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桥模式”与“六郎镇模式”:盘活“三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本文隶属:镇村闲置资产盘活(第24/69篇)

“六郎镇模式”:盘活“三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人民网-安徽频道(丁后文)】近年来,安徽芜湖湾沚区六郎镇以实施“双强”工程为抓手,积极盘活“三资”,加大扶持力度,不断探索发展新途径、新形式,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助推乡村振兴。

“红桥模式”与“六郎镇模式”:盘活“三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做强“组织”文章,高标高质推进落实。成立镇扶持壮大集体经济领导小组,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双组长,定期研究调度,督促推进落实。每年制定下发村级集体经济年度发展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做到有的放矢。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作为对村年度综合考核、党建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健全考核机制,强化结果运用,高质高效推进。加强典型经验宣传,形成以点带面效应,北陶村、东八村发展集体经济创新举措在多个市级以上媒体刊载。镇直各部门全力开展帮扶指导,积极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出资出力出策,形成工作合力。

做强“队伍”文章,提供人才力量支撑。注重将致富带头人、在外务工经商创业人员、返乡大学毕业生作为村干部的重要来源渠道,打造一支有文化水平、有发展本领、有奉献精神的“三有”村干部队伍。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每年组织村书记和主任到江浙地区培训,重点学习借鉴外地发展集体经济先进经验,找准本地发展着力点和突破口。持续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活动,2019年以来累计培训农村党员4000多人次,拓宽党员带领群众致富视野。

做强“扶持”文章,强化制度资金保障。严格村级“三资”管理,全面落实村级“小微权力”监督机制,完成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推进实施农村“三变”改革,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保驾护航。全面落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项目、土地等政策及税收减免、人才支持等方面保障措施,形成叠加效应。加强招商力度,落实优惠政策,全面做好安商服务,吸引到村办企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六郎湿地花海是由镇政府招商引资企业,自2018年开园引爆了芜湖市的乡村旅游市场,已成为众多游客到芜湖必须打卡的“网红”景点。新福村依托花海项目坐落在本村的优势,在全力做好项目建设、土地流转等服务的同时,积极为发展集体经济出点子、谋思路,建设了一座能容纳300多个车位的停车场,并以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入股经营,仅此一项每年就能给村带来10余万元收入。

做强“优势”文章,打造“一村一品”格局。充分发挥各村自然资源优势,按照“定一个好规划、找一条好路子、富一方群众、活一方经济”的“四个一”发展思路和“一村一品”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村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北陶村党委积极盘活资产资源,将村固定资产公开租赁,全村水面经营权统一收回到村统一公开发包,提高资产资源效益。同时,充分利用官巷旅游资源,打好“乡村旅游”牌,与市场主体合作办旅游公司,串联起湿地花海、特色农家乐农产品加工厂,增加村集体收入。从2019年开始,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持续保持在50万元以上。目前,官巷获批4A级景区,官巷水街、转角巷等多个项目落地,农家乐和民宿数量增加迅速,周边配套服务设施持续完善,村自然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娱乐等功能一应俱全,有效带动了村产业发展和村民就业。

做强“创新”文章,注入持续强劲动能。在盘活“三资”的同时,不断探索发展新途径、新形式,推动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提档升级。积极加强“双招双引”推介力度,引入央企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在大港投资建设鱼立方项目,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高标准鱼业养殖示范区,并引导周边村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红桥模式”:盘活“三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人民网-安徽频道(张宇佳)】驱车行驶在合肥市长丰县双墩镇,蓝天白云下放眼望去,蔬菜大棚林立在田间,绿油油的高粱随风摆动,一幅乡村美、产业兴的画面在眼前展现。

从以往贫困落后的城镇到如今宜居宜业的家园,这番蝶变之景得益于双墩镇积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大力推广“红桥模式”,在学习红桥村优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有实际,努力盘活资源资产,走出一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增收明显提高、集体经济持续壮大”的发展新道路。

2020年8月,长丰县推广“红桥模式”以来,各乡镇以《红桥经验干货8条》为指导,共选择了50个村因地制宜展开推广工作。到2020年底,50个村推广成效明显,其中下塘韩岗、岗集青峰岭、杜集刘兴、双墩梁庄、吴山四墩等推广村当年收入超过100万元。

梁庄,一个坐落在江淮分水岭脊背区域的小村落,这里常年干旱少雨,农作物种植产量低、效益差,农民收入来源较为单一,村子发展相对落后。梁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广菊表示,以前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近年来,通过合理流转村里闲置土地资源并择优引进外来农业大户,共流转土地1500余亩,同时以20元/亩收取经营管理费用,集体经济收入3万余元。同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动员村民将未流转的土地委托给合作社统一耕种,土地折价入股,合作社每年按股兑现保底收入,收益再按股分红。据悉,通过村集体经济以资金的形式入股,每年经营总收入扣除经营成本,盈利部分按照合作社章程按股分红的经营模式,共盘活村内闲置土地5439.56亩。

“以往在家里什么都做不了,现在来这(大棚)上班,离家近,还能赚钱补贴点家用。”村民李大爷感慨道,自从一些农业大户在梁庄“扎根”,他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日子也比以往过得舒坦了。目前,梁庄村在探索“1带3”的合作模式,通过“村两委领头创办 集体经济 农民入股合作社”方式,盘活村集体资产资源,使村民从土地、劳务、分红等多个方面获益。

梁庄村不仅结合本村实际推广“红桥模式”,还在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由单一“输血”向多元“造血”转变,以实现集体村民“双增收”。 双墩镇农村经济文化发展中心主任董传发介绍,梁庄村今年上半年土地经营性收入188万元,净收益57万元左右,村里将计划继续延伸产业链条,如建立酒类、蔬菜瓜果类产业等,以拓宽增收新路子,壮大村集体经济。

集体经济谋发展,村民增收有路子。在双墩镇海宝村,宅基地盘活试点在此开展,该项目动员农民将空置的房屋以租赁方式委托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为了激活宅基地和农房资源,我们将农户的土地转租给第三方打造休闲民宿、研学基地、国学课堂等,工程于7月初开始动工,大概耗时80天左右,占地面积约为2313平方米。”海宝村党总支副书记叶良华介绍,等项目完工后,经营主体有了、服务配套有了、村里人气有了,海宝村的整体面貌将焕然一新。“这不仅解决了土地抛荒问题,还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呢!”

据了解,双墩镇21个村上半年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下村的10个,10万元—30元万的4个,50万元以上的7个。如今的双墩镇,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存款,百姓的生活“华丽转身”,一条强村富民路越走越实。下一步,双墩镇将围绕“三老、四生”,不断拓宽收入来源渠道,并通过盘活土地资源、盘活闲置资产、盘活人力资源等方式,做“活”村集体经济文章,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动能,为百姓增收致富添砖加瓦。