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隶属:K12劳动教育课程教案(第65/86篇)
- 研学劳动课程:百合大黄米竹筒饭的手工做法
- 研学劳动课程:地方民俗特色竹筒饭的手工做法
- 竹筒饭(大米+腊肠)的手工做法
- 食育主题研学:竹筒饭(竹笋+糯米)的做法
- 研学课程:竹筒饭的图示做法_糯米版竹筒饭怎么做?
- 研学课程:竹筒饭(糯米-猪肉-豌豆)的图文演示做法
- 让智慧小农场走进中心学校,给孩子们补上“自然”“科技”“劳动”这一课
- 案例:中小学校园劳动实践研学活动如何开展?怎样升级改进?
- 自然教育:校园小型气象站建设布置方案,要注意哪些问题?
- 某小学(1-3年级学生)劳动实践活动记录及效果
- 小学劳动技能闯关赛:兴趣与劳动融合,深受孩子的喜爱!
- 幼儿园自然教育与劳动实践:“开心菜园”里的故事
- 劳动实践课“玩”出精彩,看看这所学校体验“小麦课程”吧!
- 田间研学课件案例:劳动实践研学基地的课件怎么设计?
- 青岛市“劳动教育(实验)”教材有哪些特点、模块?覆盖哪些学段?
- 亲子生活劳动课程:动手制作美食“黄瓜城堡”,品尝劳动成果
- 幼儿食育+生活劳动教育课程:动手制作传统小吃“驴打滚”
- 食农研学:红薯,木薯,马铃薯…各种薯,它们到底都是什么?
- 粮食主题研学课程:米的诞生,米的家族,米的旅行
- 亲子劳动实践课程:彩色蝴蝶卷(面卷)的制作教案
- 和萝卜一起去旅行(研学课程):萝卜的成长,收获,清洗,切丝,做汤,煎饼
- 野菜大家族研学活动:寻宝挖野菜,巧手制馅料,竞技做书签
- 南瓜研学课程:榨汁,煎饼,烤瓜,造型,溯源
- 食农研学课件:动手制作紫包菜煎饼,亲手做魔法变色科学小实验
- 生活劳动实践课件:彩色蔬菜馒头的亲子劳动实践教案
- 《了不起的蒲公英和车前子》:野菜专题研学活动教案系列
- 九月栗子笑哈哈:摸栗子,剥栗子,找雌雄,做甜汤(自然教育课程)
- 森林木屋小工匠课程:协作式劳动实践,启发性手工设计,互动性自然教育
- 农业劳动实践活动:给喜欢爬藤的蔬菜作物搭立生长支架
- 研学:和稻草做朋友去旅行,看看我们的稻草朋友都去了哪?
- 景山小学开展1+N套餐式劳动教育课程:家园课、职园课、创园课…
- 魔法地肤草的校园研学:采集种子,移栽定植,制作扫帚,美化校园
- 中小学校园农场:应该怎样规划实施劳动实践课程?
- 如何设置学校欢迎、学生喜欢的水稻主题劳动课程?
- 如何在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这所小学的“新劳动教育”值得点赞
- 组图:杭州举办中小学生劳动技能竞赛,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 上海经验:如何开办劳动教育“必修课”? 上海拿出这些实招硬招!
- 劳动教育基地活动案例:劳动中促成长,实践中育新人!
- 实用!校园劳动教育小农场创建及课程开发指南(免费下载)
- 校园研学劳动:草莓种子有性繁殖,1粒果实裂变为几十盆草莓
- 芝麻开花节节高:研学农场的芝麻劳动实践全周期课程
- 植物种植项目的研学劳动课程设计案例,走近校园走进家庭小课件
- 研学劳动课程:丝瓜的一生,播种育苗与种植管护全过程
- 研学劳动课程教案:会爬藤的丝瓜,会结荚的蚕豆!
- 劳动教育如何有效开展?长沙的这些样板经验值得学习!
- 湖南职院“1+2+N”劳动实践体系,探索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新路径
- 这所中学探索跨学科融合!打造有歌声,有思想,有汗水的劳动教育新样态
- 校园农场怎么创建?劳动教育及综合实践课程设置指南(4月20日精选资料下载)
- 实用资料!劳动教育及研学基地如何规划建设?课程怎么开发?
- 劳动教育创新经验:”三研协同”家校社联动,共享”种子课程”搭建
- 研学:开“窗”的套盆种土豆,可观察土豆的生长过程,感受收获的乐趣
- 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做好这“6结合”,实施效果成倍放大!
- 研学课程: 德国自然农法“土丘种植床”,模仿自然培育深厚的肥沃土壤
- 某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范例)
- 青少年实践与劳动教育研究项目选题:教育部首批课题立项名单有哪些?
- 二个劳动主题范例:幼儿园劳动教育主题活动方案
- 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申报书:申报条件及申报材料(福州大学)
- 某市区中小学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标准(校园劳动实践农场)
- 探索农耕研学劳动教育课程,让素质教育更“接地气”
- 研学劳动教育:世界级非遗文化“二十四节气”布贴画手工制作课
- 校园文化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 案例:中小学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的重点内容及创建标准
- 中小学劳动教育示范区创建案例:常态化,课程化,清单化
- 劳动实践案例:如何将农耕文化融入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
- 红色研学劳动教育主题:南泥湾大生产与南泥湾农垦精神
- 重庆市人民小学劳育特色:城乡学校劳动大联盟,“劳动萌主”微信小程序
- 劳育:构建3742田园劳动育人框架,打造七彩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 中小学与农业大学:如何探索新时代耕读教育模式?
- 桂中田园实践基地:日接纳500人,有哪些必修课选修课及特色课?如何收费?
- 农耕履历证,校园丰收节…一张“劳动清单”里的劳动素养评价故事
- 开辟农教融合新路径,现代农业产业园如何开发研学劳动教育课程?
- 案例:实验小学的“五育”融合劳动教育,附劳动教育课教案
- 中小学包粽子劳动教育实践课来袭,附端午节活动方案
- 中小学“校园20分钟”劳动教育周活动方案(分区分年级清洁劳动)
- 食材料理-面点制作-厨艺烹饪:劳动实践课进校园,劳动技能大比拼
- 校园农场:如何自制蔬菜种子?播种时如何预处理?
- 校园种菜农场:哪些蔬菜一年四季可种植?哪些蔬菜是耐荫的?
- 劳动课:在泥土里学会耕耘,在烟火气中体味生活,在指尖上拨开大千世界
- 耕读教育:如何充分利用校园阵地与校外基地开展耕读劳动教育?
-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应该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美丽乡村建设行动
- 案例:中小学校园蔬菜种植基地简介特色及管理制度
- 依托农场,干农活,做美食:校内外多实践场域下协同劳动教育探究
- 幼儿劳动教育课程方案:彩色肥皂的手工制作活动教程
- 游戏化课程案例:探究性研学课程方案《蟋蟀音乐会》
- 中小学研学劳动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竹藤编艺》
- 特色动手课程:这所中学让叶雕非遗文化走进校园研学课堂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在南泥湾开展的大规模的农业、畜牧、工业、运输等生产活动。目的在于克服经济困难,实现生产自给,坚持持久抗战。1941~1944年累计垦荒种地达到26.1万亩,累计生产粮食3.6万余石(一石等于10斗,粮食的容量单位)。到1944年,每人每月可自给肉食3~4斤,蔬菜45斤左右。还建成了榨油厂、木工厂、肥皂厂、皮革厂、造纸厂等。
地点:南泥湾所在地,位于陕北延安东南50余千米的黄龙山区(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南泥湾村委会),属于丘陵沟壑区,土壤为黄绵土,水稻土。
劳动教育实践方式:协作式农业大生产,创造性垦荒种地,农具与木工制作、榨油与造纸、挖窑洞建帐篷。
研学劳动教育内容:开荒、种地、运粮、挖野菜、制农具、建窑洞、搭帐篷、制肥皂、榨油、木工手艺、皮革制品、造纸…
红色劳动文化精神:自立更生、艰苦奋斗;南泥湾农垦精神。
新闻题材:南泥湾大生产80周年纪念大会在延安召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2021-10-11】10月11日,由农业农村部农垦局、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延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南泥湾大生产80周年纪念大会在陕西省延安市南泥湾开发区召开。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出席会议并讲话,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赵刚出席会议。
曾衍德指出,大生产运动孕育的以“自立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南泥湾精神是农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在新发展阶段,南泥湾精神对农垦改革发展仍具有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全国农垦系统要大力弘扬传承南泥湾精神和农垦精神,赓续红色基因血脉,持续深化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着力推进农垦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巩固拓展农垦脱贫攻坚成果同农场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大企业大基地大产业,努力培育形成农业领域航母,不断强化履行国家队、示范区、排头兵、稳定器的使命任务能力。
原农业部副部长刘成果、八路军研究会名誉会长王之出席会议。北大荒农垦集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代表全国农垦系统致辞。会议还举办了《中国农垦农场志丛》首发仪式。《陕西南泥湾农场志》《北京双桥农场志》等全国农垦第一批20家重点农场志正式对外发布。
新闻题材:用南泥湾精神建设“新”南泥湾
【延安日报2021-10-11(记者 李星棋)】金秋十月,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五彩斑斓。阡陌纵横的千亩稻田在微风中稻浪起伏,呈现出陕北好江南的独特风光。
南泥湾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祥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发源地。历史上的南泥湾从荆棘遍布、荒无人烟到牛羊满川、稻浪起伏,如今的南泥湾用南泥湾精神完成蜕变,再次在冉冉岁月中焕发新颜。
传承
1941年,在日伪军的残酷“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包围封锁下,抗日根据地财经状况和部队供应陷入严重困难的境地。王震将军率领359旅战士响应毛泽东主席“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开赴南泥湾垦荒屯田。
到1944年,南泥湾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猪5624头、上缴公粮1万石……把昔日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成为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光辉旗帜,也创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
南泥湾精神在当时极大地激发了抗日军民的生产热情,对改善物质生活,减轻人民负担,密切官兵关系和军政军民关系,增强劳动观念和组织纪律性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3年,由贺敬之写词、马可谱曲、郭兰英首唱的《南泥湾》,迅速在边区走红,并传遍全国。从此,人们心目中的南泥湾,一直都是好地方、好风光、陕北的好江南。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南泥湾往日风采不再。2016年年底,为了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延安作出了成立开发区建设南泥湾的战略决策。
南泥湾精神产生于中国革命极端困难时期,是我党战胜各种艰难困苦的强大精神武器和力量源泉。而新时代南泥湾精神代表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正是创新创业的精神,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近五年来,南泥湾开发区把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作为南泥湾二次开发的“根”和“魂”,依托军垦、农垦文化和红色资源、自然生态,建设以南泥湾镇为核心、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开发区,打造集现代农业、教育培训、文旅康养、数字科技为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走出了一条新发展理念指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发展
如今每逢节假日,在南泥湾稻香门广场,水上乐园、水弹枪、小火车等独特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嬉戏游玩、流连忘返;在党徽广场,众多现场聆听党史故事、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在桃宝峪炮校旧址,游客亲身体验军事训练项目,锤炼顽强意志、陶冶爱国情操……在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模式下,南泥湾再不是旧模样!
从党徽广场到八路军炮校旧址,从大生产纪念馆到千亩稻田景观,从现代农业示范园到国家湿地公园……红色文化、绿色生态、金色农业在这里完美融合,南泥湾成为来延安游客的打卡地和延安市民休闲娱乐的“后花园”。
除了“醉美”景区外,南泥湾还走上了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新路。
“近几年的南泥湾真是大变样。环境好了,马路宽了,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南泥湾农场退休职工曹斌说。
曹斌家里有8口人,过去住在农场安排的老楼里,只有50多平方米,年代久了不安全。现在他家搬进了安置房,年轻人也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成立以来,南泥湾开发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管委会主导、集团公司实施、村集体经济参与的开发建设模式,先后完成镇区棚改拆迁861户8.9万㎡,配套完善南泥湾核心区域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大力实施厕所革命、垃圾分类和饮水安全工程,培育农家乐、乡村民宿等实体经济92个,解决就业岗位488个,区域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9500元增长到现在的16500元。
在南泥湾,群众搭上了开发建设的顺风车,实现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而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型优秀企业也在这里落地“开花”,为当地高质量发展增添助力。
日前,南泥湾开发区首家科创企业延安菌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陕西股权交易中心成功挂牌,成为目前开发区第一家在陕西股权交易中心交易板挂牌的企业。
南泥湾开发区坚持高战略定位、高标准规划,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紧扣“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这一主线,积极培育园区企业,制定出台了招商引资优惠,招引“黄金七条”等政策,建立人人都是招商员、人人都是服务员的最优营商环境,助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全面推动招商引资、产业服务工作。
在现代农业道路上,南泥湾与北大荒、青岛袁米、陕西未来等企业联合打造高品质稻米产业;与延安农投集团合作,建设现代农业物流园区和冷链仓储加工厂等基础设施;与上海交大共建南泥湾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助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五年来,南泥湾坚持有中生新提效能、无中生有促转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健康养老、蓝色科技五大主导产业,构建起了现代化特色产业体系,极大地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动力。
实践表明,只有打破传统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围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布局产业链,才能引进更多新兴业态,带动主导产业集聚发展。
南泥湾充分应用新时代创新创业的南泥湾精神,在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南泥湾道路上大步迈进。
继承
走进延安南泥湾金伯利农场,一栋栋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整齐排列,南泥湾镇马坊村村民刘娜正在和10多名村民为贝贝南瓜吊蔓、整枝。
闷热的大棚里,刘娜的鼻尖沁出汗珠,帽子也湿了一半,但她的脸上始终挂着笑。自力更生换来的好生活才是她最珍惜的。
在南泥湾,人们总是坚信:“南泥湾精神永远是珍贵的传家宝。”
“如今的好光景,都是359旅的战士们一镢头一镢头刨来的……”在南泥湾镇南泥湾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76岁的侯秀珍正叉着腰,倚着墙为来访者讲述南泥湾的故事。燕子不时在院里飞过,窑洞外墙上“南泥湾精神代代相传”几个大字格外耀眼。
侯秀珍老人是八路军359旅老战士刘宝斋的儿媳妇,对南泥湾过去80多年的历史如数家珍。
“这把老镢头,是我老父亲刘宝斋当年和359旅的战士们用来开荒种地的,另一把老镢头是我当年用来退耕还林用的。”侯秀珍骄傲地说,今年她带领祖孙三代拿出全部积蓄在自家院子建立这个“展览馆”。
近百幅南泥湾大生产期间的老照片整齐排列,一个个359旅的革命文物静静“躺”在透明的展示柜里,4块木板上工整地刻着“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 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16个大字……
“屋子这头,就是我老父亲的旧居,这孔窑洞可有历史喽,是当时359旅挖的!”掀开门帘,侯秀珍步履蹒跚地走进隔壁的“刘宝斋红色家风馆”。
与北京知青打坝、给干部群众讲红色故事……一张张挂满墙的老照片诉说着刘宝斋老人不平凡的一生。
“只要我还有气力,就要把南泥湾的故事讲下去,就要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侯秀珍老人每天把讲解南泥湾精神作为最重要的工作去完成,而这也是她最大的心愿——把老镢头和大生产的故事讲好、把家风馆办好。
和侯秀珍老人一样,“垦二代”“南泥湾李冲家香菇面”店主李瑞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将南泥湾精神继承并传承下去。
80年前,广东中山人李冲跟随红军长征到陕北,他屯垦南泥湾时给王震和叶剑英烹制的香菇面深受赞扬,后来留守南泥湾建设兵团工作。
李瑞强作为李冲的后人,把香菇面绝技传承下来,使“南泥湾香菇面”成为当地有名的地方美食。在闲暇之余,他也会将三五九旅的故事和父辈创业的故事耐心讲给来往的游客听……
“上至旅长,下至马夫,一律参加生产。”80年前,英雄的359旅战士与天斗、与地斗,用镢头将野草丛生、荆棘遍野、野兽出没、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稻田翻绿浪,窑洞满山腰”的“陕北好江南”。
80年后,一个个“垦荒人”再次扛起手中的“镢头”,让南泥湾精神代代相传,把南泥湾这个响亮的名字成为不老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