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发布15条冬季乡村游精品线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经验总结

本文隶属:农村乡村产业融合(第41/188篇)

陕西省:发布15条冬季乡村游精品线路

【中国网12月2日讯(伍策 一丁)】近日,日前,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了以“冬农趣”为主题的15条冬季休闲农业和乡村游精品线路,以方便广大城乡居民在冬季体验三秦大地乡村特色民俗文化,感受农村风情。

陕西省:发布15条冬季乡村游精品线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经验总结

  1. 长安区休闲农业采摘游:石砭峪新村温泉民宿—翠华山滑雪场—润物草莓采摘园。
  2. 阎良区特色文化体验游:百跃羊乳文化景区—向前火龙果现代农业园区—关山街北冯村甜瓜文化馆—秦龙乳业旅游园。
  3. 太白县美丽休闲乡村体验游:马耳山村—鳌山滑雪场—白云村—黄柏塬风景区。
  4. 凤县十五观灯宴1日游:黄牛铺镇东河桥村—羌寨。
  5. 礼泉县2日游:沃野青青现代农业观光园—白村现代农业园区—烟霞镇袁家村。
  6. 照金旅游名镇2日游:照金滑雪场—陈炉古镇。
  7. 大荔县1日游:新茂天地源生态农场—平罗农业公园—丰图义仓。
  8. 宜川县乡村1日游:壶口昝家山—壶口瀑布—羊家庄知青故居。
  9. 宝塔区河庄坪镇1日游:圣地河谷·金延安—赵家岸兀里红谣民宿。
  10. 红色旅游2日行:绥德郝家桥—佳县赤牛坬。
  11. 美丽乡村休闲游:留坝县城—火烧店望星台村。
  12. 石泉县明星醉美桑海游:明星村醉美桑海农旅融合乡村旅游示范园—五爱村荷塘月色丝路风情景区—后柳水乡。
  13. 柞水县乡村休闲2日游:洞天福地景区—木耳小镇—老庵寺美丽乡村。
  14. 农耕文化研学游:王上村—杨凌现代农业创新园—韦水乡邻康乐谷—西农大博览园。
  15. 晋公山滑雪1日游:芝阳镇孟一沟村—晋公山滑雪场。

陕西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经验总结

【国家发展改革委】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抓手。近年来,陕西省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聚集资源要素,推动政策落实,强化项目支撑,加强示范引导,推动农业农村与信息、旅游、文化、康养、餐饮等产业深度融合,着力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基础、拓展现代农业功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谱写出了三秦大地乡村振兴强村富民的新篇章。

一、创建成效

(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好

陕西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南北跨越三个气候带,地处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自然生态区。近年来,陕西省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推进特色产业提升和带动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载体,把机制创新和模式探索作为主攻方向,突出主体融合、产业融合和载体融合,坚持主体带动、示范引领和模式集成,先后创建16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7个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24个农村特色产业小镇、63个省级农业化示范联合体。成功创建大荔冬枣、榆阳马铃薯、米脂小米、洛南苗木花卉和杨陵区高科技渗透等5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2020年实现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吸纳近万人在园区内农业产业链务工就业,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4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13个、特色产业小镇24个,农业多种功能得到有效拓展,农业与休闲旅游、文化传承、教育体验等产业嫁接融合的基础越来越好。

(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体越来越强

一是龙头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三产融合、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主力军,截至2020年,全省农民合作社总数达6.13万家,纳入名录管理的家庭农场达16330家,全省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339家,其中国家级44家、省级564家,2019年全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基地746.95万亩,收购农产品原料支付金额340亿元,带动农户343.58万户。二是高素质农民培育。从技能培训、资格认证、政策扶持、技术指导4个环节发力,2020年全年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15.5万人、认定8.76万人。据统计,全省高素质农民从事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及其他特色产业分别占培育总人数的55%、12%、15%和18%,形成“在发展产业中催生高素质农民,在培育高素质农民中发展产业”模式。三是创新驱动。杨凌区是我国第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聚集了“双一流”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农业科教单位,紧抓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在杨凌建设契机,围绕新品种培育、人才培养培训、技术推广示范、农业国际贸易和产能合作等方面,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农业产业融合主体的强劲动力越来越强。

(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丰富多样

一是产业链延伸融合模式。榆林市榆阳区以马铃薯倒茬轮作为连接点,大力发展饲草饲料产业,建设标准化白绒山羊养殖基地,建成年处理秸秆和畜禽粪污3.5万吨有机肥加工厂,通过专家工作站培育高素质农民500名,吸纳返乡农民工千余名,2019年园区农业总产值33亿元,主导产业产值21.8亿元,带动户均增收万元以上,探索形成了“马铃薯-饲草饲料-白绒山羊”种养模式。二是产业交叉融合模式。渭南市大荔县依托全国成熟最早、货架期最长、品质最优、标准最高、效益最好等优势,大力发展冬枣产业,全县种植冬枣42万亩,年产50万吨,品牌价值达40.93亿元。同时,依托丰厚久远的枣文化,强化与文化旅游交叉融合发展,建成集观景台、冬枣小镇、观光火车、中华枣源、三河枣语、枣文化长廊于一体的西部首个枣文化博览园。大荔冬枣造就了小坡村、建龙村、红星村等多个亿元村,成为富民强县的特色支柱产业和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强劲板块。三是科技渗透模式。近年来,杨凌示范区与驻区两所高校紧密协作,引进新品种70余种,推广新技术10余项。杨凌区菲格无花果种植基地正是看中杨凌的区位优势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教资源,依托智慧农业示范园的成果示范推广、交易展示的科技优势,借助杨凌与阿里巴巴、京东等大平台的合作东风,2018年就实现销售20万斤、酿酒15万斤、果茶5万斤、纯鲜果收入300多万元的好成绩,将无花果销售事业做得风生水起,杨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效应不断凸显。

(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带动日益凸显

紧抓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重大机遇,成功创建大荔县、榆阳区、米脂县、洛南县和杨陵区等5个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洋县、王益区、南泥湾、定边县和神木市等5个县区成功列入第三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通过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的创建,其示范带动作用越来越强。榆林市榆阳区通过国家级农村产业示范园创建,带动建成年产200万吨的脱毒子薯及商品子薯脱毒扩繁中心,每年可生产马铃薯试管苗4000万株、微型薯5000万粒,生产原种3万多吨,脱毒种薯推广面积达到120万亩,示范带动明杰农业、中稷农业、大地种业等公司建成9.5万亩示范种植基地,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作业、全部订单农业,全面带动马铃薯品种改良换代。杨凌区依托区域内农业特色资源和科技优势,围绕市场需求,通过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了一批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核心,集农业生产、观光旅游、文化体验、科普教育、娱乐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田园乡村、生态乡村,吸引市民下乡,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实现产区变园区、园区变景区、产品变礼品的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二、主要做法

(一)推动政策制定和实施

制定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积极谋划创建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2020年4月赴山东学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经验,对宝鸡、渭南、汉中、榆林、杨凌等地以及石羊集团进行了产业融合实地调研,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企业地市发展诉求和省级相关部门单位意见建议,制定印发了《陕西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用3年时间,创建100个左右省级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力争用10年时间,带动全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产值迈上万亿元台阶。同时,加强对地市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和专项规划的指导,指导渭南市大荔县制定了《冬枣产业规范化建设意见》《大荔冬枣品牌发展战略规划》《大荔冬枣公用品牌管理办法》等,推动产业融合示范园建设。

(二)多措并举强化资金保障

一是积极争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园专项债券,2020年申报三产融合专项债券项目8个,已发行专项债券3.72亿元,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开拓长期、稳定、规模化的融资渠道。二是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陕西分行开展乡村振兴方面合作,双方签署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重点围绕粮食安全、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现代化等领域设立重大项目信贷项目库,支持推动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建设。目前,征集的第一批项目已顺利入库,涉及项目142个,项目总投资430亿元,融资需求230亿元,覆盖全省10个市60个县(区)。三是加强资金整合力度,榆林市米脂县为破解资金筹措难题,整合苏陕协作资金1.2亿元,申请政府专项债券1亿元,带动米脂桃花峁、米脂婆姨、米脂精秋等3家企业投资1.5亿元,用于产业融合示范园建设。洛南县整合刘沟等3个村苏陕合作扶贫资金270万元入股,每年分红16.2万元,用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榆林市榆阳区统筹中央财政专项、涉农项目和经营主体自筹等资金16.96亿元,用于产业融合、马铃薯提质增效、品牌建设、市场开发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等七大工程28个重点项目。

(三)多元化带动产业效能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点赞扶贫产业,小木耳大产业家喻户晓,柞水黑木耳畅销全国,商洛市启动农产网络直播月活动,带动全市开展直播带货活动累计1787场次,销售农产品4260万元,电商销售农产品9.84亿元,产业收益的好势头带动建成西川、金米等农业园区15个,培育龙头企业25家,提升“一村一品”示范村25个,建设木耳基地60个、木耳专业村45个,建立全国首家木耳大数据中心,品牌效应和群众增收带动作用日益凸显。渭南市大荔县先后在园区举办媒体展销、百万职工促销、带货直播推销、网络明星代销、知名商会帮销等各类“展、促、推、代、帮”推介会16场次。杨陵区积极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和研学旅行,开展乡村旅游美酒嘉年华活动,举办农业休闲游、采摘推介等活动,年接待研学旅行50多万人次,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额达1.2亿元。

(四)树立典型示范带动融合

注重典型引路,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围绕产业融合模式、主体培育、政策创新和投融资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和总结产业融合发展好经验好做法。杨凌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按照“区校一体”理念,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农业技术专家组成专家组,强力推进示范园建设,建成占地720亩智慧农业谷,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基地,建成高科农业体验园,成为现代高科技农业探索成果集中展示基地,建成集种植、科研、育苗、示范等三产融合于一体的无花果产业园,建成集专业种植、新品展示、田园采摘、科学博览于一体的葡萄示范基地,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发挥了农村三产融合型示范带动作用。

三、未来展望

一是伴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扩容提质的趋势,示范园发展更加立足陕西省资源禀赋,在深入发掘农业农村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功能价值方面具有强劲的助推作用,更多的经济效益逐渐凸显出来。

二是围绕加快促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衔接、相互促进的问题,将深入挖掘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综合开发农业多元功能与多重价值,着力提升打造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农业品牌,推动产业兴旺、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随着农村产业融合的深入推进和农村要素市场的不断完善,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的要素路径会更广,不仅表现在创造就业岗位,也表现在随着土地入股逐渐成为农民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流行做法,农民在获得保底收益的同时,还能参与二次分红。另外,农民以房屋使用权、农业机械等固定资产等参与农村产业融合,获取相应的要素报酬,将更加显著地带动全省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