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教育:是身心一体的全生命教育,是我国农业大学改革突破的方向

本文隶属:02.中小学劳动实践研学基地(第188/281篇)

教育部于2021年8月23日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该《方案》提出,构建耕读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加强学生传统农业文化教育,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课,编写中华农耕文明等教材,强化有关中华农耕文明、乡土民俗文化、乡村治理等课程教学。同时,加强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支持涉农高校依托农科教基地、农业文化遗产地、国家现代农业园等社会资源,以及农民丰收节、美丽乡村建设等活动,建设一批耕读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打造一批劳动教育品牌项目,每学期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农村、到林区、到实践基地、到生产一线现场调研考察、实地学习。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该《指导纲要》赋予了劳动教育非常重要的功能和使命,新时代背景下,在中国传承几千年的耕读教育是新时代大中小学最好的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城市中小学校要在每个学段至少安排一次农业生产劳动,农村中小学校要因地制宜开展种植养殖体验……”创造性地落实好这些要求,需要重新认知耕作劳动、耕读教育的时代价值:耕读教育为什么是一种全生命教育?是做人之根、爱国之本、智慧之源的教育?新时代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怎样的新劳动观……

耕读教育:是身心一体的全生命教育,是我国农业大学改革突破的方向

耕读教育:是身心一体的全生命教育

在现代人心中,耕作是强度大、最苦役、挣钱最少的劳动。因此,农耕劳动成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被机械化替代、被人厌恶的劳动。但是从劳动给人的生命带来的效应看,农耕劳动是生命必需品。在中国古代乡村,使用频率最高的门联是“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耕读传家包含了中国人特有的世界观,蕴含着中国古人“做人教育”的智慧。

农耕劳动是滋养身体健康的良药。农耕劳动的过程是在天地之间,这个过程带来的油然而生的喜悦是养心的良药,劳作过程更是一个汲取天地能量的过程。按照《黄帝内经》的理论,农耕劳动是免费接受大自然五行(金木水火土)能量的过程——土补脾、金益肺、水润肾、木养肝、火护心等。劳作过程也是接受自然中百草植物释放出芳香能量的过程。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乡村中身体健康的长寿老人大多是热爱劳动之人,现代人的许多疾病属于劳动缺失病。

衡量劳动给我们带来喜悦程度的高低,一种最直观、简单的标准就是这种劳动是否可以一边劳动一边唱歌。按照这个标准可以发现,农耕劳动不仅可以一边唱歌一边劳动,而且这种歌声不仅不会对劳动有影响,还能提高劳动效率,是体验与抒发喜悦的重要方式。

孔子的治国思想和智慧也与农耕生产有密切关系。孔子主张的治国之道遵循的次第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治国遵循这个次第的哲学根据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事有终始”的道理正是农业生产必须遵循的规律。农民种地,春是始,秋是终,要想收获粮食,必须春天下种,夏天耕耘、秋天收获。春种秋收是宇宙给予生命必须遵循的规律,违背了这个规律,无论付出多少劳动都没有意义。

将在农耕中发现的植物生长必须遵循的天地规律运用于人的生命,就有了中医。中医治病的理论来源于生命系统与天地自然全息、共振的原理。中医讲究农医同源、药食同源。作为中华民族五谷发现者的炎帝,也是中药材的发明者。

农耕劳动给身心灵带来如此多滋养,是今天在封闭的工厂、办公室中现代化劳动很难拥有的。依靠科技和机器从事物质财富的现代化劳动,是手脑分离、身心分离、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分离的劳动。然而,农耕劳动则是身心全面参与,将健身、修德、开慧、学艺融为一体的劳动。

然而,在物质主义主导的现代化文明标准下,农耕劳动的价值被严重误读,农耕劳动被认为是农业现代化要抛弃的苦役。脱离农耕劳动的现代人获得现代化物质享受的代价是,身体体能下降,生理上的慢性病和精神类疾病爆发式增长。即使在农村,不少年轻人也不参加田间劳动,认为不劳动就是幸福。

耕读教育:是身心一体的全生命教育,是我国农业大学改革突破的方向

耕读教育:是我国农业类大学改革突破的方向

耕读教育所具有的修德、开慧、学艺的功能,应成为从儿童开始的大中小学生做人教育的必修课,应成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耕读教育应成为中国农业类大学改革的突破口。一些农林类院校教育不接地气、不承传统,农耕智慧在学校教育中严重缺位。耕与读的教育严重脱节,培养出的大学生与土地、乡村没有感情,无法为乡村振兴输送回乡人才。全国有农业类大学50多所,开设农学专业的大学有150多所,每年培养出的大学生约30万人。但真正能回到乡村的学生非常少。将耕读教育纳入农林类大学的改革方向迫在眉睫。在办学理念上,全国农业类大学要从“农业大学”办学思维,转向全面为乡村振兴服务的“乡村大学”办学思维。这应该成为新时代农业类大学改革方向。田地就是教室,乡村就是课堂,农民就是教师,应成为中国农业类大学独特的教育方式。

树立新时代劳动观,让耕读教育成为全民参与的通识教育。按照新时代劳动观,如何让耕读教育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使命,是当代中国迈向新时代的重大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耕读不仅是从儿童到大学生的做人教育的必修课,也应该成为如何做中国人的必修课。

附:《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全文

教高函〔2021〕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有关高等学校、部省合建有关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大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教育部制定了《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耕读教育践行“亦耕亦读”,是农林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弘扬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性育人功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人才是重要的支撑力量。长期以来,我国涉农高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耕读教育改革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存在着耕读教育不系统、与“三农”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实践育人环节有待加强、毕业生面向农业农村就业创业人数较少等问题。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让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了解乡情民情,学习乡土文化,对提升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课程实践和耕读传家为关键,紧密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实际,积极探索新时代耕读教育新内涵、新模式,注重教育实效,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林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基本原则

——把握育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将农林专业的课堂开设到广袤的田野上,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农业农村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体现时代特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针对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技术,深化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拓展耕读教育内涵与外延,创新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新时代耕读教育的新探索新实践。

——坚持因地制宜。涉农高校结合办学特色和各地农业农村育人资源,健全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深度挖掘提炼耕读教育元素,将耕读教育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四、任务举措

1.把握耕读教育基本内涵。耕读教育不仅是亦耕亦读的教育方式,也是情怀使命、价值追求、生命与人文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涉农高校加强耕读教育要以扎根“三农”为关键、以培养知行合一为重点,既要强化学生耕读文化学习,增强学生爱国爱民之情怀,又要把教育教学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着力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现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构建耕读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加强学生传统农业文化教育,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课,编写中华农耕文明等教材,强化有关中华农耕文明、乡土民俗文化、乡村治理等课程教学。加强农业特色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体现现代农业新技术新业态新变化,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大国三农”情怀。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耕读教育元素,科学合理地融入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3.多渠道拓展实践教学场所。加强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支持涉农高校依托农科教基地、农业文化遗产地、国家现代农业园等社会资源,以及农民丰收节、美丽乡村建设等活动,建设一批耕读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打造一批劳动教育品牌项目,每学期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农村、到林区、到实践基地、到生产一线现场调研考察、实地学习,增强学生服务“三农”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涉农专业实践教学的比重,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加快建设区域性共建共享农林实践教学基地,让农林教育走出“书本”、走下“黑板”,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山水林田湖草,涵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和奉献的劳动精神,增强学生在“希望的田野”干事创业的能力。

4.建设专兼结合的耕读教育教师队伍。推动涉农高校普遍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依托中心开展耕读教育专项培训,提高教师耕读育人的意识和专业化水平。加大“双师型”教师建设力度,支持涉农高校与地方政府、农林企业共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基地,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鼓励和支持高校聘用企业技术人员、农林科技专家、乡村工匠、种养能手等兼任耕读教育师资。培育和造就一支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兼具、教学与实践能力兼备、专职与兼职互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5.加强耕读传家校园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将中华耕读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突出思想引领,以“名师讲堂”“博读经典”等活动形式,推进耕读文明进校园、进课堂,让学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注重文化熏陶,将农耕文明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和美育实践中,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中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榜样带动,以师生、校友中的优秀典型人物激励师生践行“勤耕重读”的理念,引导和鼓励学生激扬青春、报国奉献。

五、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涉农高校要制定加强耕读教育的具体方案,统筹推进耕读教育的组织实施、过程管理与总结评价等。

2.加强经费保障。涉农高校要给予经费保障,支持耕读教育师资队伍、实践基地等建设和耕读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研究,提高涉农高校劳动教育质量。

3.强化督导检查。对学校组织实施耕读教育情况进行督导,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