求出发,坚持以强健高产为主要目标,经过几代家蚕育种专家团队的不懈努力,收集保存了664份蚕品种资源,先后育成了“7532”等一批家蚕夏秋用基础品种,育成了“两广二号”“桂蚕5号”“桂蚕8号”等24对优良家蚕新品种,实现自主选育的家蚕品种推广应用量占全区98%,其中广西和广东合作选育的强健性夏秋用品种“两广二号”在全国推广应用量最大,号称“养不死”的蚕品种。适宜的家蚕品种也提升了广西蚕茧产量和质量,从原来土种的单张蚕种产茧量约10公斤提升至40公斤以上,茧层率从13%以下上升至22%,一茧丝长从300米延长至1100米。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好马配好鞍”。广西蚕茧高产优质有好的蚕品种,也离不开优良的桑树品种。广西桑树育种专家林强介绍,1980年以前,广西栽培的桑树品种主要是地方性品种如钦州荆桑、平乐沙油桑等,这些品种多为自然杂交实生群体,性状杂、叶片小,产量不高,桑园亩产桑叶1000公斤左右。后来经过三次大规模的调查收集工作,建立了广西桑树种质资源圃,现在保存种质资源共1602份。桑树育种团队经过努力,先后创新育成“桂桑优12”“桂桑优62”“桑特优2号”等7个高产优质杂交桑树品种,杂交桑性状优良、适应性强、耐旱耐剪伐、叶片大而厚、营养丰富,亩产桑叶提升至4000公斤以上,自主选育桑品种推广种植面积占全区的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